薛萬博
21世紀以來互聯網在中國高速發展,形成了一個網民基數大增速快的發展趨勢。新媒體風起云涌,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進入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態。受眾的閱讀習慣從傳統媒體過渡到電腦甚至移動終端,所有傳統媒體都迎來了一場媒體轉型發展的大變革。
進入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黨建類期刊與全國各類期刊都面臨著來自新媒體的挑戰與沖擊。如何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中探索一條提升黨建類期刊影響力與傳播力的實踐路徑,關系到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整體推進。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作為媒體的本質而言,策劃力的強弱是審視一個媒介是否具有傳播力的重要參考,特別是在媒體融合發展日益加深的今天,策劃力綜合體現了一個媒體的實力和潛力。在“同題作文”下,誰站得高、誰能給讀者傳達更加透徹的分析和更加有用的信息,誰就能贏得公眾的認可,宣傳效果就能發揮得更好。因此,黨建類期刊要在媒體融合時代占有一席之地,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注重策劃力的提升。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受眾主要通過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來獲取信息,報紙、期刊等傳統平面媒體的受眾日漸萎縮,黨建類期刊作為基層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載體,雖然發行基礎穩定、受眾閱讀率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黨建類期刊受眾老化、利用率低的問題日益突出,訂而不閱、閑置浪費的現象頗為普遍。對此,多數黨建類期刊的解決之道是:迅速占領新媒體傳播空間,紛紛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優化欄目和版式設計,追求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的閱讀與視覺效果;加大專題報道力度,以文章的深度和思想性來吸引受眾。從以上三個解決途徑來看,黨建類期刊在適應媒體融合發展上都主動搶占新媒體傳播平臺空間,自身欄目設置與版式也符合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與審美取向,并且發揮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共同優勢。但是,部分黨建類期刊也存在紙刊與舉辦新媒體之間重合度高、差異性小、服務性弱的問題,好的欄目和版式無法形成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筆者認為,存在上述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是黨建類期刊目前的策劃思路與手段依然沒有跳出傳統平面媒體的既有思維。“融”的優勢與核心不夠突出是制約黨建類期刊策劃力提升的主要問題。特別是黨建類期刊主要選題策劃往往是基于平面媒體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推進,對新老媒體之間的特質掌握得不夠精準。一些在刊物上展示效果好的選題未必適合在新媒體上進行推送;反之,一些適合新媒體進行二次加工、多頻次推送的選題也未必適合期刊的編輯周期和閱讀體驗。
總體上看,媒體融合時代,制約黨建類期刊策劃力提升的瓶頸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優勢無法從通過多平臺、多媒介進行整體展示。黨建類期刊以服務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為主,內容上的優勢體現在及時指導和幫助基層黨建工作開展和黨員教育上,好的策劃一定是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與反饋。在傳統紙質媒介平臺與讀者間黏性下降的大趨勢下,新興媒體的策劃規劃與傳播途徑往往更加注重時效與熱點的把握,而黨建類期刊的內容優勢往往需要時間沉淀,這個矛盾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優秀策劃的傳播力。二是人力資源短板制約策劃力的整體提升。目前,黨建類期刊與全國主要期刊單位一樣都面臨人員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速度緩慢等問題,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工作的一線采編人才較少,能兼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選題策劃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人力資源也成為制約黨建類期刊策劃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三是思維觀念滯后影響策劃力的整體完善。黨建類期刊選題策劃的視角較為單一,對新媒體運營而言,求新求變的主動性不夠,很多符合年輕受眾的策劃手段與黨建類期刊的傳統策劃方式有較大的區別,一時難以完成思想轉換。
在媒體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基礎上,黑龍江《黨的生活》確立和完善了媒體融合發展戰略,即以技術為支撐,以隊伍建設、組織架構重建、差異化報道為手段,從原來單一的傳統紙媒轉型升級為涵蓋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具有現代傳播渠道和功能的全媒體,實現了從單聲道到多聲道立體傳播的轉型。
第一,鍛造媒體融合型編輯記者隊伍。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新技術、新結構的改變對新聞從業人員技術能力、觀念思維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培養既懂得傳統媒體傳播規律又具有互聯網思維,既精通傳統采編業務又能熟練操作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加快媒體融合轉型的首要條件。
在實施媒體融合戰略之前,黑龍江《黨的生活》人才隊伍結構單一,所有的編輯都是傳統的紙媒編輯,缺乏新媒體人才,特別是那種既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熱心辦刊,又兼具全媒體采編技能,熟練掌握新媒體采編、制作、運營本領;既能可分工合作,又能獨當一面的復合型采編人員。為了適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黑龍江《黨的生活》先后派出編輯記者70余人次外出參加各類媒體融合相關知識、技能培訓。如今,這支經過知識更新和實踐鍛煉的復合型采編隊伍不僅能較好地完成傳統期刊采編業務,對完成全媒體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在內的多種形態的產品也同樣得心應手。
第二,實施項目制,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樊籬,探索建立跨部門的“策劃組”。對于黨建類期刊來說,傳統的管理模式多為固定劃分欄目和編稿方向,所策劃的內容往往容易產生局限性,新媒體時代要求媒體因時因勢調整選題方向,必須充分調動不同采編人員的積極性才能實現策劃力的提升。
通過實施項目制,以策劃的內容需要為導向,結合個人興趣組成若干選題的項目組,在不影響原有采編部門組成的情況下,根據編輯的個人興趣、專業方向、知識結構等因素自由組成策劃團隊,以工作組的名義整體推進策劃的啟動與落實,工作組的負責人牽頭招募對策劃感興趣的同事進入到工作組當中。
為此,圍繞大時政類熱點話題,黑龍江《黨的生活》全體出動、各自分工、協同配合,深入全省各地采訪報道,尋找改革發展的鮮活樣本,高質量地完成了一批緊扣時政熱點、內容活潑易于接受的全媒體報道任務。例如,2017年全年,黑龍江《黨的生活》全媒體精心組建了多個策劃團隊,陸續開展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駐村故事—脫貧夢”微視頻(微電影)大賽、“新時代·新使命·新作為”主題征文和微視頻征集大賽、“我的家風故事”和“從嚴治黨在身邊”征文活動等十余個策劃性活動。這些活動在紙質期刊上呈現出的是一系列注重時效、主題突出、特點鮮明、通俗易懂的報道,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上則收獲了日均訪問量萬余人(次)的影響力。
從實踐來看,工作組的建立能有效克服人力資源短板,能夠充分調動不同部門、不同知識背景的編輯在一個選題下開展針對性策劃,這樣分眾化、有針對地策劃方式能極大滿足新媒體時代黨建類期刊策劃力提升的需要。
第三,克服同質化競爭,注重同一選題在不同媒介間的差異化策劃。目前,國內很多黨建類期刊開通的新媒體平臺上都是將紙質刊物的內容重新推送,形成了同一篇作品在不同媒介上進行了兩次傳播。在新媒體日漸強勢的今天,這種傳播方式既不能有效提升黨建類期刊的新媒體建設水平,又在一定程度干擾了紙質刊物的發行,不利于媒體的融合發展。因此,應該保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同媒介形態的特色優勢,突出對同一選題的多元化策劃與生產。
以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的相關報道為例,黑龍江《黨的生活》融媒體一齊上陣,全力推動“線上”“線下”立體式報道,形成傳播矩陣。“線下”——以《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為當期主題,報道容量超常——專刊由每期正常的64頁追加為72頁,共設置17個相關欄目,以近13萬字的容量,多側面、多維度深入宣傳報道黨的十九大精神。
除了“線下”專刊覆蓋全省30多萬名黨員讀者,該社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微官網等融媒體矩陣,注重差異化信息傳播,接連推出重磅報道,在“線上”覆蓋全國近20萬用戶,獲得廣泛好評。據統計,從黨的十九大召開至2017年12月14日,該社融媒體矩陣共采發十九大相關稿件1800余篇、圖片4000余張,累計推出視頻節目500多分鐘,閱覽總量達1000萬次,互動信息1400余條。其中,推出微直播一次,轉播兩次;開設“黨的生活帶你迎接十九大”“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等9個話題和專題;與龍江先鋒網合作,推出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圖解。特別是官方微信推出的《關于十九大,請收下這份聊天指南》等爆款文章,被網友稱贊“文案直指人心”,閱讀量達4500人次。
[1]何新蓮.鍛造黨刊品牌欄目的實踐和思考——以《當代廣西》雜志品牌欄目建設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10):84-86.
[2]宋明晏.新媒體環境下黨刊傳播方式發展新策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06-17(004).
[3]李薇.論新媒體環境下黨刊提升傳播力的有效途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1):15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