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海波
摘 要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學鑒賞與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界最新研究總結的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三古詩鑒賞復習中怎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對高考改革,成為了語文教學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展示了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復習講評課教學實例,期待能解決高三復習中古詩鑒賞中的讀不懂、說不清、答不對的問題。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高三復習;古詩鑒賞;教學實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197-0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2015年7月的《中國高等教育》發表的一篇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的改革主題,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理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能力”古代詩歌鑒賞是高考中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立足。近幾年高考試題在不斷革新和變化,而高考語文試題的變化,往往體現的是語文教育目的的變化。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關注語文教育理念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教學重心和教學方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就目前語文教育的主流認識來說,主要是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建構及運用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創造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素養。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和運用,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語文教育理念改革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高三的語文復習教學除了僅僅圍繞語文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外,更要僅僅抓住語文核心素養這個關鍵點。因此我在教學中以高三古詩人物形象鑒賞練習講評課為例,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三語文復習教學探究。
一、教學設計中注重建構學生思維的邏輯框架
2017年高考全國卷新增邏輯推斷題和作文中的選詞(選句)組合的試題類型,都在顯示著高考中對邏輯思維的考察的重視,因此我們在常態的教學中應重視每節課、每個知識點的邏輯思維訓練和建構,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因此在進行古代詩歌人物形象鑒賞的知識點總結和練習講評時,我首先進行了這個專題的知識邏輯框架建構,即:本專題由人物形象的特點——“是什么”的問題,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怎么樣”的問題,人物形象的作用——“為什么”的問題組成。
這樣的知識體系邏輯框架的搭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發展了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的總結概括能力和發掘語文內在邏輯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對這一專題的知識的識記和理解。在以上三個問題中,學生認為最為棘手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怎么樣”的問題,因此,我借助與四首經典的古詩,分別讓學生對肖像描寫突出、心理描寫突出、環境描寫突出、細節描寫突出的詩歌進行分析,并成為其讀懂人物的切入點。讓學生在讀懂人物形象方面有了一個比較可靠的抓手。
二、課堂練習評講注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在古代詩歌人物形象鑒賞練習講評中,筆者著重培養學生用詩的語言進行表達,著重培養學生規范運用語言能力,建構起詩歌的語言體系,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練習題以唐代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為例進行分析探究。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問:這首詩是怎樣塑造陸鴻漸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學生在練習中答案的問題:
生1:陸鴻漸這一人物是在作者一路走一路看的過程中塑造的。作者一路走看到了周圍的環境,就側面看出了陸鴻漸住處的偏遠和安靜。
生2: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每天不知去哪里閑逛的閑人形象,通過景物的描寫和別人的講述塑造的。
上述兩位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于詩歌鑒賞中詩歌的語言體系的欠缺,尤其是對于側面描寫中的景物描寫的不理解,導致問題回答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因此我們在高三詩歌鑒賞復習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基本概念的深入講解。當然從更深的層次上講,上述兩位同學的問題出現更是由文化理解和傳統文化欠缺所導致的。
三、課堂教學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不深入,歸根結底是由于對于傳統文化的陌生,而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應該是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筆者仍以《尋陸鴻漸不遇》為例來展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理解這一核心素養的重視與落實,力求在高三的語文教學中讓知識性與文化性的和諧共生。
以下是課堂實錄:
師:我們剛才展示的這兩位同學的答案,大家來評判一下,大家可以舉手評判回答。
生3:都有問題,第一個是手法不準確,第二個是形象的特點總結的不太好。
師:那你說說你的答案。
生3:我覺得應該是通過景物描寫和鄰人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來表現主人公的閑適和自由。
師:那詩歌中的陸鴻漸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呢?
生3:閑適自由的形象。
師:你再看看詩歌,好好品味一下。
生4:老師,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寄情山水不問塵世的高人逸士形象。
師:為什么呢?
生4:陸鴻漸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處籬笆邊都種上了菊花。詩人說他種上了菊花,我就想到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隱士,陸鴻漸也應該是個隱士,鄰人報說他是到山里去了,回來時總要西山映著斜陽,表現出了他遠離世俗,每天寄情山水,所以我認為刻畫得是一位生活悠閑的隱士形象。
師:嗯,分析的很好,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5:萬一他去山里種田了呢,每天回來的很晚。
生4:不太可能,因為鄰居應該也是農民,所以如果是同道中人,鄰居應該知道陸鴻漸去哪里了。
師:你的理解有道理,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補充一點知人論世的知識,我們就更好理解了,《尋陸鴻漸不遇》這首詩是唐代詩僧皎然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訪友人陸羽不遇之作,陸羽是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后,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并行,南方則儒禪匯流。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后,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繼去世。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系,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范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生們:哦,原來如此!
通過對課題教學中問答與討論,我發現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平時教學入手,學生只有對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有所了解,對陶淵明的詩歌以及初中所學周敦頤《愛蓮說》的內化和理解,才能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有的放矢,這不僅要求高三教學要充滿文化性,普及傳統優秀文化,更需要初高中語文教學結合核心素養的要求,改變只做文本解讀者的現狀,注重在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本身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的基礎上。高三的語文復習更要加強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讓具備深厚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生對于古詩鑒賞題不僅能夠說得出,還能夠答得對。
因此,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應該成為我們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應該落實到我們每一堂語文課上,更應該用來指導我們的高考備考,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入研究高三語文復習教學,深入理解和實踐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學鑒賞與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姜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32):31.
[2]鄭桂華.高中語文試題變化與展望[J].中國考試,201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