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萍
(太原師范學院 政治系,山西 太原 030619)
“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既是國務院推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工作重心,又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因此,明確轉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成為地方本科高校實現順利轉型的關鍵。
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實現轉型的關鍵所在。國家的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是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行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致,而行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構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成為“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1]。職業教育的體系化和系統化,必然對現今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思路和新要求。而這種新思路和新要求,必然倒逼高等教育結構作出適當的調整。反觀現行的高等教育結構以及現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既是國家經濟轉型的社會發展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以“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1]“三對接”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必然會對以非營利性大學為主要辦學目標的地方本科高校提出新的挑戰。誠如理查德·魯克在《高等教育公司》一書中指出,學科導向和市場導向是區分非營利性大學和營利性大學的重要標志,“營利性大學主要傾聽的是市場需求的呼聲,而非營利性大學傾聽的卻是學科的呼聲”[2]18。我國的地方本科高校從性質上不同于美國的營利性大學,而更趨向于其公立大學。我國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雖然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定位上大都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偏重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而“以學科為導向的高校要比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對市場關心的程度小得多,市場的反應能力也慢些”,“要么是沒有什么反應,要么是反應太慢”[2]18。為了適應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現實需要,實現“三對接”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須明確具有營利性大學傾向的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即在非營利性大學和營利性大學之間探尋第三條道路①。
學術文化與商業文化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非營利性大學以學術文化為主導,而營利性大學以商業文化為主導。我們要在非營利性大學和營利性大學之間探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辦學定位,就必須面對學術文化和商業文化之間的“文化鋼絲繩”。
高等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存在,而大學文化就是對這種文化存在的濃縮和體現。“大學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知識及其學科(專業)是大學存在的組織基礎,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大學越來越充分地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功能,大學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因此,文化個性是現代大學的本質特征”[3]。同樣,文化個性也是大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大學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蘊涵于學校內質中的,能給學校帶來價值性的,支持學校過去、今后和未來的競爭優勢,使學校長時間內在競爭環境中取得主動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4]。縱觀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我們不難覺察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并根植于大學文化之中,成為大學獨特的并富有無限生命價值的文化特質,而這種文化特質就是大學在過去、今后和未來的歲月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所在。
鄭文全在《非營利性是大學競爭的自選擇》一文中指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組織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否有利潤,而在于對盈利的處理方式不同:如果盈利在組織成員之間分配就是營利性組織;如果盈利不能在內部成員之間分配,只能用于組織本身的發展,則該組織為非營利性組織”[5]。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對營利的處理方式不同,使得營利性大學和非營利性大學形成了基于不同文化特質的學校文化傳統。對于非營利性大學來說,學術文化是其大學文化的核心;而對于營利性大學來說,商業文化是其大學文化的核心。這兩種不同文化類型所主導的文化差異,“反映了營利性大學和非營利性大學內部不同的優先權和不同的價值層面”[2]102。不同的優先權和價值抉擇使得大學在面對學術和商業時會作出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是學校文化差異在大學各項活動中的真實體現。
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以學術文化為主要特質。“在這一文化意識形態指導下,大學將求知、求真、塑造人的精神品格和能力培養作為其基本信念和價值追求。同樣也造就了大學尊重知識、崇尚真理的‘象牙塔精神’。而正是因為大學擁有這種‘象牙塔精神’,才能使得大學真正成為追求真理的場所,也才能使大學自身在面對外界紛繁復雜的環境變化時保持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和調節能力,進而使得大學能夠起到保護‘傳統勢力’(重視心智啟迪、知識之文化價值與象征價值的博雅教育)的作用。”[6]24同樣,這種“象牙塔精神”成為中世紀以來大學文化發展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也成為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機構重要標志。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從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學以來,探求和追尋大學的學術文化精神成為我國各種類型大學發展的奮斗目標。以學術文化為核心的大學文化精神,把教育投入的重點放在“生源選擇、師資背景以及各種各樣的課外項目和課外活動上”,而不是放在“學生滿意程度、課程保持率、課程完成率以及就業率上”[2]18,“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學需要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削弱了大學組織對于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指導作用。此外,大學在疏遠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同時,也降低了大學組織自身的適應能力”[6]25。地方本科高校所遭遇的種種現實困境,就是以學術文化為特質的地方本科高校文化與社會之間關系疏遠的真實印證。但是,“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7]。故此,地方本科高校更需要在轉型過程中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品質。
地方本科高校要突破轉型之中的文化困頓,走出“象牙塔”而成為“動力站”,就必須在學術文化和商業文化之間尋求雙重文化平衡,既不能拋棄傳統的以學術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精神,也不能以商業文化作為文化基礎來重新構建大學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在學術文化與商業文化之間探尋實現地方本科高校文化轉型的第三條道路。
地方本科高校要糾正以學術型研究人才為重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向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整體轉型,需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區域社會文化,著眼區域社會經濟需求,在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中找準人才培養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要在充分考察區域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根據高校發展的辦學傳統和現實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科專業調整和設置,實現職業教育的導向性(職業引導)和類型化(職業定向)的辯證統一。同時,要在避免區域內轉型高校專業設置重疊的前提下,以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作為專業調整和設置的重要依據。地方本科高校既要克服傳統學術文化給高校發展帶來的種種弊端,又要防止新的文化體系構建中的文化偏差(新的文化體系既徹底背離學術文化的精神,又沒有真正領悟商業文化的精髓),實現職業教育、人文教育和創業教育三者之間的高度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讓地方本科高校既保留以往的學術聲譽,又增強對區域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指導作用,進而從整體上增強地方本科高校對區域社會經濟需求的適應能力。
我們試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從制度化、客觀化和身體化等三個層面的文化資本分析入手,探討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實現學術文化與商業文化之間雙重文化平衡的基礎上,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體系。
1.制度化層面:建立培養與就業之間交流互動的文化機制
地方本科高校要真正實現轉型,必須在文化資本的制度層面上建立培養與就業之間交流互動的文化機制。地方本科高校要實現為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相關領域培養一線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的目標,必須在課程設置上面向企業的實際需求,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真正獲得將來從事和勝任某一具體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
為了實現培養與就業之間交流互動的文化機制,高校首先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社會需求,在人才培養的整體規模設計過程中“依單訂制”,按照單位所需專業方向有針對性地設置人才培養教學計劃,并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實現人才分類培養。
其次,以培養創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為依托,形成地方本科高校培養各類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長效機制。創業技能和創新精神是衡量和判斷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標準,是實現培養與就業之間良性互動的關鍵。轉型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只有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置于人才培養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才能改變過去以學術文化為中心的人才培養工作格局,也才能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最后,以綜合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人才培養的評價模式是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的關鍵,只有運用恰當的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將教育行政部門、用人單位和第三方作為評價主體,才能真正起到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挖掘學生創業潛能、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人才培養計劃、質量、評價等方面實現培養和就業之間的工作銜接,才能從制度文化上保障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2.客觀化層面:形成高校與企業之間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
要實現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在文化體系的客觀化層面就需建立地方本科高校與合作企業之間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從文化形態來看,高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確實存在差異,以學術型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所形成的高校文化更是無形之中拉大了地方本科高校與社會企業之間的文化差距。
要重塑二者之間相容共生的文化模式,首先必須改變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要樹立適應企業文化的發展趨勢和具體要求的文化理念,承擔服務企業的文化責任和文化義務。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要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紐帶,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雙師型”教師既可以成為校企之間互動和融通的文化使者,也可以在其參與具體企業生產、科研、營銷、管理、服務等一系列企業活動之中,把企業文化帶到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設當中。通過“雙師型”教師的文化媒介作用,校企之間可以在教學和科學活動中自然實現文化融通。
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要以“雙證制”為制度依托,從學歷認證的制度層面實現校企之間的文化共融和共生。地方本科高校突破以學歷教育、單證模式為主的人才培養認證制度,實現以學歷證書為標志的學歷教育和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標志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的“雙證制”人才培養,就能使“雙師型”教師所帶來的企業文化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真正得以貫徹。教師層面的“雙師型”和學生層面的“雙證制”,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和合作企業之間真正成為一個文化相容共生的文化合作體。
3.身體化層面:營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做結合的文化認同
實現師生之間學做結合的文化認同,是地方本科高校實現身體層面文化轉型的關鍵。“在傳統的高等教育中,學術性知識內部存在著明確的等級差異,即存在著所謂知識的層級化:精確知識尤其是可概括為數字的知識地位最高;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知識的地位高于口述的、民間流傳的知識;遠離生活的知識即與個人生活距離較遠的知識地位高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教學中倡導個人化的學習,而合作學習得來的知識地位就較低”[8]。“寫”出來的知識成為傳統大學所追求的理想知識。地方本科高校受學術型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也注重培養在將來生活中享受“寫”出來的知識的學術型人才②。這種知識獲得方式的取向,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在日常教學生活之中學做分離,知識的習得完全成為個人化和個性化的過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要改變傳統的課堂設置模式,讓師生之間的“教、學、做”成為一體化過程。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要構建師生之間以“能力本位”為價值取向的文化認同。由傳統的“知識本位(或學科本位)”過渡到“能力本位”,要以職業的視角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以此重新定位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
其次,由“雙師型”教師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具有“雙證”的地方本科高校學生。校企之間、師生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學做之間的有機結合,必定會為轉型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形成品牌效應、提高核心競爭力、彰顯辦學特色,提供切實可行的文化路徑。
[注釋]
①我國的地方本科高校為公立高等院校,從體制上不同于美國的營利性大學,同樣也要防止其“外溢效果”(external benefit);而傳統的非營利性大學的辦學模式,很難適應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因此探尋第三條道路成為當下地方本科高校辦學定位的當然之選。
②即使在擁有大量營利性大學的美國,諸如哈佛、斯坦福等知名大學,技術性學院都被限定在一定的知識范圍等級之內。商學院屬于二級學院,只能授予專業碩士學位;經濟學博士須由經濟學系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