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鋒
揚州大學商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并記筆記,課后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有它自己的優勢,但卻不能適應新時代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各地高校教學改革風起云涌,新模式新方法層出不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研究性教學和翻轉性教學。但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現象。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有了,但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卻喪失了。如何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現今的翻轉性教學改革成果構建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研究型學生學習模式,非常值得研究。
1.主體性教育理論
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是做好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理論,也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教為主導和學生學為主體是統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現實中的傳統高校教育,把教師的主導變成了教師的主體,變成教師講課、學生聽并記筆記,課后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不能適應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要求,不能充分利用今天互聯網+的各種學習資源。因此,實現主體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2.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選擇或由老師指定不同的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收集資料、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一種自主式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根據自己對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情景的認識和理解,指導學生以開展專題研究為主要目標,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圍繞課題進行體驗、探索、學習和研究,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3.翻轉課堂式教學理論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課外完成部分知識的深化學習和拓展,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答疑解惑、討論等互動的場所。同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轉式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符合教育的一般規律。但在高校教學的具體操作中,許多翻轉性教學變成了學生上課、學生討論和老師旁聽的簡單結果。許多課程沒有充足時間進行系統性知識傳授,課堂熱鬧、老師輕松、學生快樂,但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上不去。
教師在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中,如何把教師的領導與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辨證地統一起來,處理好主導與主體、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和發展,是研究性學習模式構建的關鍵。
1.教師的組織引導
學校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組織管理系統,其中的核心就是課堂教學。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整體教學效果,特別是在今天廣泛推行的翻轉式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組織管理和"信息傳遞"作用顯得更加突出。
首先,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時間安排。多少時間用來系統的講解,多少時間給學生進行討論、展示,會直接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組織。通過劃分小組,明確學習流程,嚴格考評方式。讓研討性學習,有主體、有組織、有秩序、有目標,在良好的秩序中進行。
第三,教師要對整個學習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向學生明確,哪些應該由老師來系統講解,哪些專題由學生來進行研究、學習和討論。除課堂外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學生的專題研究。
2.教師課程系統知識的傳授
首先,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文化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也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思想、先進的教學和學習理論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
其次,利用老師經驗豐富、知識淵博、視野開闊,有強大的學科專業知識的優勢,進行系統講解。系統知識講解是傳統教學的優勢,在教學改革中,必須在揚棄中改進。教師要優化課程內容,高屋建瓴地進行學科知識的系統介紹講解,能夠使學生盡快把握要掌握的學習內容的重點,次重點和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再次,教師進行研究方法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相關專題方面的資料,通過中國期刊網、互聯網查閱國內外相關期刊文章,全面了解本領域研究現狀和前言動態。
1.小組的劃分和組建
可以將學科不同單元內容展示給學生,讓選擇了相同課題的同學,自愿組成研究小組,也可以以宿舍為單位組成天然研究下組。不管怎么組織,小組一般以每組5或6名同學為最佳。
2.學生研究型學習專題的擬定
(1)結合教學內容,教師擬訂能夠深化教學內容的專題。(2)對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內容,可以設計專題性的研究性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3)結合學科內容,同學們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知識基礎面,選出一個問題作為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載體。(4)專業學科的老師擬出相關專題。(5)以生活中與學科有關的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現象,作為選題。
3.擬訂研究方案
由研究小組的成員對所選問題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研究步驟等方面進行充分、開放地討論,對該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案做初步擬定。遇到較大困難,還可以邀請其他組的成員和老師一起探討。
4.信息收集整理
在研究性學習中,同學們收集信息或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不再是課本,報刊、電視、互聯網、圖書、相互討論甚至游戲都可以成為收集信息與交換的途徑。學生應廣泛收集所研究主題的資料信息,及時的進行分類和整理。如有必要和條件,也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生產一線進行調查,進行現場教學或指導。
5.問題討論
每個人研究的角度、能力所擁有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結果往往不盡相同,這就值得去討論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因果,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得失也是學生該去關心的問題。因此,討論是提高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私下討論、夜晚宿舍聊天討論,同時必須展開課堂討論。在課后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應在課堂上分出一部分時間給學生就某個專題進行全面討論。課堂上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
6.成果分享
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形式,一般我們可以以小論文,小總結的形式、小課件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觀點等,也可以用板報的形式,與全校師生進行廣泛的交流。
7.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研究學習,評價是約束也是激勵,因此要建立健全研究性學習評價機制。不僅要教師從外部對學生進行的評定,也要有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不僅要有課題知識水平的評定,也要有動手能力的測定;不僅要重視對于結果的評價,也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參與程度的評價;不僅要重視定量的評價,也要重視定性的評價。師生一起分析總結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查缺補漏,有利于以后的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