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雙鵑
(華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形式化和制度化的現代教育不但建制了千校一面、千師一面和千生一面的教育,而且發生了從教化功能向規訓功能的轉變[1]。現代教育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占有”,側重生存需求及對外部世界的回應,忽視個體心理、精神等的發展。教育的市場化及功利主義取向日漸背離教育人性化的價值訴求,成為造成教育畸形發展的重要隱患。各種層次的教育普遍走向工具化、物質化,受教育者對教育的感知普遍呈現出重“占有”、輕“存在”的現象。在教育偏航的情況下,我們亟需重新審視教育人性化的意義與實踐。
一切教育理念都需借助教育實踐來檢驗其真偽。在教育人性化的視域中,教育實踐要扎根于人性的自在的、自發的、非理性的自然屬性之上,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2]。在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生存權、發展權、人格權是人們日益關注的基本權利。高等教育領域展現出的人本化趨勢及對人性化的關照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在高等教育微觀視域中,人性化的理念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健康、價值、潛能、興趣、選擇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要求學校教育體察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價值選擇;要求課堂形成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氣氛;要求教師以平等的對話和討論的方式開展工作,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令學生在輕松思考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教育人性化強調人的歷史主體地位,主張一切活動都要以人性為出發點,以人為宗旨。它是一個普適性的理念,是教育價值的高度凝結,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理念和指導原則。教育人性化匯聚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華,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養分,弘揚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突出了現代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概括了“人”這一生命主體的教育價值。對“人性”的探求自古希臘時期便已經萌芽。從古希臘時期的自由教育,至中世紀的博雅教育,到19世紀美國的通識教育,再到現今中國的素質教育,教育思潮在傳承與發展中變革,唯一不變的是對教育人性化的探索與彰顯。
美國教育體系善于突出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的培養。哈佛大學針對專業教育過于盛行、背離人的理性教育的問題,推行通識教育理念與課程。哈佛大學第26任校長內爾·魯汀斯特認為:“大學固然要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大學最佳教育不僅應有助于人類在未來領域內更具有創造性,它還應該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追求、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熟的個人”。教育不僅是人對自然的適應和改造,更是人性有機體的活力和積極性表征[1]。在個人主義文化盛行的美國,個人實現的價值被社會尊崇,重視人性與個性的發展是滲透在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理念。人性不只是一個客觀世界,更是一個主觀世界。人的先進性與優越性在于人能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構造出新的生存格局,實現一種超越[3],如通過對生命的經驗與體悟而追求智慧、有意義和愛的生活。求真、向善、崇美是教育人性化的終極旨趣,也體現在由美國本土創新而生的通識教育思想之中。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核心訴求是通過拓寬個體的視野、增強對生命、生活的體驗與感悟,獲得心智的發展,達到“全人”的境界。在通識教育思想中,教育把人的感性、理性及人的各種現實需求相結合,使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等各方面知識與技能在人生進程中逐漸地完善與豐滿起來,最終力求人人成為“全人”“完人”。通識教育思想與教育人性化的價值追求緊密相關。通識教育著重于知識的承傳與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教育人性化的價值訴求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人性化的實踐哲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參與者的批判意識和能力,使教育中的人在社會、政治、文化的具體關系中具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從而維護自己的自由和尊嚴[4]。
我國高等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在不斷借鑒與學習東西方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教育人性化是素質教育價值理念的高度抽象,是實施素質教育活動的理性指導。素質教育內涵豐富,包括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這四大素質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對個體的發展而言是一個系統整體。身心素質強調個體自然屬性,科學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素質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能力的發展與塑造,思想道德素質突出個體精神屬性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具有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和長效性四個特征[5]。素質教育關注個體發展,要求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與終身學習,保持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可見,素質教育與教育人性化的內涵不謀而合。素質教育是教育理念,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自1995年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國務院1999年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該政策導向突出了對教育人性化價值的重新審視。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提出要“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拓寬人才成長的道路,減緩升學壓力。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加快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8%上升至2015年的40%,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與資源、拓寬人才成長道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凸顯了“以人為本”價值訴求。然而,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在素質教育理念的現實落腳情況、素質教育與高等教育系統內其他要素的相互關系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矛盾的現實問題。
第一,從教育理念的角度而言,教育觀念相對陳舊,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仍存在偏差。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重視科技技能與專業知識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旨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通識課程雖被列為學生必修的選修課程,但所占學分比重偏低,無形中給學生一種“可有可無”的印象。基于上述現象,廣泛加深素質教育理念,重視通識教育課程,營造通識教育社會氛圍,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教育人性化的價值,意義頗為重大。
第二,從教育對象角度而言,傳統師生關系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多數高校依舊呈現出“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情境,在教育過程中多是一味地“傳遞”知識。素質教育應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貫徹教育人性化的深入實踐。這一實踐過程應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導向,強調人的個性發展,重視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正如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所指出人的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發揮人的主體性,包括主體意識的增強、主體地位的確立、主體知識的豐富、主體能力的提高和主體力量的發揮。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激勵其發揮潛力與自我認知能力,實現個人素質的提高和完善。
第三,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而言,傳統教學模式有待改進。高校課程模式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高校應根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過改革以學科為中心的專業設置,鼓勵交叉學科的融合,重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發展個體個性、激發人性潛能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提升教育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彈性,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條件與機會,為其個性發展提供空間,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的人性化。同時,要確保理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將理論知識學習滲透到各種活動中,著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四,從教育主體的角度而言,師資隊伍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落實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阻力就是師資隊伍自身能力的局限。堅持傳統思維模式與知識結構的教師難以有效貫徹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往往只重知識灌輸,忽略精神啟迪的教學思維。青年教師容易受到社會功利主義導向的影響,在生活生存壓力等現實情況的影響下出現只重知識、不重精神與只重個人科研成果產出、忽略學生精神培育的現象,沒有踐行高校教師培養人才的使命。加強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素質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
我國素質教育實踐正處于“富有素質教育思想、鮮有素質教育實踐”的階段。瞿振元指出,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雖有其“名”,但其“實”還不盡如人意[6]。我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與實踐仍不夠系統與深入,仍需在素質教育知識體系構建、課程設計、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和考試評價等環節上加大實證研究的投入。
21世紀的高等教育勢必更加重視個體發展,強調對受教育者的人格、知識、能力的全面培養。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影響下,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具有公共的法規、道德觀和寬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廣博的人文知識的全能型人才。未來的高等教育將更加重視激勵創新,注重素質,發展個性,完善人格。這要求我們在深化教育人性化理念的同時,充分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充滿人性的教育活動,應當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并帶來美的享受的過程;應當既要培養學生求真求是的理性智慧、求善求美的價值智慧,又要培養他們直面問題、學會生活、體悟生命的實踐智慧[7]。隨著社會的進步,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尊重生命價值、追求人性的完滿以及人的自由和諧發展日益成為人們心中的價值追求,唯有人性化的教育才足以滿足個體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出教育勢必由“非人性化”向“人性化”演進。康德在《論教育》中曾言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教育人性化演進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教育人性化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