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21世紀以來,我國“老齡化”現象日趨加劇,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4億老年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4-2-1”家庭結構日益普遍,大中城市的老年空巢率高達70%。不可阻擋的老齡化趨勢無疑將帶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壓力,向社會和經濟發展提出全新挑戰,而毋庸置疑老年群體的媒介消費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上,來自媒介的關懷不可缺位。
傳播心理學研究表明,廣播通過單純的聲音傳播,更會讓人專注其信息和內容,更接近心靈,而老年聽眾對歸屬與愛、尊重的需求,使廣播成為其最佳“心靈觸媒”。在傳播學領域,“使用與滿足”理論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個人需求,為我們從“需求側”反思媒介的傳播行為提供了依據。新媒體勢不可擋,城市老年群體緊跟時代步伐,不再保持傳統“受者”形象,與媒體互動需求空前增強,對廣播媒體提出了新的訴求。而反觀當前,為數不多面向老年群體的媒體卻疏于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呈現出“暮氣沉沉”的狀態,缺乏與新媒體融合的動力。由此,立足信息需求視野,探索老年廣播的“逆生長”發展方向勢在必行。
要滿足城市老年群體對廣播的信息需求,打造一批專業化的老年廣播頻率勢在必行。在業務層面,清晰的頻率定位、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和品牌形象是專業化的老年廣播頻率應具備的主要部分,也是城市老年廣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老齡化呈現出一些獨特的國情、省情、市情、縣情和民情特點。整體來看,我國的老齡化要明顯超前于現代化,是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因此,建設老年廣播,必須在充分把握好我國特殊國情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和不同地域的特殊情況,科學界定老年群體中的分眾群體。
目前,從年齡和身心情況看,“年輕的”老年人占城市老年群體大多比例,他們身心狀況相對良好,較為注重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此現況下,城市“積極老齡化”理念的普及和推廣更是具有深刻的意義,媒介為老年群體帶來的精神文化消費和社會參與機會,才是真正將他們從消極的“衰退”狀態轉向積極的“發展”狀態的關鍵,是“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廣播作為老年群體接觸率較高的媒體,在“積極老齡化”進程中自然有著不可取替的功能,老年廣播對老年人思想體系的影響,具體地體現于其風格定位、節目編排、播出內容等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構建“積極老齡化”的頻率定位是城市老年廣播的首要關鍵點。
如今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關注老年人晚年生活,給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關懷成為不容回避的話題。因此,堅持“人文關懷”的價值導向,奉行“以老年群體為本”的理念,肩負起對老年人乃至全社會的責任,打造“養用關懷”的惠老頻率是大勢所趨。
首先,節目內容要兼顧老年群體的接受度和本身的時代性、前沿性,發揮大眾媒介傳遞信息、傳播知識、創造機會的功能,提升節目內容的時代性、前沿性,維系老年人和社會的緊密聯系;其次,節目形象要塑造“非老年化”的身份認同,從思維上改變對老年人片面性的認識,突破“老齡”等同于“年老”的刻板偏見,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會盡量避免“夕陽”“長青”“銀色”等名詞;最后,將“人文關懷”作為專業化老年頻率的精神內核,做好品牌經營,把關節目內容質量、把控廣告營銷的風險、提升節目的價值內涵。
2016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大力扶持原創節目模式,叫停“天價”引進版權的行為。傳統城市老年廣播在向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也應立足原創,加大對內容的深度挖掘,獨辟蹊徑、揚長避短,迎合老年受眾的心理需求,告別過去以養生保健為主打的“小、雜、散”式同質化節目樣態。
首先,城市老年廣播媒體應重視自主研發原創的老年廣播節目,對原創內容加大資金投入,摒棄抄襲山寨的不良行為,尊重原創知識產權,拓展老年廣播節目原創內容的廣闊前景。其次,城市老年廣播應遵循相關廣告播出的政策規定,加強老年廣播醫療養生類節目和醫藥廣告播出管理,從嚴限制主持人資質和熱線電話資質,凈化老年廣播環境,改變醫藥廣告雜亂的現象;嚴令禁止發布醫療廣告、宣傳某種醫療機構、推銷商品和服務;最后,對于醫療廣告的播出時長以及播出方式應做出具體嚴格的限制。
“內容為王”一直廣播等傳統媒體奉為圭臬的媒介運行法則,在媒體傳統的管控下,多數時候,老年廣播節目延續一種“制度慣性”思維,缺少內生變革的動力,常常保持一種“隔岸觀火”的漠然。而當前城市老年廣播缺乏對老年群體信息需求的細化研究,內容的隔膜致使表達不夠專業、精準、深入,不能很好地打開市場、發揮媒體的效用。城市老年廣播作為面向老年群體特定傳播的廣播類型,更應開發特色信息內容,這是城市老年廣播發展的最根本要素。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讓城市的老年群體也擁有一顆充滿好奇的心,渴求趕上時代潮流的步伐;社會變化的日新月異,最令老年群體關注的無非是民生問題,他們飽經滄桑,對事物見解獨到,也需要平臺來表達觀點,而目前的城市老年廣播恰恰缺乏這點。
因此,城市老年廣播節目首先可設置“時尚熱詞大解讀”的節目板塊,對“打call”“不明覺厲”“洪荒之力”“扎心了老鐵”等新鮮的網絡用語進行解釋,將新鮮時髦的資訊傳遞給老年受眾,減小與年輕一代的認知鴻溝;其次,每期的城市老年廣播節目可設置一個熱點話題,引導老年聽眾對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表達各自觀點、訴求與心聲,增強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最后,老年廣播節目應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最大程度地滿足與時俱進的城市老年聽眾對最新、最熱的事件了解的需求。
橫向比較,日本的社會老齡化趨勢早于我國、程度甚于我國。但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企業、媒體,都對其自身的社會結構變革保持了敏感和清晰的認知,比如日報NHK廣播電臺不斷地對自身廣播受眾進行充分的調研,根據受眾需求來設置、調整節目內容,打造出《廣播深夜便》這樣深受日本老年聽眾喜愛的老年廣播節目,成為日本老齡廣播節目的旗艦節目,被稱為“沒有副作用的安眠藥”。
而在我國,許多老年頻率和老年廣播節目缺乏真正面向城市老年群體“需求側”的受眾調研。但深度了解城市老年廣播受眾需求,不僅為老年廣播節目的生產提供指導,也可借助“智能”“個性”功能為廣播媒體自身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贏得一片“藍海”。2016年以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成為熱門領域,在此環境下老年群體的需求和喜好日趨多元化,對廣播節目內容的選擇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播出程式,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城市老年廣播節目策劃者應運用“大數據”等高端前衛的科學技術方式探索城市老年群體的喜好、需求與關注焦點,深度制定老年群體的廣播收聽計劃,實現個性化、全方位、立體化的廣播節目內容定制。
“碎片化”傳播時代的到來,“一對多”到“雙向互動”傳播模式的轉變,使得新媒體環境下的城市老年群體,也有參與體驗廣播節目互動的強烈需求。然而我國的城市老年廣播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交流傳統老套,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城市老年群體的需求。如何才能留住老年廣播聽眾,對城市老年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技巧、情感表達、技術運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節目主持人應傳達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和看法,運用自身體悟引發老年群體的情感共鳴,以平等、真誠的姿態發揮老年廣播的“心靈觸媒”作用,撫慰老年聽眾敏感脆弱的心靈。同時在節目定位、環節上進行創新,打造特色老年相親交友節目,滿足有交友需求老年群體的情感訴求,填補晚年生活的情感空缺。主持人一方面可以選擇有朝氣活力的年輕人,營造“年輕態”的收聽氛圍,消除傳受雙方的心理距離,讓老年人倍感家庭般的親切溫暖;另一方面,可以選擇與城市老年群體年紀相當的主持人,如日本NHK《廣播深夜便》專門聘請14位退休的“特約記者”以及“老年主持”,提供大量適合老年人“胃口”的稿件,無縫對接老年聽眾的媒介收聽習慣。
隨著廣播類APP、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的上線與蓬勃發展,廣播這個巨大的傳聲筒已經被分流成無數個出口,開啟了城市老年廣播節目的新紀元。因此,利用互聯網實時性、交互性的優勢將城市老年廣播節目與互聯網新媒體融合,通過與城市老年聽眾互動提高節目質量與水平,拓寬城市老年廣播節目傳播渠道的新形態,并結合線下的文藝娛樂、聯誼交友活動,滿足追求時尚的城市老年受眾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結合的方式,宣傳和塑造城市老年廣播的“逆生長”形象。
Web3.0時代的到來,城市老年廣播設立官方平臺與老年受眾連接成為必要。
延展老年廣播的節目形態和傳播渠道,豐富表現手段,加強老年廣播的互動功能,將新媒體移動化、社交化和微型化的特點加以善用,與多種媒體融合發展,解決傳統老年廣播形式在地域、時間上的局限,宣傳和塑造老年廣播節目的品牌。
一方面,搭建官方平臺,善用新媒體來擴大參與互動人群,增加老年聽眾“黏度”,滿足老年群體對媒介使用渠道的多元需求,利用“兩微”優良的平臺屬性和深層開發潛力,對優質老年廣播節目進行二次包裝,加強板塊介紹、宣傳推廣和深層次互動;可利用LBS定位功能,解決老年群體的安全出行問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務,利用微信的語音互動,替代老年人的親人實現“擬交流”陪伴功能。
另一方面,創建老年廣播的網絡社群。微信電臺社交性極強,老年群體可在收聽后創建話題,與聽友交流聽后感,并將喜愛的節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可有效提升傳統廣播節目的滲透性和影響力,便于老年人對某些感興趣的話題、板塊繼續關注和了解。此外,還可以創建一些情感類老年廣播節目網絡聊天室、網絡論壇等,為老年聽眾提供隨時分享、轉發、評論節目,與電臺DJ實時互動,自主發起話題,討論與分享的平臺,從而激發其收聽熱情。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將傳統收聽終端的節目嵌入到網頁上、微信上,甚至是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廣播APP上,拓展廣播收聽渠道,增加城市老年受眾接觸老年廣播的機會,提升老年廣播品牌在受眾心里的“印象值”。現如今,擁有3000多個全球電臺頻道的蜻蜓FM、荔枝FM等移動客戶端,都是移動互聯時代技術支撐傳統廣播拓展傳播渠道的形式,由此可見,城市老年廣播也可嘗試在移動終端方面“大做文章”。
例如,2014年5月20日,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在文博會上推出的移動互聯網可穿戴產品“優伴”手環,全方位監控使用者睡眠狀況、實時跟蹤用戶膳食及運動數據,并反映在手環的OLED顯示屏上,實時分析與專業指導用戶的健康習慣等。“右拉”的實時廣播模塊可以收聽正在播出的深圳廣電集團多套廣播節目。總之,城市老年廣播也可以此作為參照,依托于廣播各項優勢,洞察老年群體的用戶需求,關注他們的用戶體驗,研發出適合城市老年群體使用的類“優伴”APP,打造一個傳統城市老年廣播電臺節目收聽、用戶體驗與交互行為等在內的“老年群體生活形態圈”。
城市老年群體物質生活富足,閑暇時間充裕,子女外出或愿意單獨居住而無法陪在父母身邊的家庭比例顯著增加。老年群體空巢程度越高,越需要各種媒介的陪伴來撫慰心靈、緩解孤獨,老年群體除了需要有特殊的情感慰藉和心理陪護,同樣希望在文化娛樂方面得到享受,不只是線上收聽廣播,更希望借助老年廣播平臺開展線下戶外活動,充分享受美好的閑暇時光。在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對城市老年廣播而言,整合媒介資源,與各類其他社會力量合作,共同為老年群體提供優質服務,是不二選擇。
其一,開展特色活動。老年廣播應與相關部門和機構通力合作,打通各方社會力量,通過舉辦與節目相關的特色活動,拉近與聽眾的距離,鼓勵老年人繼續服務社會、奉獻余熱的熱情;其二,走進社區,為老年人提供貼身服務。老年群體具有較強的社會參與熱情,媒介恰好可以為其提供“替代性滿足”,發展有余力的老年人為節目提供重要信息源,讓服務管理廣播的報道進一步深入家庭,更好地服務聽眾、服務市民;其三,城市老年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應借力廣播平臺的優勢,幫助生活困難的城市老年群體,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慈善項目、法律咨詢等公益活動,這些活動都能極大地展現老年廣播對老年群體深深的責任感,滿足“銀發”一族切身需求。
總之,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加重,同時“空巢”家庭的比例增加,而作為廣播最忠實的聽眾,城市老年聽眾團體,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廣播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從頻率定位專業化、信息內容特色化、傳播渠道多元化三方面探尋媒介融合時代符合我國城市群體信息需求的老年廣播創新發展路徑,這樣可以為老年廣播聽眾提供更好的廣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