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充分認識群眾文化組織的內涵,全面發展群眾文化組織,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戰略性舉措。
關鍵詞:群眾文化;組織;體系;建設
一般意義上,群眾組織是代表群眾利益,有廣大群眾參加的非政權性質的社會團體。包括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等。這其中有關鍵的兩點,一是由廣大群眾參加;二是非政權性質。因此,群眾文化組織就是指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由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社會團體。
一、文化行業協會
文化行業協會作是文化經營主體自愿組成的行業性社會組織。其作用與政府管理的職能不同,它以維護行業權益為目標,履行“行業代表”、“行業服務”、“行業協調”、“行業自律”四方面職能。
(1)早在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就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成立。此后相繼成立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到1949年底,全國各省市成立了40個地方文聯和文聯的籌備機構。中國文聯依法維護團體會員和文化工作者的合法權益,改善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條件,密切聯系作家、藝術家,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協助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竭誠為文化工作者服務。2002年,根據國家規定,明確了文聯與工會、婦聯、共青團一樣屬于“人民團體”性質,不再是原來的“群眾團體”。
目前,中國文聯設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等。各協會的任務是組織開展各種活動,組織作家、藝術家進行學習和探討;組織各類文化演出的觀摩;舉辦各類學術研究會、座談會;舉辦培養文藝新人的講座、講習班;開展紀念文化名人活動;鼓勵、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工礦、農村、部隊、邊疆進行參觀訪問和調査研究,并提供必要的協助;舉辦文藝評獎活動等。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早成立的文化行業協會之一是寧波市北侖文化行業協會。該協會正式成立于1995年12月。建會時有會員119個。經過10年的發展,到2004年,該協會已發展成為有娛樂、印刷、音像、網吧、書刊、打印6個行業分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自律管理2個工作委員會及28個行業地方組的綜合性文化經營行業協會。上海作為文化部確定的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推進行業協會的組建,是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2004年11月,上海市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行業協會——上海市文化娛樂行業協會宣告成立。此后,又陸續組建了演出、音像制品分銷、網吧、畫廊、電影發行放映、影視制作、圖書業協會等共計八家文化行業協會,覆蓋了上海文化全行業。上海市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誕生后,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履行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代表、行業協調的職能,為繁榮文化娛樂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和群藝館
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科技館、文化站以及工人文化宮、工人俱樂部、青少年宮等,是政府、群眾團體、各部門設立的以群眾文化業務工作為服務手段的群眾文化組織,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點,對城鄉群眾文化工作網絡的形成,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文化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指出,要“積極推進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推行全員聘任制和從業資格制度,激發基層文化單位的生機與活力。加強對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業務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其思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使之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組織
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組織包括村級組織或社區舉辦的文化組織和民間文化社團組織。村級組織或社區舉辦的文化組織是一種最為普遍的文化組織形式。一般稱為文化室、文化大院、俱樂部,或文化教育活動中心等,有的地方還建立了社區文化管委會,這種組織是基層組織下設的文化機構,直接對基層組織負責,接受上級文化部門的指導。它們有自己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器材,有自已的骨干隊伍,接受基層組織指令,經費由基層組織列支,整體被納人社區發展規劃。
這種文化組織以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服務經濟建設等為宗旨,以活躍基層文化生活為基點,活動保持經常性和廣泛性,能調動和凝聚其他文化組織、承辦較大型的文化活動項目,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村和社區文化組織中的主干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曉芳.關于如何加強基層群眾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11)
[2]達林太.如何發揮非物質群眾文化遺產在群眾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知音勵志.2016(21)
[3]李杰.新時期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大眾文藝.2014(13)
[4]信偉佳.關于當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開展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