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山東省德州市人民檢察院,山東 德州 253014)
近年來,一些人為了逃避債務、轉移財產,與他人串通偽造證據、虛構民事法律關系,以訴訟方式騙取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制造虛假案件,甚至有些司法人員也參與其中,擾亂了國家管理秩序,嚴重損害了訴訟秩序、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將虛假訴訟逐漸納入常態化監督范圍。筆者結合辦案實踐,對虛假訴訟的內涵、表現、預防和治理措施等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打擊虛假訴訟,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和司法秩序。
“虛假訴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03年河南檢察系統舉辦的“虛假(惡意)民事訴訟”研討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系虛假訴訟;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行為系虛假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對虛假訴訟的構成、查證及懲處作了系統的規定,認為虛假訴訟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以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惡意串通;捏造事實;進行了民事訴訟或調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之一規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構成虛假訴訟罪。自此,嚴重的虛假訴訟行為可以被認定為刑事犯罪。綜合民事和刑事法律法規對虛假訴訟的認定可以發現,民事領域傾向于雙方惡意串通才構成虛假訴訟,刑事方面未明確一方捏造事實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但結合司法實踐來看,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當事人一方采取偽造證據、捏造事實等手段騙取法律文書的案件,因此為了有效打擊虛假訴訟,筆者傾向于對虛假訴訟作擴大解釋。即,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惡意串通,為了謀取非法利益,通過偽造證據、捏造事實、虛構法律關系等手段騙取法院文書的行為。從主導的主體看,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共同實施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或案件一方當事人通過在訴訟中偽造證據等方式直接侵犯另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侵犯的客體看,不僅包括其他人的合法權益,還有正常的司法秩序;從手段方法看,包括偽造證據、捏造事實、虛構法律關系等;從主觀動機看,均為直接故意。
從謀取的不同利益來看,虛假訴訟主要分為增加利益型、減少損失型、變更關系型。
增加利益型。如甲與乙離婚,甲為多分得財產,與丙惡意串通,虛構借貸關系,由丙去法院起訴甲還款,丙勝訴后將財產又交還給甲。又如甲房產在借貸訴訟中抵押給丙,當借款償還完畢后,丙無故不配合甲做房產解壓手續。甲為報復丙,和乙惡意串通,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并支付定金,唆使乙到法院起訴要求按約定過戶房產,并按定金罰則雙倍返還定金。法院判決甲敗訴,并承擔賠償責任。甲依據生效判決將丙起訴至法院,法院判決丙因過錯對甲承擔賠償責任,并配合解壓房產。甲通過虛構房屋買賣關系,獲得丙的巨額賠償。
減少損失型。如甲因交通肇事被判賠償受害人。甲為減少損失,拒絕賠償,和親屬乙惡意串通,虛構借貸關系,乙承諾訴訟完畢后將財產仍全部歸還甲。乙去法院起訴甲,乙勝訴。甲將房產、儲蓄等依據生效判決全部交付過戶給乙,導致交通肇事受害人在甲處未獲得任何賠償,嚴重損害了其合法權益。
變更關系型。如甲為一公司法人,但因經營不善,公司面臨倒閉。甲與乙關系密切,兩人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甲為了使乙在公司破產時獲得優先受償權,與乙惡意串通,將借貸關系偽造成欠付工資關系,進而使乙在破產時優先受償,嚴重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虛假訴訟多發生于以下案件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房地產權屬糾紛案件,保險理賠糾紛案件,被告為破產企業或改制中的國有、集體企業的財產糾紛案件,拆遷區劃范圍內的自然人作為訴訟主體的分家析產、繼承、贈與案件,離婚案件中被告下落不明無法送達或者涉及共同財產分割的案件,涉及工程造價司法鑒定等案件。此外,還包括小額投資貸款公司、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居間造假”、涉案人員眾多的“規模性造假”以及法官為了個人利益主動參與造假等虛假訴訟行為。其中,民間借貸糾紛類案件的審理主要依據“借條”“借據”,因此類證據易于偽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出臺前,民間借貸糾紛領域成為虛假訴訟的重災區。對某地虛假訴訟案件的統計分析發現,發生于民間借貸糾紛領域的虛假訴訟案件約占48%;買賣合同糾紛領域約占12%;房地產權屬和不動產登記糾紛領域約占7%。
其一,時間異常。正常訴訟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后一般有一段心理準備期和訴訟準備時間,但虛假訴訟是經過惡意串通或事先預謀的,所以糾紛發生的日期距離起訴的日期非常接近。虛假訴訟當事人往往虛構事實、相互串通,根本不存在實質矛盾,在訴訟中一般不會據理力爭,因此案件很快就可審結。
其二,關系異常。虛假訴訟本身具有違法性和追逐私益性,因此發起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一般會尋找關系比較密切或信得過的親戚朋友或企業進行串通密謀,以保證虛假訴訟的順利進行,從而實現不法目的。
其三,經濟異常。一方訴請司法保護的標的額與其自身經濟狀況嚴重不符,另一方存在經濟狀況惡化、意圖轉移有效資產等特殊情況。
其四,抗辯異常。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單一,不能證明待證事實,但被告對此不提出異議,對于己不利的事實認可。
其五,結案異常。當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活動的主要原則,法院在審理民事法律關系糾紛案件中也以化解矛盾、案結事了為主要目的。調解的方式既能最大程度地遵循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又能有效地化解雙方心結,因此調解成為虛假訴訟當事人優先選擇的結案方式。
其一,隱瞞事實。如甲與乙原系夫妻,因房屋糾紛正在二審審理中。甲與丙惡意串通,由丙以析產繼承為由向法院起訴甲,主張涉案房屋權益。甲故意不告知法院涉案房屋正在與乙的訴訟中,而與丙達成調解,侵害乙的合法權益。
其二,異地起訴。如甲與乙正在進行離婚后財產分割訴訟,A地涉案房屋被申請查封。甲與丙惡意串通,由丙以借貸糾紛到B地法院起訴甲,隱瞞A地訴訟,與丙達成調解,將房屋過戶給丙,侵害了乙的合法權益。
其三,偽造代理手續。如甲與乙正在進行離婚訴訟,甲與父母丙串通,由丙以所有權糾紛為由向法院起訴甲。丙在起訴時,故意在起訴書中將乙的住址和電話寫成與甲相同,隱瞞乙的真實聯系電話和住址。甲街道傳票后,偽造乙委托甲應訴的代理手續,最終騙取法院確定涉案房屋所有權的法律文書,侵犯了乙的合法權益。
虛假訴訟案件由于近幾年來案件數量激增才引發人們的關注,因此虛假訴訟相關法律規制還有許多空白缺漏之處。司法機關對于發現的有偽造證據、惡意串通情形的案件到底是否為虛假訴訟案件往往也存在疑惑。比如,惡意串通常發生于訴訟雙方當事人之間,如果訴訟一方與案外人偽造證據進行訴訟,是否屬于虛假訴訟?又如,當事人一方偽造國家機關印章詐騙保險公司,是否屬于虛假訴訟?捏造事實是虛假訴訟的典型特征,但如果一方當事人為了謀取非法利益,在與訴訟另一方存在真實借貸關系的情況下與其惡意串通,虛高借款數額,以達到轉移財產的目的,是否屬于虛假訴訟?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對上述問題往往認定不一。
虛假訴訟當事人之間通常具有近親屬或者是朋友、同學、生意合作伙伴等特殊關系,隱蔽性強。單純從案件表面上看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時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即使發現了,要推翻原審法律文書的難度也很大。例如某院辦理的王某與林某借款糾紛案,案件在2013年審結,“被告”本人在“被起訴”后一直被封鎖訴訟消息,直到2015年房產被查封后才知道權益受到損害。
其一,檢察機關受理難。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監督規則等相關規定,只有案件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檢察機關才能進行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進而由審判機關對案件進行糾正改判。案外人由于利益受損發現涉嫌虛假訴訟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檢察機關只能進行程序性監督,而不能啟動對案件的實體審查。但虛假訴訟多由訴訟雙方惡意串通,因此由其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虛假訴訟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目前,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多以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由依職權進行監督。
其二,法律保障措施缺失。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監督規則雖然規定了檢察機關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需要,可以進行調查核實,但并未規定調查核實權的保障措施。如果遇到找不到案件當事人或當事人拒不配合的情形,檢察機關查辦案件就會陷入困境。
其三,搜集證據難。虛假訴訟往往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多個領域,當事人預謀串通、亦真亦假的經濟關系及不斷翻新的作案方式,致使案件辦理周期長,涉及調查方案擬定、與其他部門協調、對眾多當事人的詢問以及調查核實相關證據。檢察機關任務繁重,有時不亞于辦理一起刑事案件。
虛假訴訟具有隱蔽性,獲取線索困難。因此檢察機關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拓寬案件來源渠道,確保監督力度和效果。
其一,廣泛宣傳。以報刊、電視、網站、“兩微一端”多媒體為載體,通過集中宣傳周(日)、新聞發布會、人物專訪、以案說法等形式,利用派駐檢察室、警示教育基地、民生服務熱線等陣地,宣傳虛假訴訟的危害性和民行檢察監督職能,提升社會認知度。
其二,注重發揮律師的作用。通過組織召開座談會,向律師界代表、委員發放調查函等方式,鼓勵律師及時提供案件線索。
其三,發揮部門互補優勢。民行檢察部門要與偵監、公訴、控申等部門密切配合,進一步完善協作機制,加大對虛假訴訟行為的打擊力度。內設部門在辦案中發現有關民事訴訟案件涉嫌虛假訴訟的,將案件線索及時移送民行檢察部門審查處理。
其四,強化審查、深挖線索。針對虛假訴訟案件多發領域,有的放矢重點審查,以案找案。如某院從發現的一起涉及金融機構的虛假訴訟案件入手,懷疑存在類似案件,經過調查相鄰案號法院卷宗,發現類似虛假訴訟案件13起。
針對虛假訴訟多隱藏于正常訴訟活動中,不經認真核查不容易發現案件真實情況的特點,應切實強化調查核實意識,縝密調查取證,查明事實。
其一,調閱卷宗。偽造證據是虛假訴訟當事人騙取法院裁判結果的慣用伎倆,因此要注意從現有證據入手,尋找虛假訴訟的蛛絲馬跡。如檢察機關監督的李某與栗某虛假民間借貸糾紛案中,栗某對劉某償還某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借款20萬元及利息承擔連帶保證責任,栗某為逃避履行連帶保證責任,與李某惡意串通,偽造借條,利用法院調解轉移了12.5萬元的財產。
其二,外圍取證。虛假借貸訴訟中,當事人為圖方便,一般偽造借條,而無實際的金錢往來。針對這個特點,在辦理有虛假嫌疑的借貸糾紛案件中,檢察機關要注意從當事人銀行賬戶中查找突破口。在當事人稱現金交付的情況下,則查明涉案款項的來源、去向等證據。
其三,詢問當事人。虛假訴訟案件當事人通常是朋友、親屬等特殊關系,加之明知是惡意串通,一旦識破便會承擔不利后果,因此詢問時一定要講究方法策略。如檢察機關在辦理郭某訴房某民間借貸糾紛案中,圍繞兩個關聯異地訴訟,深入分析涉案當事人心理特點,不斷調整詢問策略,并對詢問同步錄音錄像,使其最終承認借款真實情況。
檢察機關在辦理虛假訴訟監督案件中,要注重在職權范圍內,綜合運用提請抗訴、再審檢察建議、檢察建議、犯罪線索移送等多種監督方式,加大打擊虛假訴訟力度,力爭監督效果的最大化。對經調查核實確為虛假訴訟的案件,檢察機關要及時向法院抗訴或發出再審檢察建議,督促法院對案件進行再審改判,并建議法院根據相關規定對虛假訴訟人員采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對虛假訴訟進行嚴懲,以增加虛假訴訟的違法成本。通過案件辦理,對社會公眾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對因虛假訴訟造成嚴重損害后果的涉嫌構成虛假訴訟罪的,要及時向公安機關進行移送,并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如在審查案件中發現律師幫助當事人虛假訴訟的,可以向司法行政機關或律師協會提出檢察建議,依照律師執業規范進行處罰。如果審判人員等幫助虛假訴訟但違法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檢察機關可以啟動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如果發現審判人員等幫助虛假訴訟涉嫌職務犯罪的,可以向監察部門移送案件線索。多種監督方式的綜合運用,有利于構建防范打擊虛假訴訟的“天羅地網”,最大程度地震懾預防和監督虛假訴訟案件,加快促進誠信社會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