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玲 宋來臻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帶來一些道德問題,例如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繁榮。通過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的梳理,分析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誠信;大學生;誠信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251-02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新媒體,主要指新的技術支撐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它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電視、博客、觸摸媒體等新形式[1]。大學生是使用新媒體的主要人群,他們能夠通過這種便利的信息傳播方式獲取豐富的知識信息,大學生應該具有拒腐防變的“免疫力”,當代大學生講誠信仍然是高校校園的主流,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學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時不能堅守道德防線,出現道德觀念的扭曲,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誠信,即誠實、信用、信任。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解決好誠信道德觀缺失問題,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具體體現
(一)學習上的體現
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因此,大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人。新媒體已經滲透到高校校園,對于“慎獨”意志薄弱的同學,新媒體影響了他們的學業,也流失了他們的誠信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學術誠信和考試誠信兩個方面。一些學生學術誠信式微,新媒體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惰性,他們借助新媒體在一些論文網站上剽竊別人學術成果,將其復制粘貼,簡單加工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部分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嚴重,某些高校開卷考試,有的學生考場上竟然借助手機搜索答題,甚者借助新媒體聊天工具互相分享答案,性質惡劣。新媒體時代,無論學術誠信式微還是考試作弊等現象都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誠信道德觀的培養。
(二)經濟上的體現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在經濟領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大學生借貸和大學生網絡創業。大學生本身是無固定收入的高消費群體,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分期付款消費、教育培訓、升學考試等各方面消費開支促使高校大學生對貸款服務有強烈的需求,國家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設立多個扶持項目,包括生源地助學貸款、大學生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新媒體為部分學生個人信息造假提供了載體,部分學生蓄意放大個人家庭貧困度,以騙取學校和他人的同情與憐憫,以便于最終獲得獎助學金的名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不反對大學生求學期間自主創業,新媒體的普及也為大學生創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媒體使大學生創業更加方便、靈活、多樣化,但新媒體的虛擬性助長了一些大學生創業時的誠信滑坡,有一些大學生在淘寶、微信朋友圈、舊書網上創業時,存在弄虛作假、蓄意欺騙行為,這些反映了大學生在經濟領域誠信缺失的問題。
(三)人際交往中的體現
新媒體的虛擬性特點助長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失信行為,具體表現為:虛擬網絡中人際交往的誠信缺失和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誠信缺失。新媒體時代,虛擬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微信、微博、QQ、貼吧等社交類APP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網民的青睞,部分大學生網民缺乏責任意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信仰不堅定,網絡交流中使用虛假個人資料,美化自我形象,欺騙他人情感甚者沉迷于網戀;有的學生在微信群、朋友圈、QQ群里散布一些虛假新聞,捏造虛假信息,謠言惑眾。虛擬網絡中的失信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一些大學生就會養成誠信缺失的惡習,具體表現在現實人際交往中不守信用,虛偽撒謊,功利,趨炎附勢等等。以上兩種失信行為彼此影響,相互助長,必須采取實效性和時效性的對策加以應對,矯正他們的言行舉止,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誠信道德觀。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2]。新媒體時代,探究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時,也應該從內因和外因兩個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
新媒體時代,積極健康的大學生誠信價值觀依然是校園的主流,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嚴重是由于自身素質原因。自身因素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根本因素,具體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大學生生理上還未發育成熟,面對新媒體的諸多誘惑,部分大學生閱世不深,缺乏經驗,為由于意志不堅定導致的誠信問題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第二,大學生大多處于18~22歲的青年期,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可塑性很大,這個階段的部分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誠信認知能力不強,部分大學生未能形成即完整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的家長由于自身素質有限,在子女面對一些價值觀選擇時,不能正確引導子女,有的家長過分追求孩子的“智育”,而忽視了孩子們德育的培養,部分大學生受他們“人生第一位老師”的影響,在面臨誠信抉擇時,缺乏責任感,誠信認知出現偏差,不講誠信。新媒體時代,這些消極的家庭因素助長了大學生誠信缺失。
2.學校因素。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也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陣地。新媒體時代,高校的工作重心不在學生的道德觀培養上,而是過于追求就業率、考研率。校園文化建設落后,教育工作者綜合素質不強,不能以身作則,忽視了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部分大學生道德素養式微。學校對學生的失信行為監督不到位,獎懲措施不完善,校園誠信管理體系與社會誠信管理體系沒有銜接,使用雙重評判標準,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對誠信意識的培養置若罔聞。
3.社會因素。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由于人們過于追求功利與經濟價值,影響了社會風氣。社會的功利渲染得不到積極引導,不利于社會公民踐行社會主義誠信道德觀。高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風氣必然受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會污染培育大學生誠信道德觀的社會環境土壤。
4.新媒體因素。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新媒體具有信息繁雜性、海量性、互動性、即時性、傳播雙向性特征,這使得信息傳播時間碎片化,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接收信息;信息內容個性化,難以保證信息傳播的嚴謹性、真實性,大學生群體辨別意識差,不利于大學生誠信道德觀的培養。新媒體所具有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特征,使部分責任意識差的大學生缺少了監督,逃脫了現實中法律的約束和道德輿論的譴責,開始放任自我,內心的負能量開始表現出來。如何用好新媒體這把雙刃劍,是我們做好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教育的前提。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治理
(一)大學生因素
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對新媒體的滲透,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才能更加有效地運用好自媒體帶來的便利,創造出價值,回饋給社會。
(二)家庭、學校、社會方面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教育工作中應立足于新媒體的實際特點,把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化學反應”,三者統籌兼顧、協調一致,產生合力,不能只是簡單地功能羅列。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現象時深刻揭示了系統的整體性,他在研究協作時指出,協作是“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的新力量”[3]。因此,在把三者有機結合時,還應該遵循系統的結構性原則。
第一,要發揮家庭教育在誠信道德觀培育中的基礎作用。家長不但自己要做一個講信用的人,以身作則、積極引導,還應該起到監護人的監督作用,嚴格要求子女。第二,高校要發揮在誠信道德觀培育中的主導性作用。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需要高校工作者的積極引導,高校應該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引導大學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潔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養德。例如,建立專門的校園文化主體網站,插入有正能量的校園原創歌曲、校園誠實守信品質的真人真事,既可以讓大學生了解到學校的教學科研進展情況,也能潛在地幫助大學生解答他們的困惑,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把新媒體變成師生交流的橋梁。第三,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對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教育的引導和監督作用。要引導和監督,就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否則,決策容易缺少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最后造成教育引導者“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4]。只有了解情況,才能對癥下藥。社會對大學生誠信狀況的監督與高校誠信狀況監督相結合,宏觀微觀共同治理有助于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教育取得扎實的成效。
(三)新媒體方面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媒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平臺,用新媒體帶領大學生向先進道德模范學習,如“道德的力量”中的武秀君,誠信雞蛋哥任慶河,“感動中國”中的周學河等等;還應加強宣傳嚴懲反面典型的案例。例如,用陳年餡料做月餅的知名企業“南京冠生園”,曝光無良失信企業。新媒體通過自我凈化,存正驅邪,為培育大學生誠信道德觀提供了優良的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解決,宏觀上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治理,做到“一個合力,兩個自身”,用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治理產生的合力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從新媒體自身特點和大學生自身實際情況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這樣才能培育出一個誠實守信的“新時代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劉亞軍.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思考[J].教育求索,2012(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