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秀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對急診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急診優質護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急診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通過區組隨機化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6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急診優質護理,將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搶救時間和臥床時間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在搶救時間和臥床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急診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急診優質護理能夠顯著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轉歸,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診心肌梗死;急診優質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5..02
作為心血管急癥,急性心肌梗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研究認為,及時開通梗死血管能夠使患者的心肌細胞得到挽救,進而實現冠脈再通,迅速恢復再灌注,縮小心肌的缺血范圍,避免梗死面積的不斷擴大[1]。由于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老年患者,其并發癥較多,因此給予溶栓治療可能會提升臨床干預的危險性[2]。在本次研究中,給予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優質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急診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通過區組隨機化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65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56~86歲,平均年齡(77.6±5.6)歲;33例前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10例心內膜下梗死,9例高側壁梗死。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77.5±5.6)歲;34例前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11例心內膜下梗死,8例高側壁梗死。兩組基線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急診優質護理:
1.2.1 院前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后5 min出診,并通過電話在救護車上指導患者家屬安撫患者情緒,并使其臥床休息,實施有效緊急處理措施。
1.2.2 急診護理。開啟綠色通道,完善院內接診準備,在患者到達醫院后確保其能夠在10 min內接受搶救治療。監測患者機體各項指標,明確病情后給予相應處理。安撫家屬的焦慮情緒,告知家屬家庭關懷和家庭支持對患者病情轉歸改善的重要作用,從而督促家屬對患者能夠給予充分關心。
1.2.3 藥物護理。給予患者硝酸甘油靜脈輸注,監測患者是否出現面色潮紅、頭痛、低血壓、心率加快等不良反應。為了提高輸注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可使用微量泵泵入藥物。通過尿激酶、降纖酶進行抗凝治療,但可能出現出血反應,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皮膚黏膜情況、糞便顏色、凝血時間進行監測,便于異常情況的及時發現和及時處理。
1.3 評價指標
將并發癥發生率、搶救時間和臥床時間作為評價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在搶救時間和臥床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2。
3 討 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干預中,時間是關鍵。臨床干預原則在于阻塞冠狀動脈的盡早開通,使心肌的血液供應能夠得到及時恢復,從而保護患者心功能,挽救瀕死的心肌以及患者的生命[3]。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急診優質護理,經對比,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搶救時間和臥床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優質護理要求護理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均以提高護理質量為目的,從而實現護理工作的優質化。
綜上所述,在急診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急診優質護理能夠顯著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轉歸,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薛雅瑜,徐瓊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8(32):3637-3638.
[2] 卜菜英,等.快捷流程式護理在急診心肌梗死搶救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7,38(01):184-186.
[3] 黃 英,等.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評價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搶救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25):3174-317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