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中華文字博大精深。近幾年來,中文詞匯中衍生了許多網絡及流行語言,這就給譯者的翻譯工作帶來了更加巨大的挑戰。在我國的國力不斷提升的今天,對外的政策翻譯已成為尤為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為了避免造成誤解和歧義,譯者要更加注重在翻譯時那些具有中國特有詞匯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特點 概念 中式英語
中國的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語言種類?,F如今,由于國家權力的提高,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中扮演尤為重要的政治角色。故而,在翻譯國家的一些政府政策時要十分仔細。大多數的譯者都會采取直譯法來翻譯法律法規以及各種政策,但這樣會導致一些詞匯選擇的錯誤和語法上運用的缺陷。所以,如何有效表達漢語中的特殊詞語是譯者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之一。
一、翻譯政府政策的本質、特殊性以及要求
1.政府政策的翻譯是具有特殊性的。這一特性要求譯者準確表達政策的中國特有觀念。語言是最具有溝通效果的工具,通過這種工具使得一個國家文化歷史可以被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使用的措辭,句式甚至音調都會有所不同。在政府翻譯重要使用的語言,應該跟有權威性和主觀能動性。
2.在政府政策的翻譯中,我們可以使用直譯和意譯,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選擇直譯。例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加強”。我們可以把它譯為“增加、改善和加強”。政府政策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中式英語,應該避免和糾正。
3.當翻譯政府政策時,有許多專有名詞,只有在中國需要翻譯應與原文一致,所有這一切都導致中式英語的發生。為了避免“中式英語”,譯者不應該直接翻譯單詞,應該結合句意去翻譯。當翻譯政府政策時,翻譯者必須認真學習這些政策,了解其真正含義。同時,翻譯者應該找到并改正這些錯誤和缺陷,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二、翻譯的方法
1.這些譯者都認為忠實于原作最終文本是翻譯的第一標準。以“農民工”為例。中國人對這種表達方式很熟悉,但外國人從來沒有聽過,在他們的生活中,這種現象甚至不存在。
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農民”翻譯為“農民”,“工”翻譯為為“勞動者”。然后把兩個部分放在一起。在翻譯這類文本時,要忠實于原文,譯者要盡可能用直譯。
2.除了直譯,意譯也可用于翻譯作業。我們還采用“農民工”為例。在英語中,所謂的農民指的是那些自己耕作或管理農場的人,而在中國的“農民”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指那些以務農為生的人。因此,“農民”和“勞動者”一詞在一起,這兩個術語應該被翻譯成“遷移工人”。所以,在翻譯這類文本時,應注意翻譯技巧的使用。
3.“加強”譯為“增加”?!霸黾印钡囊馑际恰俺蔀榛蜃鲆恍└蟮慕痤~、數量、價值等,”根據牛津高級英語詞典,譯者只應用直譯。譯者用這個詞的引申義來說明增加就業指導、培訓、服務和基礎研究的必要性。“加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在處理與政府政策文本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
三、如何在政府政策翻譯中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
1.有人說,中式英語是一種“中國特色”。每一天都有新的“中式英語”誕生并且會被廣泛應用在日程生活中。在政府政策文本中,這種“中國式錯誤翻譯”也是很常見的。如“黨的作風建設”譯成了“黨的工作的改進名稱”。政府政策的句子,特別是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在結構上是冗長和復雜的。但是一個典型的英語句子應該是簡短的。
2.遵循重中之重原則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式之一。例如,使用一個特定的漢語表達不同的英語單詞。這樣的情況發生過許多次,可以用一個特定的漢語去表達好幾個不同意思的英語單詞,這樣以避免中式英語翻譯。
3.當瀏覽一個政府網站的英文時,人們可以發現,許多錯誤仍然存在。翻譯準確的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文本,這樣才能保證文章的準確性。翻譯時,譯者必須明確:
(1)為什么這一政策應該完成:
(2)什么是適當的解釋:
(3)誰是這些翻譯的讀者。
所以,翻譯政府政策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形象。除了直譯還可以用意譯。當譯者在做政府政策的翻譯時,應該確保正確地、清楚地、準確地翻譯政府政策。譯者必須認真學習這些政策,了解這些政策的真正含義,最好結合政策的意思使外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