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精神的生動反映,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雖然這一偉大的壯舉已經過去八十多個春秋,但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淬煉之后的長征精神愈發歷久彌新,回味甘醇,成為指引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長征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047-03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的一次戰略轉移,這次轉移所凝練和升華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堅定意志和無畏斗志的生動反映,更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淋漓展示。長征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的優良傳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得到了生動詮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得到了重塑。今天,長征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長征精神的感召激勵價值、凝心聚力價值,以及對當代青年學生的教育塑造價值,能使當代青年學生承擔起歷史使命。思想、精神本身并不能實現什么,但是精神的力量掌握在人民群眾手中就能成為改變現實的力量。
一、長征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的詮釋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以后開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就在于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黨成立初期,在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遭受了一些挫折,隨著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等起義相繼失敗,黨開始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秋收起義遭受挫折后,黨開始將革命的主攻方向轉向農村,選定井岡山地區作為部隊的立足點,就這樣,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就找到了。然而,革命道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充滿艱辛,長征無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途中所凝練的精神是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動力,其精神內涵在此后道路中不斷得到詮釋和再現。“長征的勝利,是方向和道路的勝利。長征的過程,不僅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而且是聯系實際、創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1]
長征精神是胸懷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1]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無論是面臨波濤洶涌的江河還是危機四伏的沼澤,無論是面臨饑寒交迫的生存環境還是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都將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猶豫踟躕,表現出了不畏艱難險阻、不惜犧牲一切的英雄氣節。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在于共產黨人心懷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時時處處銘記國家民族的大義,以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中國為己任,才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上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直至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
長征精神是顧全大局和精誠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在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只有各方面軍、軍中將士統一聽從中央指揮,個人服從集體、下級服從上級,密切合作,團結一致,同舟共濟,才能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國工農紅軍正是依靠團結統一的力量才闖出了一條發展壯大的道路。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深明大義,高瞻遠矚,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時代聲音,提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正是這種團結一致的長征精神使得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集舉國之力,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大地,實現了民族獨立。
長征精神是奮發圖強和艱苦奮斗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永不過時的“傳家寶”,長征途中,在艱苦惡劣環境中的紅軍將士正是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咬緊牙關完成了二萬五千里的征程,勝利會師,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才有了后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發展的燎原之勢。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以解決日、偽軍的“掃蕩”“蠶食”造成的嚴重經濟困難,最著名的要數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把南泥灣變成了一片欣欣向榮的“陜北江南”的事例。通過當時如火如荼的生產自救運動,陜甘寧等敵后抗日根據地基本實現了經濟上的自給自足,這是對長征精神的詮釋與繼承。所以,“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
長征精神是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的開拓創新精神。紅軍長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的“左”傾錯誤,“左”傾錯誤就是理論和實際相脫離,沒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紅軍長征初期,中國革命又一次次面臨著道路和方向的選擇。毛澤東總能在長征途中的危急關頭實事求是分析當時的敵我情況,提出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西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貴州挺進,這個建議使紅軍順利到達黔北重鎮遵義并在這里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標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中國革命出現了新的曙光。在之后的革命實踐中,我們黨每一個方針、政策的提出,都蘊含著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就是心系群眾和依靠群眾的為人民服務精神。長征路上,紅軍紀律嚴明,關心群眾,使得沿途群眾深受感召而加入紅軍隊伍,收獲了一大批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追隨和對中國革命事業的支持。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是紅軍長征勝利的法寶,抗日戰爭時期,這種長征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中國共產黨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場上,建立和維護統一戰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構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敵長城,取得了勝利。抗日戰爭勝利后,面對國民黨內戰獨裁陰謀,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爭取實現國內和平民主,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一步步地扭轉了戰爭劣勢,最后粉碎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圖謀。中國共產黨正是繼承和發揚了長征精神這種優秀革命傳統,奪取了全國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二、長征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重塑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經過了艱苦摸索和曲折實踐,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踏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3]這樣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指引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這樣的崇高事業需要偉大的長征精神的激勵。長征精神不是凝固的,是發展的,它的內涵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重塑、豐富,獲得了新的內涵,長征精神也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
長征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塑。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姓“資”姓“社”的狹隘觀點,這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進行的偉大創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在“涉險灘”“啃硬骨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弘揚長征精神,從長征精神中吸取營養、尋找動力,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保證經濟社會和諧穩步的向前發展。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些難題凸顯,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黨以心系群眾、開拓創新的長征精神為指引,以長征精神凝聚力量、增進共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巨性,都迫切需要以長征精神作為各族人民艱苦奮斗、不驕不躁、埋頭實干的精神動力。
長征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重塑。反觀蔣介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行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的歷史教訓,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在發展民主政治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使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當家做主,享有越來越廣泛的民主權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這都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為了群眾和依靠群眾的長征精神風范的真實寫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除了要擴大人民民主、黨內民主外,還要積極推進政治協商,處理好與其他黨派的關系。民主黨派是中國政黨政治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還需長征精神凝聚保持政治穩定、維護社會安定的強大力量。
長征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文化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先進的文化對社會存在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推動社會的先進文化建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無論哪一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都離不開長征精神的指引。在當代,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上的“西化”“分化”,中華民族要走好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長征路,必須弘揚長征精神,將長征精神融入先進文化中,堅守紅色文化陣地,引導改造灰色文化地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繁榮,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長征精神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的重塑。“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4]我們黨歷來重視自身的建設,才承擔起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緊緊團結依靠人民進行了艱苦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黨內清算“左”、右傾錯誤,開展整風運動,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才保證了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一致,因此,毛澤東同志把建設思想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視為“偉大的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將其視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從而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入了新階段。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執政面臨著“四個風險”“四個考驗”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全面從嚴治黨,需要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黨性,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三、長征精神在當代建設道路中的價值永恒
20世紀30年代的長征雖已成為往事,但是長征精神卻還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長征精神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更是永恒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并未褪去其本色,已經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征精神在漫長的時間積淀中,在當代建設道路中體現出了其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長征精神的感召激勵價值。長征精神歷久彌新,能激起人們的精神追求,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個人理想而奮斗。當前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矚目,與長征時的中國相比,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法制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然而,人們的精神世界卻出現了一些問題,社會出現道德滑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社會需要精神的滋養,長征精神正是提升人們境界的最好素材,它以其歷史穿透力與時代感染力教育、感召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使人們認識到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長征難以取得勝利;不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陜甘寧邊區難以存活下來;不發揚自強不息、精誠團結的精神,難以取得抗日戰爭勝利。以長征精神感召、激勵人們,能使人們反思當下,激起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長征精神的凝心聚力價值。作為一種精神財富,長征精神已經融入了時代精神之中,成為激勵人們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能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凝聚力量。唯物史觀認為,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范圍大小、時間長短是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當今世界國際環境深刻變化,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路上,就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使長征精神在群眾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凝聚起十三億人的磅礴力量,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征的艱苦磨煉把紅軍將士的激情、理想、信念、力量都激發出來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充分激發、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要弘揚長征精神的這種感召激勵和凝心聚力價值,使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艱苦奮斗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長征精神對當代青年學生的教育塑造價值。當代青年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承擔著迎接時代挑戰、把我國推向世界舞臺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寄語:“廣大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勇于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經受鍛煉,增長才干。”[5]但是當代青年學生還存在著理想信念不堅定、自立能力差、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缺乏艱苦奮斗作風、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當代青年學生也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長征所凝練和沉淀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當代青年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使命所需的養料,直面當下,以長征精神教育、塑造當代青年學生,培養當代青年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補足“精神之鈣”,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滿懷信心地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當代青年學生生逢其時、責任重大,“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為之終生奮斗……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6]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2).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6]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