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芬
桂林市新民中心校 廣西桂林 541004
當前農村的獨生子女的增多,這些學生都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一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遇事不考慮別人和集體利益;二是脾氣、性格不好,嬌氣、任性、倔強,也易沖動,沒有毅力;三是學習生活習慣不好,很多不愛學習,不愛做作業,該做事不做,逆反心理嚴重。這就是我們當前農村教師普遍認為現在學生難教的癥結所在。
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努力尋求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取得一定的成效。
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晨會、班會、家長會等,這些學校常規教育活動都是進行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這些載體,一是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學校、班級充分利用墻壁專欄、黑板報、櫥窗、紅領巾廣播站等陣地,宣傳《守則》、《規范》及先進典型,并通過每周一星的評比,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起到了模范引領的作用。二是寓教于樂。經常性地組織文明守紀專題演講比賽,校規校紀知識競賽、勤學苦練的歷史名人故事會、尊老愛幼專題文藝匯演、禮貌用語專題書畫展評等學生喜聞樂見愛參與的活動,將各種規章化整為零,逐項滲透,使學生在興致盎然之時學規章,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無規矩不成方圓”,井然有序的大環境離不開規章制度的限定和導向。小學生處于是非觀念不強、自制力薄弱的階段,缺乏對是非、善惡、真假、美丑的辨別能力,因此應制定合理、科學的道德行為標準及學習習慣標準,以明確的制度規則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每學期,我校都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制定出適合本校、班級的具體的規章制度,如《新民中心校十做到和十不準》、《學生文明禮儀規范》、《一日常規》、《安全衛生保健規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評比標準》、《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等,在相應的場合(開學典禮或班會上等)向學生全面傳達,詳細分解,逐項要求,來達到學生心中有規范、舉止有尺度的目的。
為方便學生認知,提高教育效應,我校提出小學生文明禮儀“三要三凈三不三禁止”,通過具體、易理解、操作性強的行為習慣要求,強化了學生行為習慣教育。三要,即要舉止文雅、要說普通話、要使用文明用語;三凈,即小臉干凈、小手干凈、衣服干凈;三不準,即不準亂扔果皮紙屑、不準亂涂亂畫、不準亂跑亂吐;三禁止,即禁止破壞花草樹木、禁止破壞公共設施、禁止破壞學習用品。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據《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分五部分編成,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處世、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范,注重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守則規范。我校師生定期舉辦《弟子規》大課堂,在大課堂上,老師們用動人的事例、易懂的浯言向學生解析《弟子規》。學校號召學生每天除中午自習背誦外,還以《弟子規》對照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修身養性,讓學生從小事做起,自覺鑒別自己的品德與行為。全校各班分別以新穎獨特的方式開展主題班隊會,“《弟子規》我先行”、“《弟子規》使我懂得…—,”等別有特色的主題班會。學校還結合有意義的節日傳唱《弟子規》、在六一來臨之際學校舉辦了“與經典同行,奠成才之基”文藝演出,學生用優美的藝術表演形式踐行《弟子規》的成果。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得到提升,人人爭做遵守中國傳統禮儀的好學生。
“身教勝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俗語充分肯定了表率的作用。一首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就充分說明了教師的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多大,教師是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因此,建設一支有職業道德、有真實本領、有敬業精神的教師隊伍,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我們一是要求教師要重文明,教師應語言文明、儀表整潔、舉止大方,拋棄臟話粗話、奇裝異服、行為惡劣等不良因素,讓學生把身邊老師當作崇拜的偶像。二是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業務。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用流利的普通話,漂亮的三筆字、取之不盡的知識,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講普通話、寫規范字、愛學好問的好習慣。三是要求教師要有真誠的愛心。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和益友,善于跟學生交流、善于發現和糾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不文明行為、不良習慣,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我們的努力下,不少學生都戒掉了“驕嬌”惡氣。據我們組織教師深入到學生家中進行調查走訪,發現了一些令人吃驚的變化:有的兒童能自已做飯,很多學生能自己洗衣物……這些可喜的變化也說明,只要我們在教育上多思善思,多行動,必定能帶來對農村孩子教育的新局面。
總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朝夕之事,“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習慣教育也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絕對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