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是指與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對象相聯系的,以促進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表現為與教育對象身心特點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有機統一的方法和原則。與時俱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針對性的突出特點。要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應著重在深入了解學生和創新教學方法上下功夫。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針對性;與時俱進;溝通;參與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216-02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思想觀念復雜多變,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加強這門課的契機。因此,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成為廣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們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針對性的含義
一般而言,針對性是基于人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對象的個性特征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特殊需要而提出的工作原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是指與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和一定個性特征教育對象相聯系的,以促進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表現為與教育對象身心特點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有機統一的方法或原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有自己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的內容不同。其他學科關注的是知識的傳授,其教學的內容和任務是圍繞該學科所研究對象自身的邏輯體系逐步展開的。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關注的是人的思想或精神的成長。其學科性質、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都是圍繞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展開的,將人的道德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規律與大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直接關注正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品質的養成。二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同。根據學習者個體學以致用的價值追求,有人把高校的課程分為“實實在在”的知識、“奇奇怪怪”的知識和“坦坦蕩蕩”的知識等類型。“實實在在”的知識指學成之后可以謀求生計的技能;“奇奇怪怪”的知識指能夠改善思維方式的知識;“坦坦蕩蕩”的知識主要指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明明白白、頂天立地做人的學問[1]。相比較傳授“實實在在”和“奇奇怪怪”知識的學科或課程來說,不難看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屬于關注青年大學生人格培養的課程。三是教學的過程不同。其他學科的教學是幫助學生在求知層次上的會通,思政課教學的過程是幫助學生“精神健康”“精神成長”,培養他們“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人生追求。精神養成過程注重學科本身的系統性,要求教育者循序漸進地將本學科的知識傳授給教育對象。系統性、規范性是這些學科教學過程的共同特征。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則是幫助學生求得更高層次上的共鳴,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要求教育者選擇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必須與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相適應,對于學科本身的系統性要求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針對性的內在要求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與時俱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所具有的突出特點。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首先,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注重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加強自身修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總是立足于大學生所關注的中國社會的現實和人生問題,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貼近改革開放大潮中出現的熱點問題,貼近大學生的思想脈搏,還要能夠正視現實,從實際出發,不回避問題。大學生作為對社會發展極其敏感的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總是多側面地折射出社會發展的壯觀景象。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取得實效,其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準確把握不同歷史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并及時地對他們的思想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給予必要的教育和引導。否則,就不可能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
其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在反映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方面也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已有三十多屆高中畢業生走進高校的大門,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他們在身心特點方面差異很大。就艱苦奮斗的精神而言,農村的同學要比城市的同學好,80年代的大學生要比90年代的強;就思想活躍的程度看,農村的同學明顯不如城市的,90年代的大學生又優于80年代的[2]。很顯然,大學生的這些身心特點的變化只有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反映出來,說明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客觀地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過相關方面的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不斷改進,正是適應大學生身心特點、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然。
再次,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方法是為內容服務的,再好的內容如果沒有與之相應的方法將其恰當地表達出來,都會使最終效果大打折扣。縱觀歷史,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總是能夠運用很好的方法,表現出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鮮明特征,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正發生著由“社會本位”向“以人為本”,由“鼓勵”向“去苦”,由“灌輸”向“滲透”,由“教育”向“幫助”的巨大轉變[3]。傳統的、單向度的、一般性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性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方法上緊跟時代的步伐,研究和探索適合新時期大學生特色的教育教學方法。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針對性的路徑
要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
一是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教師要不斷加強師生間溝通的力度,拓寬溝通的渠道。因為溝通是師生間情感互動、信息交流的雙向活動過程,具有平等、互動、雙向交流的特點,更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快速變化[4]。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師生的溝通在講原則、講平等、講保密的同時,更要講藝術。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溝通渠道的多樣性。有人把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說成是信息時代,不管這種說法準確與否,信息的內容廣泛,信息交流的途徑多樣是事實,“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應該能夠充分利用這樣的實際情況,全方位地打開與學生溝通的通道。比如運用電話、郵件、社交軟件、書信、訪問學生寢室、課堂內外的問答和座談等方式。第二,溝通信息的時效性。思想信息反映著人們思想活動的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的路徑,它產生于客觀事物對人們的思想影響與作用,人們的思想總是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因此,一般來說,思想信息的交流時間間隔越短,溝通的效能就越明顯。如果思想信息失去了時效性,其針對性、有效性就難以保證。第三,溝通活動的經常性。人們的思想觀點的形成是類似信息不斷刺激、強化的結果,將交流的思想信息吸收并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認識,需要反復、經常地交流、強化。同時,溝通是心靈的碰撞、感情的交融,而理解、信任等情感的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應經常與學生保持接觸和交流,不能有課的時候才溝通,沒課的時候就撒手。
二是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從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要能夠在深刻理解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環境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或方法。參與式教學法是筆者長期以來一直采用的方法。這種參與式教學法至少有三點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可以加強師生的聯系,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有效地增多了。既有益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從而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又有益于學生從教師那兒學到更多的東西,體現了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的完美統一。第二,這種方法可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簡單易行。無論是學生的參與或是教師的參與,在教學條件上都不需要什么經濟上的投入,只要教師的熱情和學生的積極性。第三,對于年輕教師,參與式教學法可以避開知識和經驗方面的不足,相反,可以發揮他們年輕的優勢。因為他們剛剛脫下學生裝不久,對學生還有很多清晰的體驗以及直接的認識和了解,他們更容易接近學生。也由于年輕,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生的活動。這對于年輕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掌握學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大有裨益。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比如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學生講課等,使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這一過程對于激發學生思考,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效果頗佳[5]。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很多論者都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對于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大量的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的實踐活動沒有教師的參與,單純依靠學生自己,不僅在活動本身的質量上不能保證,而且活動的結果在學生的思想上會產生什么影響也難以確定。教師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在活動的質量上給予必要的指導,另一方面,教師在整個參與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變化可以及時地加以引導。為了更好地做好這一工作,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織相關的興趣小組,為學生創造高質量的實踐平臺,開拓廣闊的實踐領域。
參考文獻:
[1]王習勝.高校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合法性與合理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05-409.
[2]梅萍,羅佳.“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特點、困惑與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12-15.
[3]徐益亮,路丙輝.大學生“思想能力”及其培育的著力點探賾[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5-9.
[4]葉湘虹,李建華.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等與對話[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3-56.
[5]陳時見.參與式教學的內涵特征[J].教師教育學報,2014(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