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俊
臨夏縣蓮花初級中學 甘肅臨夏 731800
教學之道,貴在引導。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沒有教師的循循善導,學生很難真正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實現思維的發展,提高自身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指出一名善教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全盤授予,而是伺機引導,幫助學生廣開思路,使學生的才智得以發展。“導”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善于在語文教學中展現引導的藝術。問題引導,激發學生思考;方法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思想引導,教會學生做人。
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詞語、句子、段落看似平淡,學生常常會感覺淺顯易懂、毫無疑問,不必進行深入思考。但很多時候這些地方往往是獨具匠心,是作者精心刻畫之處,蘊含深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深入理解這些詞語、句子、段落的內涵。例如,在《白楊禮贊》這篇課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白楊的生長環境,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這一部分內容的寫作用意并不十分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文章題目的意思是對白楊進行贊美,那么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黃土高原?你們認為這樣寫跑題了嗎?拋出問題后,學生的興趣顯著提升,全都沉浸在對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中。
另外,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要注意不要直接告知其答案,這種情況下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引導,讓學生一步步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既要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也要提升其解疑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一種重要理念。我們與其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如將學習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用學到的方法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掌握規律,形成能力。語文學習也應該是有方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時常幫助學生梳理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將這些規律運用到其他課文的學習中。注意在進行規律性知識的總結時,也不要完全包辦,要將尋找和總結規律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自己發現、總結規律。例如在進行議論文的教學時,教給學生文章結構分析的方法,并根據其結構特點“論點——論據——論證”對課文進行分析;在進行說明文的教學時,可以按照“抓特征——理順序——明方法——品語言”的順序對其知識性和科學性等特點進行了解;在進行散文的教學時,可以按照“理思路——識文眼——品語言”的方法分析其靈活、自由,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藝術特點等等。
此外,還要將復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幫助學生強化和鞏固所學知識。比如,在教學中,把相同類型的課文組合起來進行大單元學習,使學生在溫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另外,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或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時,將其和原來的知識體系、學習方法加以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歸類、分析、重組,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增強知識和方法的運用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比如,在講到《背影》時,引導學生關愛父母;在講到《理想的階梯》時,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腳踏實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
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不到學生想要弄明白問題卻還沒有弄明白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弄明白了問題卻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這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適時啟發。例如在《孔乙己》這篇課文中,以“喜”寫“悲”,使文章的悲劇效果更加突出,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笑”的句子,并反復朗讀,對于學生來說這很容易辨認,此時,教師接著提出:這些“笑”是怎樣的?都出自哪些不同身份的人?看到學生似懂非懂,教師適時點撥:孔乙己想要活下去,結果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只能用手走路,最終在眾人的笑聲中離開了人間。學生一聽便懂得了:文章是以“喜”寫“悲”,用笑聲來使結局看起來更悲,達到悲劇化的效果。這種抓住時機的啟發誘導,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一節課下來,學生必定收獲頗豐。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的引導方法有很多,不論采取何種引導方式,我們都要注意結合教材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以最大程度的實現教學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