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制造工藝學》是各大高校工科類的專業技術課,尤其對于機械類專業而言,更是地位重要的主干專業課程。但是這門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理論知識對學生的要求嚴格多樣,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再者而言,該項課程最終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非常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要求遠遠高于一般的理論課程[1]。就目前來看,該項課程的預期價值和實踐應用之間的差距還是過于懸殊。造成這種局面與課程教學的缺陷關系較為直接,所以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只有不斷探索改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才能進一步迎合市場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缺陷;教學方式;實踐教學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7.201
1 教學特點與缺陷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持續發展,社會需求對從業者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未來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面,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跨專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背景下,過度強調理論學習、教學方式單一的傳統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實際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蹲增加難度。所以,各類高校必須把握社會實際需求,做好課程教學的反思工作。目前來看,該課程的教學問題比較多樣。
(1)課程體系陳舊。某個學科專業在開始招生教學之前必須有完整的課程體系設計,但是很多高校在課程體系設計完成之后基本陷入了一勞永逸的錯誤觀念之中。傳統的機械制造工藝學的課程設置中,專業概念多,而且比較抽象,理論內容龐雜枯燥。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低落,積極性差,學習效果不佳;理論內容占比過多,導致實踐環節被動壓縮,缺乏實踐,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對新事物的關注度不夠,學習內容陳舊,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2]。知識的連續性與系統性較差,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學此忘彼”的情況,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學方式單一。該課程以往的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過于強調教師和教材的影響作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的課程講解費時費力,而學生也缺乏生動的感性認識,無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師生之間形成教學活動的惡性循環。當然也有部分教師認識到了教材的局限性,嘗試利用多媒體技術解決教學問題。但也基本只是提前做好多媒體課件,上課對著課件宣講,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教學內容的篩選簡化,但實際上這也只是一項基礎的文字搬運過程,無論教師為此付出的時間成本是多少,都無法真正觸及教學方式改革的本質。
(3)實踐教育和考核方式落后。課程的開設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作為操作性強的工科專業,教學過程必須考慮實踐環節的重要性。一方面,脫離實踐教育。以往的教學過程沒有具體項目的支撐,只是依靠教師的程序講述和偶爾的舉例說明,這使學生只能對學習內容產生大致的印象理解,無法清楚地感受整個工藝過程的流程控制和技術處理。另一方面,考核方式單一。一般教師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課程考察,偏重理論知識的考核[3]。學生即使無法學透知識,只要經過不斷地背誦,也可以順利通過考試。至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和真正的學習付出,也就無法得知了。
2 課程教學變革
教學效果的不明顯與多種因素相關,單獨的個體無法完全解決,但是每一方必須做出自己的努力。學生是學習的接受者,主動性較弱,因而對結果的改變性影響不是特別明顯。所以更多時候,高校作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重要所在,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做出更多的工作。通過分析,可以比較明確地看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能力、考核方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這些方面都是可以依靠高校的不斷變革,逐步改變提升的。
(1)教學內容改革。時代的不斷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會不斷改變。高校必須做好人才培養計劃的調整工作。在課程設置方面,內容陳舊、不滿足當今需求的課程或內容要大膽改革,為實踐教學環節補充時間[4]。注重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和連貫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復雜,循序漸進,逐步深入;過時的概念和理論不僅教師講授過程中無法更好地把握,學生更是難以理解掌握,所以可以適當刪除。同時要加強師資管理,及時促進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教師課程中的實際案例講解,讓教學內容盡量豐富形象,便于理解。
(2)教學方式多樣化。首先,理論基礎必須夯實。理論知識是原理內容,解決了學習初期“是什么”的問題,任何學習都要以清晰明了為前提。理論是前提,為我們的學習提供實際指導的基礎。其次,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課件和錄像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解決學習過程中“為什么”的問題[5]。同時,師生共同利用網絡的龐大資源,積極尋求豐富的輔助資源,從而拓展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學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要有終生學習的思想。總之,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建立在調研的基礎上,盡力做到課程特點與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
(3)注重實際與考核。教學過程中,可以在重點部分請企業有經驗的工人或技術員進行具體講解。從而加深學生對制造工藝的生產管理的了解,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還有,課程中必須加入簡單的工藝制造內容。利用實驗工具,完成階段性的制造,可以充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是重要的課程考核依據[6]。接下來,要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為學生爭取進入企業的參觀學習和實習機會。并且進行參觀、實習的報告的撰寫,讓學習中的不足通過實踐得以彌補。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課程考核的依據,既可以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起到學習過程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春梅.高職院校的《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師,2015(1).
[2]楊仙榮.論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J].新校園旬刊,2011(02).
[3]王春婷.《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改革探討[J].知識經濟,2014(18).
[4]劉萍.《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新西部旬刊,2013(08).
[5]韋衡冰.《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梧州學院學報, 2010(03).
[6]湯俊秀.《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探討[J].輕工科技, 2012(10).
作者簡介:劉松(1985-),男,安徽蕭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