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敏
(上海證券報社,上海 200127)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新聞報道形式日益多元化,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作為一位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作者感受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深刻理解了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的迫切。作者觀察國內外傳統媒體嘗試新技術手段應用的探索,歸納總結報道特點,旨在為媒體融合發展與構建新型主流媒體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增強現實技術(AR)的創始人是任職于波音公司的托馬斯·考德爾,在國外,VR也稱為MR,即混合現實。AR技術把計算機生成的二維或三維的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疊加到用戶所體驗的真實環境中。
它的提出比虛擬現實技術(VR)時間較晚,但是理念上卻更接近現實。VR以“構建現實”為目標,立足于通過沉浸感的構建將用戶引入完全虛擬的一個世界,AR以“復歸現實”為宗旨,力求通過數據層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入解讀和復現。用戶可以通過豐富的數字信息,對真實事物的了解進一步完善,實現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實時無縫接合”。美國學者RonaldTAzuma總結增強現實具有三個方面的明顯特點:虛實融合、實時交互、三維注冊。
有研究者稱增強現實為“21世紀隨身聽”,可見其便捷性。畢竟人們不可能隨時隨地佩戴VR頭顯設備,而AR只需要一部帶有攝像頭,安裝了相關APP的智能手機。相對于VR來說AR擁有一定的優越性,現實應用性更為廣泛。在技術層面,相應地,AR建模的工作量更小,也就意味著AR的技術門檻相對更低,更多的小公司可以進行試驗和創新。
谷歌的高管稱AR將是一個更大的市場,也是基于這一判斷,谷歌已經大規模布局AR市場。去年谷歌推出了一個用于構建AR應用程序的軟件平臺ARCore。AR技術的核心功能是動作捕捉、環境感知和光源感知。它的使用場景非常多樣,可以用來展示家具、增強現實游戲,或者餐館點菜的時候直接在你盤子里展示菜品長什么樣之類。
如今“會動”的新聞早已不再新鮮,讀者幾乎在每個紙質媒體中都可以看到文末的二維碼,掃一掃即可以看到相關圖片和視頻。
最早嘗試掃描二維碼看新聞的是《今日美國》。其在2010在報紙上為讀者提供了《哈利波特》一書中所描繪的世界地圖,讀者一掃描就會看到一個三維地圖。之后,英國的BBC、《金融時報》,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開始陸續使用這種技術。
《時代周刊》與RYOT合作,為其雜志新增AR閱讀效果。讀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掃描紙質頁面,感受AR技術帶來的不一樣的閱讀體驗,還可以利用AR觀看幕后視頻、信息圖表和動畫以補充他們的閱讀內容。
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5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將AR技術應用到新聞報道中,推出了“一帶一路”AR特別報道,將各種虛擬實時信息與實拍畫面在電視畫面中進行融合展示,實現了三維模型、動畫、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與主持人的實時交互,使觀眾能夠輕松愉快地看懂新聞、參與新聞。
今年2月初,《紐約時報》推出新的AR新聞應用,其首個AR體驗是2018年冬季奧運會的報道,用戶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冬奧會,還可以在三維空間中觀看運動員的比賽片段。
可見AR與新聞的合作,將新聞媒體變成了更大的信息數據庫,不僅擁有海量資源,而且擁有視頻、音頻、圖片多種形式,讀者可以深挖每一條信息,追逐任何一條動態。
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開發了一個AR系統叫“情境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會在使用者看見或聽見的事物上加入聲音和立體圖像。用戶通過頭戴設備,可以精確體驗到周圍環境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使用者帶著頭盔漫步在大學校園中時,設備中裝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將判斷用戶所在位置,頭部跟蹤器可以追蹤用戶正在往哪里看,所以當用戶頭部凝視不同建筑時,其相關歷史圖片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就會一一顯示在虛擬的屏幕中。
BBC的AR應用在今年春天同在BBC2播出的《文明》系列紀錄片同步推出。紀錄片講述了超過500件藝術品的史詩般的故事,探索了人類無窮的創造力,而這款AR應用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摩藝術品的機會,用戶可通過手機欣賞這些藝術品。此外,該應用還可深入地了解30多個博物館的展品。例如,攝像頭將識別圖像、音頻以及每件作品的附加信息和注釋;X射線使用戶有機會看到物體內部;基于位置的AR導航使用戶可以在AR中探索歷史遺跡。
在美國一個名叫“圖片動態”(Aurasma)的AR應用與《紐約時報》合作,制作可視化新聞。該應用是由一家名叫“自主”的科技公司制作,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數據放到一個叫“偶像”的云端數據庫中。于是讀者掃描一下《紐約時報》刊登的奧巴馬國會演講的照片,就可以在手機或者iPad上看到現場演講的視頻,而且還有與奧巴馬演講主題相關的數百條信息,包括背景介紹、名人評論、相關圖片等等,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隨意選擇,真正實現一種探索式的新聞參與,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只能被動接收特定角度的特定形式的信息。
2012年,美國新聞集團(前身為澳大利亞新聞有限公司)推出了增強現實應用程序NewsAlive不僅讓讀者看到三維影像,還可以讓受眾與之互動。
越來越多的媒體進行AR新聞應用的嘗試,并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但是,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也將引發新聞媒體在工作流程、敘事方式、經營業態上的轉變。
目前的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基本上都采取了這種“三維動畫+音頻+場景+地圖”等多媒體報道模式。AR技術的應用,使得新聞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信息得到進一步深化,用戶的感官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認知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擴大。
新聞從業者在采訪、編輯、生產、分發新聞內容的流程都可以和AR技術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還可以新增加很多創意玩法。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新聞報道敘事形式的不斷演進,從口頭敘事、文字敘事到影像敘事,現在AR技術也成為一種嶄新的敘事方式。現場感與沉浸感,這是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在新聞表現中努力追求的。讀者不再是旁觀者,圍觀新聞和故事,而是身臨其境到現場,成為新聞故事中的人物,親自感受到一切,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
谷歌眼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沉浸式參與。對于那些身在某些事件或現場的當事人,谷歌眼鏡可以記錄下他們的沉浸式觀察與體驗,為事件的報道提供了一個當事人的角度。在國內一些電視真人秀節目中,嘉賓所戴的眼鏡式攝像機與谷歌眼鏡的功能異曲同工。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AR設備,記錄親歷者的主觀感受,為新聞報道的立體化呈現,提供了新的資源。
增強現實新聞報道使新聞由“呈現”到“在場”,由“單線敘事”到“網狀敘事”,受眾被動參與到受眾主動參與的特性發揮到更大的程度,“沉浸+參與”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將得到不斷加強。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及《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國內主流媒體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實踐,推出了大量應用VR、AR等新技術的融媒體產品。
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將從技術化轉化為真正的媒介化。網絡媒體在對黨的十九大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使用VR等前沿傳播技術已常態化,受眾由此獲得了更直觀、更真切的視聽感受和交互體驗。
另外,未來增強現實將成為新聞報道的常規工具。目前增強現實技術進入新聞領域仍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比如,技術的普及、人的生理限制,甚至對新聞倫理提出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