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麟 張靜
摘要:蓬勃發展的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帶來了傳播方式革命性的變革,深刻而廣泛地影響甚至改變了人們的主觀思維和生活方式。文章從新媒體的發展和志愿文化的內涵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構建志愿文化的導向機制、融合新媒體平臺、打造志愿文化內容精品等方面有效推進志愿文化培育。
關鍵詞:新媒體;志愿文化;培育
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支撐下,信息傳播環境、傳播內容和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志愿文化傳播呈現了新的特點。因此應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功能效用,把志愿文化融入到新媒體和志愿服務中,提升運用新媒體的水平和能力,積極拓展和創新培養志愿文化方式。
一、志愿文化內涵及新媒體環境
1.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志愿文化是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形成,并由其性質決定,來源于并服務于志愿者群體,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導向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特別是社會資源為載體的獨特文化。”[1],是包容、民主、溫和的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質互喻,全面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精髓。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精神實質是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者立黨執政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人民服務。志愿文化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實質,充分體現出無私奉獻、扶危濟困、向上向善的崇高精神。志愿文化的培育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形成,體現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價值取向,并豐富和發展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內涵。
2.新媒體所具有的交互式大數據與云計算、主體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信息的即時性和內容的廣闊性等特點,決定了新媒體有極廣的普及面和極高的使用率。中國互聯網發展速度迅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新媒體受眾最多的國家。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2]。新媒體、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文化和人們的思想產生極為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二、利用新媒體推動培育志愿文化
1.完善導向機制,強化志愿服務意識。
面對移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廣泛影響,政府、宣傳部門和志愿者管理部門要強化“移動新媒體 + 志愿服務”的意識,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制定一系列志愿活動和體現志愿文化的規章制度,制定實施方案和管理考核辦法,優化志愿文化成果評價,建立志愿化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完善測評體系,形成導向機制,組建引導有力的工作隊伍。利用新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對志愿服務目的、方法、意義廣為宣傳;贊揚先進典型事例和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把志愿文化精神通過為圖文并茂、生動活波的電子作品表現出來,將抽象化的文化具體化、生動化、信息化,力求給受眾一種愉悅的心情、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提升志愿者的榮譽感和積極性,使受眾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與認同志愿文化,增加情感體驗,深化教育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可志愿服務精神。
2.融合新媒體平臺,增強志愿服務功能。
推進文化繁榮興盛需與實際相結合,志愿文化的形成和傳播要在服務人、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因而,要加強移動新媒體對志愿服務應用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搭建微博、微信和微視頻等終端,采用手機彩信、手機報、電子雜志、網絡視頻、網絡論壇、QQ空間和網絡貼吧等新媒體發布平臺,充分運用博言網語,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表現形式,使各媒體互聯、互通和互推,構建功能強大的全方位新媒體交互空間,切實發揮新媒體的快捷互動優勢,使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文化的建構與討論。利用新媒體做好志愿活動的宣傳、招募、聯絡、登記、報名和審核,打造信息發布、工作交流和數據分析平臺,志愿工作信息管理系統共建與資源互享。推進互聯網志愿組織管理,提高志愿服務管理,提供志愿資訊和信息,在志愿服務的項目調研、活動策劃、招募志愿者、典型宣傳、項目推廣等方面為志愿者和受益者帶來更多的服務,推進新媒體志愿組織管理系統向移動新媒體空間延伸。
3.豐富內容,推動新媒體和志愿文化融合創新發展
志愿服務內容的多樣性生動地詮釋志愿文化的思想內涵,為新媒體提供豐富的內容,深化教育引導。要挖掘志愿文化的育人內涵,與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地方特色等優秀文化相融合,組織編排展演以志愿文化為內涵的作品,動員文藝愛好者和社會團體,開展主題志愿服務、特色志愿服務,如依托文化旅游節等,融合城市多元文化開展志愿文化建設和主題教育活動,兼收并蓄打造在移動新媒體上的品牌志愿服務,讓群眾在貼近時代、貼近實際”的活動中收獲樂趣、潛移默化接受教育,通過志愿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意識;通過開展志愿主題教育活動,推廣展示一批志愿者教育典型案例,選樹宣傳一批志愿活動先進典型,發揮優秀人才的帶頭示范作用,鼓勵他們進行文藝創作并為他們提供展示平臺;各級組織可以充分發揮新興媒體傳播迅速、覆蓋面廣的有利條件,開展有利于傳播志愿文化的新媒體活動。推選展示一批志愿文化名欄,引領建設網絡新媒體矩陣,展示志愿文化成果等網絡文化建設活動;邀請文化研究專家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等,對志愿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相互交流,挖掘志愿文化內涵,在學術范圍內擴大研究成果,形成利用移動新媒體培育志愿文化常態化、普遍化、自主化。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
[3]移動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建設初探,周一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