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蓮
濱海縣實驗小學 江蘇鹽城 224500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要基于學生身心發展及語文學習特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愛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意識。而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對新課標的把握不準確,指導時存在忽視典型課例的仿寫、沒能引導學生回憶真實畫面、在教室的限制下弱化習作實踐等不足,不利于學生提高習作水平,急需改進。建議如下:
好的作文應有正確的立場、鮮明的觀點、其清晰的層次,而語文教材中的典型課例就是絕佳范文[1]。新課標提倡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教師應引導學生賞析經典文本,在積累語言和修辭等知識的同時學習經典文本的結構安排、寫作順序和詳略處理、表達方式等習作技巧,長此以往就能讓學生自覺仿寫,學習優秀課文的謀篇布局,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例如對于優美的詩歌《秋天》,學生在學習之后反復閱讀、背誦,積累描寫秋天的詞句,同時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特色進行分析,即總說——分述——總結的篇章結構,層次清晰,有濃濃的秋情詩韻,豐收美景仿佛盡收眼底。這首詩一共有七節,首尾兩節相互呼應,總體概況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贊美之情,二到六節則分別從各個角度描繪秋天的活潑可愛、成熟豐收以及多姿多彩等特征。詩歌想象奇特、語言活潑,學生們興致盎然,教師趁興指導他們仿寫秋天,取得良好習作教學效果。巧妙的布局和結構反映作者邏輯思維高度,對小學生而言則通過有效的仿寫掌握習作技巧,為習作訓練奠定堅實基礎。
引導學生回憶真實的畫面對新課標下的習作指導有特殊意義。如今市場上不斷涌現優秀的作文書,小學生在習作中經常利用作文書里面的內容,試圖投機取巧、走捷徑,寫出一些空話作文、套話作文,或直接把他人的習作東拼西湊,構成一篇作文,習作訓練失去意義,無法表達真情實感,也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讀起來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以新課標為指導,鼓勵學生們說真話、寫真事,回憶畫面則能有效杜絕學生胡編亂造,通過語言再現真實的、特殊的回憶,賦予作文個性特點。
例如在關于寫景的習作教學中,教師發現有一名學生圍繞“我家的仙人球”寫了一篇作文,其中有兩處關鍵性內容寫得并不具體,分別是:我一回家就去陽臺上看美麗的仙人球、當下雨時我會把仙人球捧進客廳。教師可以提問,啟發學生回憶當時的畫面:你放學回家看到仙人球時有沒有發現它的變化?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仙人球的美麗?下雨時你除了把仙人球捧進客廳以外還會做什么?這名學生只想了幾秒鐘就興奮地說道:我每一次回到家就去看仙人球,本來沒覺得有什么改變,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仙人球的頂端裂了一條縫,還有小黃點,我以為長蟲子了,湊近了仔細看才知道是花蕾,我居然見到開花的仙人球,以前我從來沒有見過,它是多么的美麗。教師讓學生再回憶一下下雨時的細節,這名學生說下雨時會先把仙人球捧進客廳,然后清理花盆四周的塵土,清除一些細小的垃圾,讓仙人球更美麗。由于學生寫的是真實的事物,因而可以暢所欲言,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筆下的仙人球美麗動人。
新課標提出構建開放的、有活力的教學課程,要密切結合課程和生活,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也不例外,要求學生能寫出自己的見聞、想法和感受[2]。這能有效克服教師為作文而教習作的弊端,建立開放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表達、去創造,充分張揚個性,明白作文即生活感受。小學生很多時候在教室和習作的字數、結構、命題、格式等條條框框的限制下失去自信和靈氣,缺乏習作興趣,加上他們的生活很單純,需要教師帶領他們走出課堂,多參加習作實踐活動,把生活作為源頭活水,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例如教師可每月安排一個主題,在三月讓學生進入社會,找尋雷鋒的影子;在五月找尋身邊的勞動小標兵;在六月找尋快樂童年;在十月享受國慶歡樂等等,讓他們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教師也可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在習作課上設定主題“自由尋找秋天”,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讓學生親自觀察校園的秋景,一邊看一邊說,相互補充。不過教師不能在學生的觀察中對他們放任自流,要有組織、有重點,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一個導游,負責介紹校園里的一處景物,其他成員補充、提問,加深對景物的印象,獲得合作探究與相互學習的機會,強化習作實踐鍛煉。
總之,新課標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仔細研讀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據此開展習作教學活動,通過采取仿寫課文、回憶畫面、走出課堂等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學習謀篇布局,寫出具體內容,強化習作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與水平,提高習作指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