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峰 蘭俏梅
摘 要:麗水學院民族學院自2015年組建少數民族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以來,在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根據民族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采取教育教學管理在民族學院、專業學習歸口在相應二級學院的模式,注重綜合素質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探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對少數民族卓越班實施以來的主要做法、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少數民族卓越班學生教育管理對策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要充分認識加強少數民族卓越班教育管理的重要意義、加大政策傾斜、加強住宿管理、優化民族學生成才環境等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麗水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86-03
麗水學院地處浙西南的麗水市,承擔著為全國少數民族師資和經濟建設輸送人才的任務。從2009年起,學校進一步擴大了少數民族招生規模,招收民族預科學生。2012年,民族學被確立為浙江省“十二五”重點學科;2014年,民族學專業開始招生。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更好為少數民族學生服務,學校于2014年組建民族學院,由浙江省民宗委、麗水市政府和麗水學院共同創辦。從2015年起,學校將全校少數民族學生集中在民族學院管理,由學生專業所在二級學院承擔專業教學任務,設立了6個少數民族卓越班,開展少數民族卓越人才培養,深受少數民族學生歡迎。
一、主要做法
1.創新模式,組建少數民族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
2015年,麗水學院開始實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集中在民族學院、專業學習歸口在相應二級學院的模式。通過少數民族預科升入學校的少數民族本科學生4年集中教育培養,其他按少數民族招生計劃錄取的少數民族本科學生大一實行集中教育培養,大一結束后,再由學生自主選擇是否留在民族卓越班。2015年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按少數民族招生計劃錄取到學校的少數民族本科學生,組建了6個少數民族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實行集中教育培養。同時,制定了《少數民族卓越班管理辦法》。
2.統一領導,建立少數民族卓越班工作機制
為加強高校民族工作的領導,麗水學院實行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聯動推進、二級學院協同育人、民族學院為主實施的工作機制。成立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的校領導擔任,副組長由學生處、教務處和民族學院等二級單位負責人擔任,成員包括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保衛處、后勤管理處、團委、后勤服務總公司等二級單位負責人和二級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少數民族學生集中教育培養工作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族學院,辦公室主任由民族學院負責人兼任。
3.專業指導,實行導師團教育管理
民族卓越班實施班主任負責下的導師制班級管理模式,班主任由民族學院選派,負責班級日常管理;導師由專業二級學院選派,負責學生的專業學習指導。由班主任、輔導員和導師組成班級導師團,共同研究和部署班級管理與學生培養工作。針對學生求知欲高、文化程度各異、所學專業類別繁多的特點,民族學院聘任31位專業導師,在學生日常學習中給予指定教學內容之外的指導和幫助。經過一年的學習,84.4%的同學能夠適應并喜歡當前所選專業。同時,通過舉辦民族卓越班學生考研專題講座,增強學習氛圍,促進了少數民族卓越實驗班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涯。
4.人才培養,實施分層分類教學模式
民族卓越班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一致,民族卓越班公共基礎課實行分層分類教學模式,第一年通識課的8個學分按“公共藝術2個學分+數學與自然科學2個學分+民族類通識課程4個學分”執行;專業模塊課程以通過論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準;以講座、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開設民族類系列課程。根據民族卓越班學生需求,開設民族學輔修專業課程。
5.注重實踐,實施“素質提升計劃”
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在學習能力、實踐鍛煉、就業創業、禮儀社交等方面,通過分層分類、集成模塊等教育形式,加強培養;在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繪畫、民族體育等方面挖掘潛力,加強培養與實踐;加大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的培養力度。
構建各族學生交流平臺。針對學生來源廣、習慣不同、民族間文化傳統區別大的特點,學校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工作前提,多形式多途徑構建民族學生交流平臺,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民族學生和諧相處。
舉辦了各種民族活動。針對學生多才多藝、自我展現意識強的特點,把激勵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作為管理工作的突破口,積極舉辦學生活動,如“民族夢·生活風情展”“三月三晚會”等,專門邀請民族卓越班學生展示其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為他們施展才藝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社會實踐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社會實踐的學分是民族卓越班學生的必修課外學分,雖然卓越班的學生歸民族學院統一管理,但學生可以在民族學院組織團隊,也可以參加專業班級的社會實踐。專門配備專業實踐指導教師,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指導老師帶隊的社會實踐活動。
6.思想引領,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建立了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學校定期舉辦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以學術報告、晚會等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傳播民族知識。通過始業教育、黨團活動、黨員組織發展及日常管理等活動,宣講民族團結政策,細致引導民族學生樹立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習慣,共同創造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同時,認真設計黨團活動,黨員發展適當向民族卓越班級傾斜,激勵學生弘揚正氣、堅定自覺成才的志向。
7.關愛幫扶,多方位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圍繞學校提出的“打造最關愛學生的大學”目標,學校堅持輔導員手機24小時待機,隨時接待少數民族學生來訪,為其答疑解惑。針對民族卓越班學生大部分存在經濟困難,學校通過綠色通道、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發展性資助等多項政策,構建全面覆蓋的獎助學體系,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困難問題。同時,在心理上實時把控,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優勢,確保學生克服自卑情緒和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校級層面上每學期開展一次少數民族特困生送溫暖活動,院級層面上開展一次少數民族貧困生送溫暖活動,對寒假留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特殊的關照和幫助,關心學生日常生活,保障學生最低生活水平。制定了《民族學院學生工作制度匯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來自省外的少數民族學生,根據學生個人實際情況,可以酌情降低學習和綜測要求。多次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全面聽取班主任及學生代表的意見。針對集中的早晚自習考勤、信息傳達不及時等問題,及時修改制定了《少數民族卓越班晚自修管理規定》,規范學生請假制度,完善日常管理,建立多渠道信息傳達模式;專門針對卓越班的綜合測評問題,修訂完善了《民族卓越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和《民族卓越班學生評獎評優辦法》,努力創造公平的考核制度,爭取使學生滿意。
自2015年第一屆少數民族學生實施集中民族卓越班教育管理模式,一年后,對199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全覆蓋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68.3%的卓越班學生認可民族學院的管理模式,70.4%的卓越班學生對學院開展的各項活動的豐富程度表示滿意。
二、存在的問題
民族卓越班實施以來,在麗水學院產生較大影響,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實施之初,也有不同的聲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思想認識上,部分二級學院領導、教師認為民族卓越班的學生是民族學院的學生,對專業從屬于本學院的民族卓越班學生有一定的排外意識;專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大多依賴指導教師自身的責任心,存在專業指導不均衡現象;民族卓越班部分學生對這種管理模式還沒有完全認同,由于卓越班里有不同專業的民族學生,班級歸屬感不強;學校層面對這一教育管理模式的支持力度有限,在經費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加強少數民族卓越班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思考
1.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加強少數民族卓越班教育管理的重要意義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承擔著為民族地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務,既是民生保障工作,又是宣傳思想工作;既是教育工作,又是民族宗教工作;既是改革發展工作,又是國土安全、政治穩定工作,牽涉面廣,影響深遠,有著豐富的戰略內涵[1]。少數民族卓越班教育管理要著力在“卓越”上下功夫,要根據少數民族卓越班學生的特點,科學制定教育管理的方案,為每一個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提供成長成才環境,真正使民族卓越班的學生“卓越”起來。
2.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選派優秀教師管理好民族卓越班
要抓好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三支隊伍的建設。要選派專任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管理好少數民族班。按照一定師生比選派政治素質好、思想作風過硬、了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輔導員專任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崗位設在民族學院,可以考慮給予一個專門的科級崗;由民族學院選派責任心強、業務突出的教師擔任民族班的班主任;各二級學院相關專業教師擔任專業導師。學校層面要上浮班主任、專業導師的績效津貼,學校在評聘職務(職稱)、評選先進和干部選拔任用時對從事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給予傾斜。要建立學校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聯系制度,完善少數民族學生信息動態數據庫,掌握重點對象個人信息、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思想行為特點等情況,制定管控措施。
3.組建學生組織,加強少數民族學生住宿管理
自從學生工作重心從學院轉到書院之后,學校在書院制管理下,學生文明寢室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學校在加強民族卓越班學生寢室管理方面也要積極探索管理模式。按照“集中書院、寢室分散”的原則,加強少數民族學生住宿管理。少數民族學生住宿主要集中在伯溫書院,分散在不同寢室,建議在伯溫書院成立少數民族學生宿舍管理服務工作站,建立以書院負責人為站長、以學生科輔導員為副站長、以少數民族優秀學生為成員的管理團隊,負責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少數民族學生住宿管理服務工作的問題。成立書院學生自治委員會少數民族學生自治管理委員分會,選拔政治立場堅定、促進民族團結、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少數民族學生干部擔任會長(列為民族學院學生會副主席),自治組織主要負責搭建少數民族學生融入校園環境的平臺,在書院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所喜愛的各項校園文體活動。在住宿區內,自治委員會督促少數民族學生遵守校紀校規,開展文明寢室建設;教師聯系寢室制度覆蓋到每個有少數民族學生的寢室,學院領導、聯系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宿舍去走訪談心、了解情況,傾聽少數民族學生的意見建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加大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力度,積極吸收民族學生加入黨組織
注重在少數民族優秀學生中培養積極分子,校黨委組織部再單列指標發展優秀少數民族學生入黨,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少數民族學生骨干示范作用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作用;試點設立少數民族學生黨小組,條件成熟時成立專門少數民族學生黨支部,擔負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團委、學生會等組織中積極發展少數民族的學生干部。
5.發揮民族學生特點,優化少數民族學生成才環境
一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針對少數民族班單獨開設就業創業指導課,嘗試成立少數民族創新創業實驗班,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加強分類指導,通過重點推薦、“一對一”幫扶等方式,為民族學生搭建創業平臺、提供服務。每年都有重點地扶持幾個少數民族學生的創業項目入駐學校大學生創業園。二是設立民族學生專項獎學金。學校投入專項資金,設立少數民族學生專項獎學金,激勵少數民族學生努力學習,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全面成長成才。三是努力完善貧困民族學生資助管理辦法。設立家庭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專項資助項目,鼓勵積極開展勤工儉學,申報發展性資助項目。四是提供生活保障。針對學校清真食堂不足、就餐質量難以保證的情況,學校要重視辦好清真食堂,完善清真食堂管理,優化服務,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就餐質量。五是提供廣闊的校園文化平臺。在校園文化活動上要注重思想性與學術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結合,幫助卓越班少數民族學生積極融入校園文化氛圍,有效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成才,促進民族文化傳播,加強民族學子之間的交流和團結,實現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組織有文藝特長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加入大學生藝術團,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參加“五彩民族文化節”、體育運動會等活動,積極發揮校園文化氛圍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總之,作為肩負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培養中堅力量的高校,要努力搭建立體化培養平臺,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學生差異化、個性化教育管理模式,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優秀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獻進.關于麗水學院辦學民族特色問題的探討[J].麗水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