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書華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8)
編輯和校對是圖書出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為圖書的內容質量提供保障。專業到位的編輯和校對工作,可以大幅度提升書稿價值,使圖書以更好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方便閱讀。可以說,很多優秀的圖書除了包含作者的真知灼見外,也凝聚著編輯和校對的辛勤付出。
在傳統的鉛印時代,手寫書稿,手工排版,很容易出現錯誤和問題。
每個作者的書寫風格和習慣不同,其字跡千差萬別。如果作者字跡清晰,易于辨認,排版工人誤認的概率大大降低,排版的錯誤率也會降低。但有的作者字跡較為狂放,會給辨認帶來難度,很容易誤認為他字。如向字,有的人手寫時字形較散,會被誤認為何字。手寫的潔字和浩字有時也很難辨別,尤其是在名字中出現時,難以根據上下文判斷應為哪一個,很容易出現誤排的情況。還有楊與揚,請與清等,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還有的作者習慣用一些草體字,其字形與常見的楷書、行書差別很大,不懂書法的人很難辨認,如以字、書字等。排版工人大都無法準確認出,只能連蒙帶猜地選一個形似字代替,錯誤率必然大幅上升。
每本書需要一個字一個標點地選取字模,然后拼入版面中。大量煩瑣的手工工作,很容易出現失誤。而任何一環出現失誤,都會帶來錯誤和問題,而且問題多種多樣。一是別字較多。漢字為象形文字,很多字形非常相似,排版工人很容易誤選形近字,造成錯誤。如黃粱美夢,粱字很容易誤為梁字。夭夭,誤為天天。二是字符不正。鉛字字模都是正方形,稍有不慎,字就排倒了,或者歪了,需要將字符轉正。三是字符污損。字符使用久了會磨損,印出來的字跡就會不清晰。字符如果沾上污漬,印出來也會模糊一團。這就需要更換和清理字符。四是字序顛倒。字符選對了,但拼版時稍不注意,就可能將字符的順序排錯了。如1978,錯拼為1987。五是串行。拼版時一不留神就會串行,本來在排第二行的內容,忽然接第四行,漏排第三行,這樣的問題也比較常見。六是錯頁。手寫書稿的頁序容易出現錯亂,如第五頁錯放在第八頁后,拼版時就會出現錯頁的情況。
在鉛印時代,人工操作較多,出現錯誤的環節較多,拼版中的錯誤率也較高。因而校對工作是出版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其中的校異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這一時期,編輯和校對的分工比較清晰,編輯主要對原稿進行審查和加工,校對主要依據原稿對排版清樣進行校訂。
進入數字時代,電腦排版取代鉛印排版,人工造成的校樣與原稿的錯誤大幅度降低,校對的主要工作校異同的分量顯著下降。很多出版單位于是大幅裁減校對部門,甚至不再設立校對部門,編校合一。那么,在數字時代,校對工作還有必要嗎?編校合一可行嗎?
電腦排版的第一個環節是錄入。電腦的中文輸入有拼音和五筆兩種方式,五筆輸入容易出現形近字誤用的情況,這與鉛字排版的問題類似。而拼音輸入則會出現大量同音字、近音字誤用的情況,這是不同于鉛字排印的新問題,需要編輯、校對予以解決。排版中也會出現問題。電腦排版時,不當操作會造成錯誤。鉛印排版時,問題都是單獨的,同一問題反復出現比較少。而電腦排版最大的不同,是會重復出現同一問題。如“大學”須改為“《大學》”,排版人員誤用替換命令,將“大學”全部改為“《大學》”,結果出現“同濟《大學》”的錯誤。其他誤刪、誤衍、誤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電腦排版存在的另一個隱患是系統兼容問題。作者提供的原稿多是word文件,排版時多用方正或蘋果排版軟件,而出片、印刷時又有相應的其他軟件。在將word文件導入排版軟件時,或者將排版文件導入出片和印刷軟件時,有時會出現不兼容的情況,出現亂碼或格式混亂,如引號變形,省略號、破折號變異等標點問題,以及造字未正確顯示,出現空白、黑色方塊或亂碼等。文件轉換帶來的問題通常匪夷所思,而且這些問題很隱蔽,需要仔細查看才能發現。這一類新問題層出不窮,僅靠經驗不能及時發現。而且因為是系統性的錯誤,問題數量比較多。
校對除了校異同,還要校是非,以及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稿件的技術整理——使稿件的體例符合規范,包括編排順序、標題位置和轉行格式、圖表格式、公式轉行、外文轉行等。這些都是非常專業的技術性工作,如果沒有相關知識,是難以完成的。在數字出版中,雖然校異同的工作大幅下降,但校是非和書稿技術整理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說校是非的工作編輯也能完成,那技術整理工作編輯就未必能勝任了。技術整理中包含非常多的細節工作,也是通常很容易被忽略的,這時校對的專業性就體現出來了。校對的工作保證了整個出版單位的出版物在體例上規范統一,為編校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編輯主要是對原稿進行審查和加工,偏重內容審定和文字加工,包括消除出版物中的導向性問題,糾正科學性、知識性錯誤,對矛盾或不一致的表述進行核查,消滅文字性差錯,統一體例等,以保證出版物的內容正確規范。
由此可見,編輯和校對是出版中的不同環節,編輯重在內容,校對重在體例,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互為交叉和補充的。在工作中,編輯經常會做一些校對的工作,如規范用詞、統一體例等;校對也會對文中的一些錯誤、體例混亂等進行修改,彌補編輯的疏漏。在一些出版社,新編輯會在校對部門工作半年到一年,才正式進入編輯崗位,可以說,熟悉校對是從事編輯工作的捷徑。了解、熟悉校對工作,可以幫助編輯迅速地了解出版工作,為編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因為聯系緊密,二者通常被合稱為編校。
但校對工作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其職責無法被取代。當前圖書編校質量日益下降就是例證。圖書編校質量下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注重經濟效益,壓縮出版周期,但忽視校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出版單位把校對工作外包,有些甚至取消校對環節,由編輯來完成稿件加工,結果出版物錯漏百出。一些出版物正文標題與目錄不一致,目錄上標注的頁碼與正文不一致,索引頁碼錯亂,頁眉錯誤等,這些低級錯誤嚴重影響圖書質量,給人感覺不像正規出版物。此類問題編輯如果細心核對,是可以避免的。而另外一些工作則是編輯很難完成的,必須由專業校對來完成。如輔文順序、標題轉行、公式轉行、外文轉行、圖表格式、注釋編排等,其有一定的規則,非常瑣細,一般編輯很難掌握得很全面,非常容易出現疏漏,而校對則能很好地完成。一些資深校對,其校是非的能力非同一般,常常可以發現不易察覺的錯誤,彌補編輯的疏漏。
綜上所述,在數字出版時代,編校中的校異同比例大幅下降,但出現了電腦軟件帶來的系統性問題,這增加了校是非和體例規范統一的需求。校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專業性和技術性是無法被編輯取代的。編輯和校對各有側重,二者缺一不可,輕視甚至取消校對工作,會損害圖書質量。出版單位應更好地發揮編輯、校對的各自所長,使二者互為補充,共同為圖書質量提供保障。二者更好地分工,有利于保證圖書質量,也有利于提高效率,更好、更快地完成書稿加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