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興楠
摘 要: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高等教育過度專業(yè)化的反思也帶來了對通識教育的青睞,人文積淀深厚的綜合類大學建構了自身的通識教育體系。而對國內諸多專業(yè)類高校來說,MIT和北航的通識教育模式更具參考意義。通過對MIT和北航通識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管理機制的分析,看到了二者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成功之處,對專業(yè)類院校的通識教育建構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設置
通識教育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學者李曼麗將其定義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完整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20世紀90年代,通識教育的概念引入中國,北京大學依托其良好的人文氛圍參照哈佛模式開展通識教育改革,如今通識教育已走進中國各高校,被寄予了解決高等教育“錢學森之問”的厚望。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許多學校的通識教育只是對選修課的調整,盲目學習了通識教育之形而沒有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因此對比國內外大學的通識教育實施現(xiàn)狀,能夠更好的了解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成長與不足,促進通識教育的實施,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選擇MIT和北航的原因
國內通識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等具有濃厚人文氛圍的綜合類大學通識教育模式引進和對比研究。然而,五十年代院系調整之后,國內存在大量的專業(yè)類院校。這些專業(yè)院校,相對缺乏濃厚的人文氛圍和歷史積淀,通識教育的實施如果盲目學習哈佛模式、北大模式可能會事針對性。
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的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將MIT定義為“傳授所有為工藝提供基礎和解釋的科學原理,而非教授能在工場學到的技能的運作和細節(jié)。”但MIT一直面臨著過度專業(yè)化的威脅,不斷在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之間尋求平衡。1949年,“劉易斯報告”評估了MIT教育發(fā)展的狀況,提出了加強通識教育的建議,成為MIT通識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歷屆校長的不懈努力之下,MIT的通識教育形成自己獨特而完善的體系,既保證了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完整的人、自由的公民和創(chuàng)新的人才的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建校于1952年,是五十年代院系調整的產(chǎn)物,大工程時代到來,要求高等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自由人而非“器”。北航于2010年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開設知行文科實驗班開展通識教育試點,隨后擴展到全部文科學生;2012年通過“長城行動計劃”將通識教育擴展至全校學生;2013年成立通識課程建設委員會全面負責全校通識課程建設。北航借鑒MIT、哈佛大學等通識教育模式,結合理工類院校自身特質和學校獨特的地理、資源優(yōu)勢,初步構建了通識教育的北航模式。
綜上所述,同為專業(yè)類院校的MIT和北航都初步形成了自身的通識教育體系,成功經(jīng)驗對于國內專業(yè)類院校的通識教育建設有獨特的參照意義,兩者的經(jīng)驗對比可以看到通識教育本土化過程中的得失利弊。
二、MIT和北航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對比
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是最核心的部分,對MIT和北航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部分的比較主要從課程目標分析、課程結構分析、課程管理機制分析三方面展開。
(一)課程目標分析
課程目標決定了通識教育課程結構設置和評價標準,具有先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MIT的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是:其一,是學生基本了解當代科學和技術重要的基本概念;其二,能夠嫻熟運用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學和工程領域的一門專業(yè);其三,對人類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認識到作為公民和社會、及其他各體的關系;其四,參加發(fā)明活動,實現(xiàn)研究目標。秉承著激發(fā)持久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習知識的多元化、培養(yǎng)對核心知識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合作學習和塑造有責任心的領導者等教育理念,MIT在2006年本科教育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議并實施至今。
北航在其《通識教育白皮書》中提出其最新的課程目標。指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其一,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有深刻理解,意識到自己是文明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并且生活在文明傳統(tǒng)之中;其二,使學生具備現(xiàn)代公民意識和素養(yǎng),能夠建設性的參與公民社會;其三,使學生具備卓越的文本閱讀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口頭表述能力以及批判思維能力;其四,使學生具備多學科視角和思維。其五,使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
可見,MIT和北航都希望借助通識教育加深學生對文明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創(chuàng)造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自由發(fā)展的公民而努力。同時關注本校特色。
(二)課程結構分析
MIT通識教育課程在多次本科教育調查基礎上幾經(jīng)修改,于2007年開始實施至今。MIT規(guī)定,本科生若要獲得學士學位,在校期間必須完成通識必修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其中通識必修課程貫穿本科生教育的整個階段,包含:6門科學課程,8門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以下簡稱“HASS”)課程,2門科學與技術限選課程,1門實驗必修課程。此外還包含4門交流必修課程和4門體育課程。
在龐大的通識教育體系中, HASS課程占據(jù)8門,分為三個部分:分布課程、集中課程和自由選修課程。MIT要求學生HASS課程8門中的三門,必須選擇分布課程(人文課程、藝術課程和社會科學課程三類)。集中課程要求學生在提供的29個領域中選擇3-4個課程,學校為選修集中課程的學生配備導師,研究深度和要求也要高于分布課程。在此之外,MIT也為學生提供了任意選修,學生可以依據(jù)自身情況自主選擇1-2門選修課程。
北航通識教育課程分為:通識核心課程(A類)和通識課程(B類)。A類一般采用小班教學,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表述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多學科視角和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分為經(jīng)典研讀、人文素養(yǎng)、社會科學和科技文明四個板塊。B類可以采取大班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各種形式陶冶學生藝術情操,提升內在修養(yǎng)。其中人文素養(yǎng)類課程又分為三塊:以閱讀人文社科經(jīng)典為主的課程構成“經(jīng)典研讀”板塊,以文史哲和藝術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構成的“人文素養(yǎng)”板塊,以政經(jīng)法為主要內容構成的“社會科學”板塊。
從兩者通識教育課程結構上可以看出,MIT和北航都既關注人文、社會和科技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力求受教育者能夠由淺入深習得廣博知識,在寬基礎之上能夠深專業(yè),也都注重將教育質量的嚴格要求與學生的自主選擇相結合。但是相比較而言,MIT構建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無論從課程內容設置、學分要求和自由度上都比北航要更加成熟。
(三)課程管理機制分析
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合理的管理,從課程方案的建構,課程的開設到課程實施、評價,都與課程管理機制息息相關。
課程管理機構方面,MIT采用的是委員會決策模式,學校成立專門的教育調查委員會,總結過往經(jīng)驗,制定新的通識教育方案。課程的具體實施由各院系教授講授,本科教育委員會、人文藝術與科學許愿合作進行實施。北航于2013年成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委員會,專門負責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并與各學院合作開設課程。此外,還嘗試建立書院制度,以承載北航的博雅教育。
課程學業(yè)指導方面,MIT為每一位本科生配備指導老師,提供學習指導,支持學生生活、保障學生通識教育質量。北航也為學生配備導師,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開展研究性學習、分享人生經(jīng)歷等。許多通識課程采用大班教學和小班研討相結合的方式,每一個小班研討配備一名博士在校生為其助教,指導本科生開展研討。
在課程效果評價方面。MIT通識教育課程對學生要求嚴格,學生必須參與課堂學習、實驗、課外準備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夠取得學分,成績評定同樣也是依據(jù)本科生在課程期間的綜合表現(xiàn)。北航通則格外重視學生平時的“課外作業(yè)”,課前閱讀、課后復習和拓展訓練必不可少。除了平時的嚴格要求,北航將期末也看做是重要的授課,在最終成績評定的過程中將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按比例分配,合理評價。
綜上所述,MIT和北航在通識教育的課程管理上均建立了專門課程委員會,與各學院一起推進通識教育;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關注師生的交流,避免盲目大班教學帶來的課程的無效化;均重視課程效果評價體系,多角度評價學生表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嚴格要求。
三、啟示與借鑒
MIT和北航通過多年的實踐,已經(jīng)形成了體現(xiàn)自身學校獨特性的通識教育體系,他們通識教育經(jīng)驗對于國內專業(yè)類院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有重要借鑒意義。
首先,建立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設立專門的機構,可以讓通識教育能夠作為大學合理一份子而存在,讓通識教育的專業(yè)研究課探討成為可能。其次,完善課程體系,區(qū)分通識教育課程與選修課。依據(jù)自身的資源和教學情況,建設“小而精”而非“大而全”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學校特色納入優(yōu)勢科目。同時,嚴格控制教學質量,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強制必修和自由選擇相結合;在評價標準上,平時與期末評價相結合,把牢教育質量評價關。此外,在教學中一流師資、助教協(xié)助、學生參與亦為重要。
綜上所述,通過MIT和北航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比較,看到了兩者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曲折過程,也看到了兩者的成功經(jīng)驗。立足自身特色,建設小而精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對于國內諸多專業(yè)類院校而言,通識教育的實施必須要與自身學校進行結合,把握自身特色、建立專門通識教育機構、嚴控教育質量、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真正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目標。正如哈欽斯所說:“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商人、企業(yè)主或專家。教育不僅僅要使人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學會做人。”對于偏重于一方的專業(yè)院校,構建完善的通識教育體系,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教育使人學會做人的目標,大學也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