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李風華
摘 要:20世紀60年代開始,瑞典社會民主黨受到國際、國內綠色發展思想的影響,開始走向“綠化”之路,不僅從黨綱、政策以及具體實踐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而且積極爭取綠黨及其領導下的民眾支持。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綠化”,瑞典社會民主黨不但豐富了自身執政理念,鞏固了執政基礎,而且倡導綠色發展,引導國內傳統發展觀的轉變,最終建成了“第一綠色福利國家”。
關鍵詞:瑞典;社會民主黨;綠化;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058-03
20世紀60年代之后,受到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瑞典社會民主黨開始走上“綠化”之路,關注生態問題,致力于建設綠色瑞典。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綠化”,瑞典社會民主黨不僅從價值觀上接受了備受推崇的綠色發展思想,而且在多次黨綱修改中都對綠色發展理念做了進一步完善,當然,這也促使社會民主黨不斷調整、更新和豐富其執政思路與執政理念,最終引領瑞典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創建了綠色福利國家。
一、瑞典社會民主黨“綠化”的背景
20世紀中期,國際生態運動逐步興起,各國綠色組織及其綠黨相繼誕生,不僅改變了民眾的傳統價值觀,綠色發展的思想備受推崇,而且綠色政治運動以及綠黨政治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政治格局形成了巨大挑戰。當然,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執政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思想、新運動的沖擊,因此,不得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來不斷調整、更新和豐富其執政思路和理念,走“綠化”之路。
(一)國際形勢
國際生態運動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本《寂靜的春天》震撼了工業時代的各個國家,也正式開啟了人類環保事業。1972年,由科學家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更加令人深思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指出了人類目前面臨的種種全球性問題,其中就包括環境問題。同年,在瑞典首都又召開了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各國達成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共識”[1]。人們逐漸認識到,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僅促使社會經濟生活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還有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人們正在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自此以后,各種綠色運動、綠色組織就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到20世紀80年代初,綠色運動又與民主、和平以及女權等一系列新型運動結合,在國際社會上頗具影響力,已然形成一種政治性運動,這不僅顛覆了社會大眾的傳統生態價值觀,也促使各國政府、國際政治組織逐步走向綠色發展道路,如美國、德國、瑞典以及芬蘭等。雖然這些綠色運動不足以取代傳統政治力量所發揮的作用,但是綠色運動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這對當時特別是后來國際社會的政治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聲勢浩大的國際環保運動也催生了一個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建設的綠色政治組織——綠黨。綠黨的誕生可以說與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中間階級的興起以及新社會運動的發展密不可分,而且各國綠黨又有著各自的原發土壤,這也就導致其奮斗目標具有多樣性,但無論是哪一國家的綠黨,其直接的和首要的目的還是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新興黨派的崛起,無疑打破了各國政黨政治的原有格局,當然也促使主流黨派不得不進行政黨政策的調整、更新,來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鞏固其政黨地位,謀求發展。
(二)國內形勢
國際生態運動以及各地綠黨的紛紛興起,當然也包括瑞典,不僅是在國際上,在瑞典國內也形成了一群具有影響力的環保主義者。這些人有的在環保組織中活動,有的在某個政黨的旗幟下活動,當然都推動著瑞典國內環保事業的萌發與發展壯大。
一方面,非政府組織的綠色運動團體大量涌現,將環境保護、反核以及能源問題等作為其活動的主要目的。起初只是環境保護主義者的一些號召性活動,但是隨著民眾的參與、政黨的引領,這些綠色團體的環保運動就帶有一定的政治訴求。如,一開始,瑞典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多數在農民黨的引導下,將農業綠色發展作為其斗爭的目標,后來又將核問題置于首位,作為政治籌碼。因此,綠色運動團體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瑞典政治、政黨格局構成了挑戰。
另一方面,瑞典綠黨的興起,更是推動了社會民主黨“綠化”的步伐。瑞典綠黨成立于1981年9月,相較于新西蘭價值黨(第一個全國性綠黨)、德國綠黨等有點晚,但這并沒有妨礙其在瑞典綠色發展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瑞典綠黨的成立也為眾多環保主義者找到了政治依靠,其政治訴求也開始在瑞典政壇上展現,并在議會中,經過多次斗爭、妥協以及合作,促進了社會民主黨綠色發展思想和實踐的進步。
二、瑞典社會民主黨的“綠化”過程
瑞典社會民主黨的“綠化”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生態意義,即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國家綠色發展;另一方面是政治意義,即吸收綠化思想,豐富社會民主黨的執政理論,爭取綠黨及其領導下的民眾支持,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聯合綠黨組閣,鞏固自身政權。
應該說瑞典社會民主黨較早就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并在其早期的政治綱領中予以體現,只是那時候環境問題還不突出,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不過,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之后,社會民主黨便不斷在理論上豐富以及在實踐中來實施綠色發展理念了。
(一)綠色發展理論的不斷深化
每一時期的黨綱都是特定階段該黨派對國家社會生活主要問題的一個基本把握,也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瑞典社會民主黨綠色發展理論的不斷深化首先體現在黨綱中,針對黨綱進行改革,以吸納更多的綠色選民。從每一次黨綱的修改中都可以看到社會民主黨關于綠色發展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在1975年之前的黨綱中,社會民主黨提到過一些關于保護自然資源的具體做法,如,實現農業和林業的合理化發展,禁止用土地和森林進行投機以及加快林業方面的立法等。從這些措施中可以看到社會民主黨人早期的綠色發展意識,但這只是一些“補救性”的措施,而非“預防性”措施,而且此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根本不足以取代傳統的經濟、稅收、福利以及教育等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相較于之前的環保理念,1975年,社會民主黨召開代表大會并再次修改黨綱,其中關于環境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原來立法和責任意識的基礎上又補充道:社會規劃要考慮到自然和環境,環境問題的解決需兼顧自然內部矛盾和社會經濟效益,并加強環境管理[2]。
1990年,社會民主黨召開第三十一次代表大會,修改后的黨綱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在環境方面明確指出:目前環境惡化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制定積極的環境政策,人人承擔應有的責任,環境立法和環保收費并用,特別強調生產、運輸和分配中技術的重要性。顯然,這時的環保政策不再局限于補救性的措施,而是著重于從技術和經濟發展中去尋求未來長遠之計。與此同時,社會民主黨還積極參與國際環保行動,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并提供有關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援助。
2001年,社會民主黨在1990年黨綱的基礎上再一次修改黨綱。當就業、增長、福利等關鍵性問題都得到良好解決之后,環境問題顯得越發重要。社會民主黨提出要建設“綠色的人民之家”,在生產、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必須考慮環境,節約資源,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和畜牧業,從科研、法律、財政、稅收以及國際合作等多方面來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2013年最新修改的黨綱中,社會民主黨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瑞典將義不容辭地推進國內綠色發展,主要包括住房、能源和交通等幾個方面,同時瑞典也將承擔國際責任,開展國際合作。
(二)綠色發展政策的逐步實施
瑞典社會民主黨黨綱是該黨執政的總依據和總指導。因此,在社會民主黨執政期間,主導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意義的綠色發展規劃。盡管,社會民主黨也曾選舉失利,成為在野黨而無法有效實施其綠色發展理念,但是,多年的執政成就足以使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政策可與瑞典國策同日而語。因而,即使是其他黨派執政,有時也不得不遵循這些政策。
1997年政府出臺了意義深遠的環境質量目標框架法案《瑞典的環境質量目標——可持續瑞典的環境政策》(政府法案1997/98:145)。這項法案最初包含15項環境質量目標,不過在后來的發展中進行了一些改進。2000年,瑞典政府在這項法案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環境質量的中期目標和具體行動戰略,也相應地制定了一些具體領域的政府法案,形成了一套綜合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法案。2005年又增加了第16項環境質量目標(豐富的動植物生命多樣性)[3]。這時,瑞典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環境質量目標體系,這一體系也成為指導瑞典環境可持續發展、瑞典綠色發展的統一行動規范。
2002年,政府制定了《瑞典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政府法案2002/03:122),后來分別于2003年、2004年做了一些修改。2005年,政府將《政府溝通——瑞典的全球發展政策》(政府法案2005/06:204)提交議會。溝通的主要內容有:環境政策、國際貿易政策、農業政策、移民政策和安全政策。其中關于環境政策,政府指出瑞典應該限制氣候變化,淘汰有毒化學物質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且特別強調了氣候和能源問題,并努力實現全球化工戰略、環境工程以及可持續的城市規劃。
2014年11月,瑞典國會發表了《目標和愿景》的聲明。這是一個前瞻性的環境政策,將在綠色技術領域和促進發展福利社會方面創造新的就業機會。2015年9月15日,瑞典政府發表了《政府政策聲明》,聲明中指出促進生物多樣性、無毒的日常環境和健康的海洋環境以及增加投資來保護和管理自然棲息地將優先考慮。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斯蒂凡·洛夫文(Stefan L?觟fven)也強調說:“政府將加快適應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挑戰,降低排放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發展綠色交通和持續投資于可再生能源。”①
2016年5月13日,社會民主黨召開環境會議,明確了近期瑞典環境的努力目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無毒環境和海洋保護應予以優先考慮。社會民主黨環境政策發言人明德·艾肯斯(Matilda Ernkrans)也談到了瑞典氣候框架的長期規劃以及一個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對于承載就業和福利的重要性。
2016年9月13日,瑞典總理發表了2016年《政府政策宣言》,把就業、教育和氣候作為工作的重點,力求向綠色經濟過渡進而加強瑞典的競爭力,號召廣泛、積極的合作來推動瑞典向前進。
(三)“紅綠交融”局面的一步步深化
瑞典綠黨是新社會運動的產物,其在成立之初就有著為數眾多的群眾基礎,而且在不斷的社會運動中已然成長為一個政治性政黨,不再局限于一個社會運動組織。1982年,綠黨第一次參與全國大選,不過票數不及法定限額,無法參與組閣,但要知道,盡管只有1.7%的選票,也是從原有五大政黨格局選民中爭取而來的,這對于傳統政黨來說,是一種警示,更是一種挑戰。從社會民主黨在1981年選舉前的聲明就可以看出來,那時社會民主黨不僅對核電站問題做了妥協,還制定了相應的環保規劃,目的當然是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特別是贏得環保主義者的青睞。在1985年大選中也一樣,綠黨選票沒有大的改觀,這與綠黨當時還是一個新興黨派,不具備豐富的政治斗爭知識和經驗以及沒有切合實際的政治綱領有關,也與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人們更關心的是就業、經濟等問題,更相信社會民主黨的實力。但1988年大選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綠黨支持率達到了5.5%,超過了法定限額,獲得了議會席位,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可以推廣自身的政黨理念。在此后的選舉中,盡管選票偶有波動,但總體上,綠黨保有較為穩定的支持率[4]。
對于一個多黨制國家來說,政黨之間亦敵亦友。在瑞典的傳統政黨格局中,一直以來就有明顯的社會主義聯盟和非社會主義聯盟之分,也有社會民主黨與農民黨的“紅綠聯盟”,也有社會民主黨與左翼黨的“赤色聯盟”等。這種階級合作可以說是瑞典政治的一大特色,當然這也是社會民主黨長期政治斗爭的經驗所得。1976年之前,社會民主黨在瑞典政壇可謂一黨獨大,但在此之后,卻多次遭受失利。不得不承認,綠黨政治的沖擊和挑戰,對傳統的政黨格局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深刻影響了社會民主黨的執政之路。綠黨非左非右,保持中立,而且其所倡導的和平、環保、無核以及婦女權利等主張贏得了許多選民的支持。社會民主黨也感受到了這一新興力量的沖擊,因此,在綠黨逐漸發展壯大,并一度強勢獲得選民支持的情況下,社會民主黨一方面不斷調整、更新政黨政策;另一方面則尋找契機,爭取綠黨及其領導下的選民支持。
1998年大選,綠黨獲得了4.5%的選票、16個席位;社會民主黨獲得34.6%的選票、131個席位,相較于上一年下降了30個席位,但在左翼黨和綠黨的支持下,仍然恢復執政。①這次綠黨沒有參與政府組閣,僅以內閣外支持的形式達成了“紅綠聯盟”,這是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第一次合作,雙方在關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銷毀核武器以及生物化學武器等安全議題方面達成了共識。這一次的合作,不僅表明了社會民主黨“綠化”的決心和實際行動,也反映出綠黨政策綱領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社會民主黨的認同。
盡管綠黨和社會民主黨有著一定的合作基礎,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不存在分歧。其實恰恰相反,綠黨從興起之時就帶有強烈的偏激性,反對舊有政治,倡導精英政治等等,這些方面贏得的選票正好是社會民主黨所缺的。所以,盡管有了一次合作,二者還不能稱其為緊密的聯盟關系。不過,雙方也沒有明顯的政治分野,而且二者內部都是派別眾多,合作的趨勢和可能性也較大。
21世紀以來,社會民主黨已成為跨越階級與利益集團的多元化的“現代政黨”[5],綠黨也一直在追求執政黨的地位,因此,兩個黨派在經過十幾年的磨合、相互學習、轉化之后,在政權、環保建設等方面達成共識,采取更為現實的合作模式,終于在2014年,“紅綠聯盟”再一次達成,組成了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的聯合政府,開啟了新的執政之路。
三、瑞典社會民主黨“綠化”的深遠意義
與時俱進應該說是瑞典社會民主黨長期執政的重要經驗之一,而其“綠化”又是與時俱進的一個表現。因而,社會民主黨在不斷追求“綠化”的過程中,對國際、國內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豐富了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執政理念
瑞典社會民主黨長期致力于建設一個“民主”“平等”和“團結”的社會。無論任何時期黨綱的調整、政策的變化,都體現了這一時期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反映了該政黨在面對挑戰時的適應性。“綠化”思想的滲入和逐步成為黨的執政理念,不僅豐富了黨的執政目標,也可見其逐步淡化黨的政治意識形態,尋求政治合作,從而吸納更多選民和其他黨派的支持,鞏固其執政地位。
(二)引導了國內傳統發展觀的轉變
瑞典社會民主黨的“綠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并不僅僅是黨派自身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會帶動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的轉變。瑞典綠色運動的發展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內傳統以經濟為首的發展觀,不過,這種自發性的社會運動并不足以顛覆原有政治格局下的發展思路和理念。因此,僅僅依靠綠黨或綠色組織來擔負建設綠色福利國家的重任并不現實,而作為領導瑞典發展多年的社會民主黨的“綠化”就具有更為現實的價值觀引導作用了。其倡導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并重,環境治理無國界的全球綠色發展視野以及多元合作主義等都突破了傳統對于經濟、生態、黨派利益以及民族利益等的局限。同時也強化了國內民眾的生態意識、循環發展意識和環保責任。
(三)建成了“第一綠色福利國家”
瑞典社會民主黨積極倡導綠色生產、消費與服務一體化,致力于把瑞典建設成全球環境治理的先鋒。如今,瑞典在新能源開發及利用、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環保建筑、環境教育、生態城市、環境法以及環保節能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建設卓有成效。例如,在新能源開發及利用方面,瑞典一直堅持研發可再生新能源,并預計到2020年結束對石油的依賴。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從生產到消費,都貫以綠色發展的思維,生產廠家盡量利用環保節能技術,生產出低碳環保的產品。當然,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同樣也有節約環保的思維,從而較好地保證了產品的設計、研發、使用甚至回收再利用都能實現低碳節約。在生態城市方面,瑞典目前已經建成了西港新城、默比湖城以及皇家海港生態城等一系列生態樣板城市,也稱“共生城市”。
(四)對國際社會綠色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瑞典社會民主黨的“綠化”無疑為國際社會上的其他社會主義政黨,甚至是非社會主義政黨提供了一個政黨“綠化”的可行依據。盡管各國國情各異,黨派之間也存在較多差別,但綠色發展已是不可逆的潮流,任何一個國家、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做出應有的調整。不僅如此,政治合作主義的執政策略也可加以學習,超越階級、超越意識形態、超越等級觀念的政治藝術,既可作為國內政黨合作之道,亦可作為國際合作之策。
參考文獻:
[1]黃翼蘭,賈學軍.淺談“綠黨”的發展及其“紅化”[J].社會管理,2016(10):49.
[2]高鋒,等.瑞典社會民主主義模式:評述與文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215.
[3]丁言強.瑞典環境保護的政策與目標[J].生態經濟,2007(6):46.
[4]郇慶治.北歐綠黨與歐洲一體化:以瑞典和芬蘭為例[J].歐洲研究,2005(6):68.
[5]唐海軍.冷戰后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新變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