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萌
(中國紡織出版社,北京 100000)
近年來,百度云盤、微盤等云端儲存資源的平臺大量出現,用戶數量爆發式增長,網絡用戶開始通過這些平臺傳播分享各類原本需付費享用的資源和服務。各類“盜版”大行其道,版權人的知識產權和財產利益被嚴重侵害。本文將分析我國網絡傳播的主要特點,并以侵權行為的實施主體為劃分標準對侵權行為進行類型化分析,探討我國版權保護的困境并提出對策出路。
網絡傳播具有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這些都是造成版權保護困難的重要原因。目前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覆蓋范圍日益寬廣,網絡社區的用戶群體日益壯大,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值得我們總結重視。
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利益趨向性強。電子產品最初的版權所有者,一般會選擇與特定的網絡平臺合作,網絡平臺購買版權后通過向用戶提供服務獲利。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其經營目的就是盈利,因此他們會選擇最能吸引消費者的產品,并以最低成本提高平臺資源的豐富度。巨大的利益誘惑成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也就是在沒有取得版權的情況下為網絡用戶提供產品與服務的驅動力。
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間的競爭激烈。近幾年來,網絡市場逐漸成型,各類網絡服務提供平臺不斷發展壯大,營利機制逐漸成熟。同類的網絡產品提供平臺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若優質產品的版權被競爭對手買斷,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力必然降低。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網絡平臺會竭力爭取版權,即便爭取不到也會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力。
第三,網絡用戶的版權意識淡薄,傳播資源毫不顧忌。由于我國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較晚,網絡環境并不如互聯網應用歷史長的外國,網民對于網絡產品的版權意識極為淡薄,版權問題的受關注度較低。許多網絡用戶會將自己持有的圖書、音樂、視頻等原本應該收費的網絡電子產品,通過某個或多個平臺免費分享傳播,甚至還會通過有償分享而從中牟利。
根據侵權主體和受害者的不同,可以將網絡侵權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VS著作權人”。以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侵權主體,著作權人為直接受害者的侵權行為類型。網絡平臺在沒有取得版權的情況下,通過銷售對方原創的產品或提供相關服務的途徑為自己謀取利益。如前幾年國內各大音樂平臺未經授權提供美國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而被起訴,這也是關系最明了的一類侵權行為。
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VS被獨家許可者”。以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侵權主體,購買獨家版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為受害者的侵權行為類型。在某一網絡服務商取得特定產品的獨家版權后,版權的全部或部分就由該服務商專有,而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了保證自身的競爭力,為了特定產品所代表的利益,而私自提供未經授權的產品,即構成了對享有版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
第三,“網絡服務使用者VS著作權人”。雖然大部分網絡用戶選擇“盜版”的原因都沒有從中獲利的目的,但無論以何種目的進行無授權分享的行為,實際上都構成了對版權所有者的侵權,默認甚至支持了“盜版”者的侵權行為。此種行為不僅會打擊原創者的創作積極性,更會擾亂網絡版權市場的秩序。
雖然我國已在《著作權法》《民法總則》《刑法》等領域對著作權進行了保護,并將電子版權這一類新型版權形式納入保護范圍,但大多仍是指導性規定,如《著作權法》第48條第1款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根據情況追究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一條款在法律的具體適用方面,可操作性不強,更缺乏對網絡版權保護的詳細規定,使得版權所有者維權困難。
著作權侵權的認定需要付出極高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受理侵權案件的司法工作人員在調查過程中容易力不從心。在司法過程中認定網絡侵權的難度很大。首先,版權人的法律意識不夠,在維權時會忽略一些關鍵證據的收集,錯過維權的最佳時機。其次,由于網絡侵權的特性,在侵權調查過程中,有時甚至難以找到特定的侵權行為人。再次,根據近年來的司法判例傾向不難看出,版權所有人的維權之路非常困難,缺乏司法上的支持。
由于我國互聯網應用時間不長,網絡市場和與之匹配的監察管理機制尚不完善,網絡用戶的版權意識淡薄,在早期盜版泛濫的情況下迅速養成了“網絡即免費”的內容獲取習慣。一方面,原創者對版權保護的意識不夠,不知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權,甚至由于維權成本過高而放棄維權。另一方面,許多用戶型侵權者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侵權行為,只是出于自用和方便好友間分享的目的傳播了沒有正規版權的產品。
我國立法機關應當盡快完善版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彌補現有法律的不足,對一些界定不清的概念和理解易產生偏差的條文進行調整,使之更適應我國的社會現狀,為司法機關進行版權保護提供合理的、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法律依據。首先,應當注意保持立法更新的速度,做到與時俱進。另外,立法、司法、執法部門還應當及時進行法律解釋,發布指導案例,對法律進行補充說明,以使版權保護的立法更便于適用。
首先,司法機關嚴格履行職責,對任何追究侵權責任的訴訟不得懈怠處理,在法律有明顯不足,和與案件實際情況明顯不符的情況時,應多方調查與研究,盡可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應當選擇發布具有裁判借鑒意義的指導性案例,統一裁判標準。其次,負有版權保護職責的行政機關應當進一步健全相關監管制度,提高對互聯網的監管能力。
法律保護版權是外部介入,而提高著作權人的維權意識,使每個著作權人積極參與版權維護則是版權保護最關鍵、最有效的方式。政府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以講座、廣告、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版權保護相關知識的宣傳推廣,普及版權保護的法律知識,提高社會群眾的版權意識。新聞媒體和各大互聯網平臺也應當加強版權保護的宣傳推廣,為版權保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網絡上獲取知識甚至是創作作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因此,面對日益增加的網絡侵權事件,基于網絡傳播背景下的知識版權保護成了現階段大眾關注及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做到版權保護,不僅要從提高公眾版權意識做起,更 要發揮立法的作用,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