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7)
我國出版業面臨兩種轉型:一是數字化轉型,二是市場化轉型。出版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出版產品不是簡單依靠技術標準生產,而是靠“編輯眼光”,而“編輯眼光”屬于天然的人力資本,搶奪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成為出版企業制勝的關鍵。
數字技術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讓中國出版業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壓力。第一,在數字技術沖擊下,傳統出版業發展模式式微,出版社紛紛向數字出版轉型;第二,經營性出版社轉成出版企業并成為市場主體而且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成為出版企業的工作重心,出版社需要完成從事業單位到現代企業的轉變。
此后,學者們又在“大出版”“大編輯”視野下對高校培養“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模式進行了探討。現代的復合型人才標準要求編輯要有市場觀察的敏銳度,數字化操作能力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這些要求對管理者與一般編輯都適用。見圖1。

圖1 出版業新型復合型人才主要能力要求示意圖
1.老牌高校設置數字出版專業
老牌高校以傳統的編輯出版教學計劃為主體,在課程設置上增加技術類等課程,不斷修改自身教學模式。也有一些高校新設置了數字出版專業,如北京印刷學院同時開設編輯出版學和數字出版兩個專業。
2.新設立專業多突出數字出版教學
新近設立編輯出版專業的高校則突出數字出版,多以新媒體方向或數字出版方向為名稱招生,如中國傳媒大學的編輯出版學(新媒體方向),內蒙古大學編輯出版(數字出版方向)等,教學計劃以傳統編輯出版課程為依托,突出數字編輯和數字技術等相關課程。
上述分類僅以高校編輯出版專業設立時間長短為參考標準,由于每個學校的歷史、教學資源、教學理念不同,具體的教學模式還有差別。
伴隨出版行業自身的發展和所處環境變化,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相對于現實人才需求而言逐漸出現了滯后,筆者在查閱資料和觀察統計的基礎上,將這種滯后的表現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滯后:院系強調編輯出版專業性,出版單位傾向于類別化
我國開設編輯出版專業或方向的高校有100余所:百分之四十開設在新聞傳播學院內,百分之三十開在文學院等。這種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編輯出版專業知識的單一性,讓學生打下更廣泛的知識基礎,但是筆者對近兩年各出版單位招聘信息的分析發現,編輯職位在專業要求上基本沒有“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的限定,而是按照出版社編輯室分類招聘對口專業學生,如文學類編輯要求中文專業,歷史類編輯要求歷史專業等,這就使得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教育與出版單位的“專業性”需求形成了差距。
2.層次滯后:人才培養以本科為主,單位招聘卻傾向于碩士畢業生
截至2014年年底,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為數不多的崗位要求本科生學歷,編輯崗位則基本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只有一些民營書商在人才招聘時對學歷和專業降低要求,本科編輯出版專業學生才有機會從事編輯工作。100多所相關高校中,擁有出版碩士生授予點的高校只有14所,擁有博士授予點的則更少,遠不能滿足市場對于更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3.課程滯后:學校長于理論,單位側重實踐
在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編輯出版學專業2009~2012屆112名畢業生進行的調查中,作者發現“畢業生對專業建設不足的選擇分布情況”排在前兩位的是:教師指導實踐能力較弱(百分之七十一)、教學實踐課時少(百分之六十八)。
4.培養滯后:院校校教育多面向傳統出版,市場更需要懂新媒體的人才
新媒體類相關職位反而接收了更多畢業生。這就要求在今后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應進一步樹立面向新媒體培養熟悉技術和市場的人才的培養理念。
目前高校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不容樂觀,加之有些高校辦學條件不成熟、學科定位不明確、培養目標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造成畢業生不能適應行業需求,導致高校專業培養處于尷尬境地。
隨著出版轉型,傳統上對編輯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是過時而是成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出版業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面對這種新情況,高校的專業教育該如何發展?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如何培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高校的培養模式基本還是針對傳統出版業運行而設立的,這種情況下,不僅要求高校在具體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能與時俱進,還要求在培養理念上做出深刻調整,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緊緊跟隨行業變化,具體教學模式上做出及時調整,不能墨守成規,止步觀望。
課程設置方面,應該增加數字出版類課程和經營管理類課程。如果數字出版課程部分高校開設有困難,那么經營管理類課程則必須開設,出版企業對編輯的要求是“全程策劃”,所以學生在校期間需要不斷培養市場意識和用戶意識。實踐教學需要落到實處,有實驗基礎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實驗設施優勢;實驗設施不足的高校應通過各種途徑聯合企業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此外,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很重要,以專業、技術、藝術培養為基礎,用優秀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建立專業認知,提高專業素養。
一般的本科教學,實習時間只有3~6個月,并且與出版社缺少密切的聯系與實質性合作。未來應適當增加學生的實習時間,并加大實習考核的力度。以實踐項目、作品等形式,切實提高學生實習質量。
高校應該主動聯合企業辦學,充分發揮業界教師的實踐指導作用,并加強專業教師的專業培訓。如此,既可以近距離了解行業需求,按需培養;又可以通過業界經驗豐富的編輯人員、管理人員及市場人員的協助共同培養業界所需人才。
國內高校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雖有不足,但也不能一味苛求。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學界與業界、知識與經驗,專業知識與特定領域知識等層面的矛盾,是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應該重點思考的幾個問題。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往往得益于先進的培養理念、優秀的師資隊伍、端正的學習態度等。高校提供的是基礎性的培養方案,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眼光,但是成才更需要學生的日常積累和對于實踐的關注與嘗試。
注釋:
① 有人認為我國出版業還面臨著國際化轉型,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國際化戰略只是個別有國際市場出版企業的戰略安排,不是整個中國出版行業必須走的發展路徑,而數字化和市場化卻是中國出版業面臨的共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