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駿 姜宇 侍永偉 鞠強國 王繼升 袁穎 徐建紅 周仁華
[摘要] 目的 觀察帕金森病患者同時伴發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的相關性。方法 方便選擇2015年1月—2016年6月就診于該院神經內科90例帕金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評估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同時評測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相關評分,對所有數據統計后與SCOPA-AUT評分評價其有無存在相關性。結果 該組患者SCOPA-AUT評分與患者發病年齡、病程、H-Y分期呈正相關性;在MoSA中,帕金森癥輕度認知障礙者(PD-MCI)SCOPA-AUT評分(38.0±7.9)分、帕金森癥癡呆者(PDD)(38.8±8.6)分,均明顯高出未出現認知障礙患者(PD-NCI)(34.5±7.1)分(P<0.05)。結論 帕金森病患者伴有較高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這與患者發病年齡、病程、認知狀態等非運動癥狀正相關,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與患者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
[關鍵詞] 帕金森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7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b)-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s with autonomic dysfunction and motor symptoms and non-motor symptoms.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mmodious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autonomic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lation scores of motor symptoms/non-motor symptoms were evaluated, and whether the correlation existed or not was evaluated by the SCOPA-AUT score after the statistics. Results The SCOPA-AUT score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ge, disease course, and H-Y stage, and the SCOPA-AUT score of PD-MCI patients, PDD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PD-NCI patients, [(38.0±7.9)points, (38.8±8.6)points vs (34.5±7.1)points](P<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s with higher autonomic dysfunction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nset age, disease course and cognitive state, which brings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daily quality of life and physical health of patients.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Autonomic dysfunction; Motor symptoms; Non-motor symptoms; Correlation
帕金森病所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多樣化,疾病相關病理變化對其造成影響外,帕金森癥患者自身癥狀中非運動癥狀與其是否相關,現目前臨床研究較少,深入研究二者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對臨床治療、疾病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均意義重大[1]。該文方便選擇2015年1月—2016年6月就診于該院神經內科90例帕金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帕金森病患者同時伴發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就診于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90例帕金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該次研究患者均符合1992年英國《帕金森病腦庫原發性帕金森病》的相關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表現程度不一的行動遲緩,運動意識隨意,且重復動作幅度減小;②均符合姿勢不聞、肌強直、靜止性震顫(4~6 Hz),任占據其中某一項指標即可確診。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卒中史,并引起病樣癥狀加重者;②既往存在反復頭部傷史者;③既往存在腦炎病史者;④既往存在鎮靜藥物治療史者;⑤動眼危象者;⑥發病至3年后仍存在嚴格單側癥狀者;⑦小腦癥狀者;⑧核上性凝視麻痹者;⑨存在早期自主神經功能嚴重障礙者;⑩既往或早期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者。對該組患者人口學資料均予以詳細記錄,涉及年齡、性別、起病年齡、病程等資料。
1.2 方法
①自主神經功能評估:通過自主神經癥狀量表(SCOPA-AUT)給予評價,其中包含性功能障礙、心血管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癥狀、體溫調節障礙、排尿障礙等,分數愈高則說明障礙越嚴重;②運動癥狀:使用Hoehn-Yahr(H-Y)分期對患者運動功能予以評價;③認知表現:通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SA)進行評估,超過26分為認知正常,若不足則歸為認知功能障礙;④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生活能力采用ADL量表予以評價,分值越高表示能力越差;生活質量采用PDQL-39問卷調查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正態分布以t檢驗,反之非正態則進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對自主神經功能評分與其他諸項指標評分均行線性相關分析,其中 pearson correlation 為相關系數,r為相關性矩陣。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COPA-AUT 評分與患者人口學特征
該組患者SCOPA-AUT 評分與患者發病年齡、病程存在明顯相關性(r=0.251,0.231,P<0.05),見表1、表2。
2.2 SCOPA-AUT評分與H-Y分期相關性分析
該組患者H-Y分期平均為(2.1±0.8)期,與SCOPA-AUT評分呈正相關性(r=0.422,P<0.05)。提示患者疾病程度越高,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
2.3 SCOPA-AUT評分與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關系
在MoSA中,帕金森癥輕度認知障礙者(PD-MCI)52例(57.58%)、帕金森癥癡呆者(PDD)13例(14.44%),SCOPA-AUT評分均明顯高出未出現認知障礙患者(PD-NCI)25例(27.78%)(t=3.65,t=4.03,P<0.053),見表3。
2.4 SCOPA-AUT評分與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相關性分析
ADL評分明顯與SCOPA-AUT評分呈正相關性(r=0.402,P<0.05);PDQL-39評分與SCOPA-AUT評分顯示為呈負相關性(r=-7.001,P<0.05)(表4)。
3 討論
該文研究通過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患者發病年齡、病程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存在直接相關,其原因推測可能為,對發病年齡較早者,其病程也就意味著更長,而隨著病程的增加,疾病得以持續進展,而路易小體則于相關部位沉積量也就愈發增長,導致癥狀出現明顯加重[3]。在SCOPA-AUT評分與H-Y分期相關性分析顯示,二者正相關,那么由此得以提示,隨著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運動狀態則與其成正比例關系,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呈同比加重[4-5]。其原因推測可能為,伴有運動障礙的患者,其機體內路易小體沉積,而與自主神經功能相關的部位,甚至于腦外胃腸神經叢等部位路易小體沉積愈發增多,且更加廣泛,由此導致癥狀加重[6]。除運動癥狀外,該文研究內顯示非運動癥狀亦可與自主神經障礙存在直接相關性,在MoSA中,帕金森癥輕度認知障礙者(PD-MCI)SCOPA-AUT評分(38.0±7.9)分、帕金森癥癡呆者(PDD)(38.8±8.6)分,均明顯高出未出現認知障礙患者(PD-NCI)(34.5±7.1)分(P<0.05)。提示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展可導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加重。在帕金森癥病理進展中,路易小體經低位腦干逐漸進展至新皮層、前腦基底部等區域,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同時,累及于迷走神經背核、胃腸神經叢等部位,并起到了促進、加重作用,使患者自主神經癥狀愈發呈現多樣化且表現更加明顯[7]。在有關報道中指出,焦慮、抑郁等情緒表現亦可對SCOPA-AUT評分造成影響,考慮到患者情緒障礙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存在正相關性,因此情緒障礙亦是帕金森患者5-羥色胺遞質系統的有關機制。另外在該文2.4中顯示SCOPA-AUT評分與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正相關,那么由此則證實自主神經癥狀確可對患者生活質量與生活能力造成影響。戚飛騰等人[8]對70例帕金森病的研究報道中指出,患者存在明顯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且對患者生活質量、運動能力、精神狀況均產生影響。這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伴有較高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這與患者發病年齡、病程、認知狀態等非運動癥狀正相關,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與患者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以此表現為基礎進行相應干預,有助于患者疾病預后質量,進一步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于雯雯,李振光,孫海榮,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早期帕金森病認知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療效研究[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7,39(4):288-290.
[2] 潘曉群,王萍,銀花,等.帕金森病患者肛門括約肌肌電圖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8):65-67.
[3] 王彩娟,袁坤,韓雪娟,等.補益肝腎湯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 25(30):3316-3319.
[4] 陳琳,黃衛.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3):190-193.
[5] 毛成潔.帕金森病患者的非運動癥狀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6] 王圣龍,唐金榮.帕金森病患者伴發認知障礙與非運動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17-20.
[7] 楊小礦,賈艷萍,張杰.60例帕金森初診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4):308-310.
[8] 戚飛騰,章小微,童洋萍,等.帕金森病初診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9):1001-1004.
(收稿日期: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