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念,蔡璐璐
(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貴州 貴陽 550016)
蜂產品是保健養生的代表性產品,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青睞,中國的蜂產品市場正在進入越來越“細分化”的階段[1]。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保健意識越來越突出,從過去的只認識蜂蜜到現在的蜂花粉、蜂膠、蜂蛹、蜂巢、蜂蠟、蜂毒和幼蟲以及延伸出的系列保健品、化妝美容品等,消費者對蜜蜂產品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呈現多元化[2]。
目前,我國蜂群數量、蜂產品產量均在世界上數量第一,獨占整頭。近年來,由于蜂產品的營養、保健功效逐漸被消費者認可,中國蜂產品的銷量不斷增加,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良好的績效,但同時也出現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3]。全面系統的分析蜂產品市場的運行狀況并提出可行發展對策對于促進蜂產品行業的永續發展、提高蜂農收入、加快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蜂產品百花齊放,打破了過去由一家企業或幾家企業一統市場的局面,蜂產品旳品種也由單一的蜂蜜,增加到蜂蠟、蜂王漿、蜂花粉、蜂膠、蜂毒制品等混亂不清的品種,同時,銷售渠道主要以專賣店、超市銷售為主,很難建立相對穩定的市場,占據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產品往往只能在某些固定的區域內銷售,價格也難以提高[4]。
目前,我國蜂產品相關質量法律法規不完善,蜂產品生產加工監控體系缺失,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攙雜使假的現象嚴重,很難滿足日益強烈的高營養、純天然、保健化的要求。雖然劣質產品外觀與真蜂蜜相似,但破壞了蜂蜜原有的品質,并且以天然蜂蜜的形式投放市場,坑騙消費者以獲取暴利,損壞了我國天然蜂蜜產品的信譽[5]。
我國蜂產品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發力度較小,生產上隨意性大,缺乏知名的品牌。多數蜂產品企業停留在對商標的注冊上,缺少對品牌建設的投入[6],在品牌推廣方面的投入更少。這樣就使產品的影響力有限,缺乏消費者認知度,無法與國外知名品牌競爭[7]。
我國蜂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但企業較多導致蜂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有些蜂產品企業自律性差,不惜以犧牲產品質量來降低蜂產品成本,導致商家惡意競爭,蜂產品市場秩序混亂。這些企業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在政府監管缺失的情況下,造假產品和違規廣告屢禁不止[8]。另外,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對蜂產品無辨認能力或者辨認能力低下,舉報者很少,并且法律監管漏洞多,導致我國蜂產品質量問題非常突出[9]。
針對蜂產品行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認真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把蜂產品生產推向大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企業應不斷改善產品質量,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提高養蜂的科技含量才能從源頭解決蜂產品的質量問題,企業在蜂產品深加工環節應不斷優化加工技術水平,擁有自己獨特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使我國在蜂產品深加工領域更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還應加強對科研的投入,提高純天然蜂藥制劑等新品研發力度,開發科技含量更高、功能更有效的產品[10]。此外,應該提高蜂產品檢測技術水平,建立技術支撐平臺,保證我國蜂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企業應建立嚴格的蜂產品標準,必須按標準規程進行生產,不斷提高質量標準,杜絕低劣產品的源頭生產。同時,企業應直接對蜂場進行管理和監督,現場檢測和篩選,淘汰不合格的產品,將合格產品直接從蜂場運進公司,杜絕了中間的轉運環節,嚴控產品的質量[11]。
企業要確保產品質量過硬,品牌以質量為本。只有經得住市場錘煉的產品質量,才能幫助企業建立品牌。企業還應確保自身的服務到位,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企業靠服務來贏得市場份額。企業要培育品牌形象和文化價值,做好品牌宣傳和推廣,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持久認同感。
加強養蜂生產和蜂產品經營企業的組織建設,各地蜂業協會應切實做好蜂業行業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工作,及時將國內外蜂產品供求信息提供給蜂農及從事蜂產品經營的企業及個人,讓養蜂者根據市場行情去生產,讓從事蜂產品經營企業根據市場行情,把好質量關,從源頭上控制蜂產品質量,生產優質的自然釀造成熟的蜂產品[12]。
在蜂產品貿易方面,應繼續加強拓寬產業領域,增進外貿發展,建立多元贏利體系,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建立起多元化的共贏體系。拓展營銷渠道,加強蜂產品營銷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提高銷售技術水平,引進國外先進的銷售模式。與其他行業一樣,努力加強蜂產品品牌建設,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蜂產品,以品牌價值實現經營多元化,實現蜂產業的帶動作用[13]。
蜂產品是世界上公認的綠色保健食品,為使我國蜂業能實現快速良性發展,政府要重視、完善管理職能,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同時,我們要充分發揮企業自律和市場監督的優勢,團結蜂農,加大培訓力度,全面貫徹食品安全法,嚴格執行蜂產品標準,著重推行蜂產品行業自律,促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