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向 勇
?
文化人類學視角下儺舞的保護與發展研究
王志華,向 勇
四川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推理法,借助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從物質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對儺舞這一具有娛樂性和宗教性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進行闡釋。研究認為:在物質文化層面,儺舞體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適應性和體育娛樂的需求。在社群文化層面,折射出人們對參與者欣賞尊重和觀賞者價值觀的要求。在精神文化層面,寄托人們的情感訴求。由此,提出進一步促進儺舞傳承與發展的建議:轉變觀念,提倡儺舞的體育功效;注重傳承人的培養,儺舞與學校體育互動發展;結合體育旅游,開發儺舞市場。
文化人類學;儺舞;保護;發展
儺舞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祭祀作用的民間舞蹈形式,被譽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儺舞原有的面貌,儺舞中的諸多表演形式和舞蹈動作逐漸消失在人們眼中。近年來,在國家加大保護力度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儺舞,其傳承與發展仍有不少的問題。如后繼無人、地域性和邊緣化以及推廣不足等等,都是亟需解決。習近平多次強調民族文化是中國夢的魂和根,要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因此,儺舞的傳承保護刻不容緩。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對儺舞的文化內涵進行闡釋,一方面更接近探討其本質,另一方面將有力于儺舞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為其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儺舞,又稱“跳儺”、“大儺”,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當中,經過各地、各民族的創造,儺舞還有“舞儺”“鬼舞”“舞鬼”“玩喜”“滾儺神”等稱謂。儺舞是儺文化的從系之一,中國灘文化的叢系,還包括攤的觀念、攤的文化根基、灘舞、攤儀、灘面、帷壇(堂)、攤器、攤畫以及有關的驅鬼活動、祭祀酬神活動和求子、灘戲、度關、攤神、醫療、娛樂、建房、超度法事等活動[1]。關于儺舞的起源,國內學者都一致認為它淵源于原始社會中的圖騰信仰,是原始社會人們在祭祀儀式中進行的一種古老的逐疫祭祀舞蹈,蘊含著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儺舞的表演時間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的人數大都為8至10人。在進行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面具,面具的角色包羅萬象,既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及歷史名人。樂器對于儺舞的表演至關重要,樂器的聲音可以幫助儺舞表演者在整個過程中更好地控制表達內容、情緒,使儺舞顯得即生動而又有魅力。在儺舞和樂器聲音的協調一致下,蘊含著共同的情感內容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激起人們內心的感情。儺舞伴奏的樂器獨具特色,通常多為鼓或鑼等打擊樂。
儺的起源大約在原始人的蒙昧時期,舊石器中晚期,原始人在狩獵活動中企望獲得超自然的威力,以抵御惡劣的氣候和襲擊的猛獸,法術、巫術、驅逐術便由此而產生。在生產實踐中,原始人逐漸將這三者融合起來,就形成了儺的萌芽[2]。后經過中國幾千年歷史朝代的沿襲傳承至今,不僅形成了各種獨具特色的儺舞表演形式,而且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吸收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因素。當下對于儺舞的解說甚多,大多認可曲六乙和江西儺戲學家錢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說:“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關于儺的分類,我國學者就巫儺的歷史淵源、參與對象和活動場所,將它分為宮廷儺、軍儺、寺院儺和鄉儺四種類型[3]。如今,儺舞主要流行于我國廣大農村,在重要節日、祭祀上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其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可是因為多種原因的忽視,儺舞始終沒有獲得社會大眾的重視。
一直以來,文化是人類學的基本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4]而泰勒對于文化的定義最廣泛地被人們引用:“文化......是人們作為社會成員習得的復雜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的能力與習性。”[5]從泰勒的定義中,暗示文化是習得的,不是生物遺傳的。文化是森羅萬象的,包含的內容不只是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等。在儺舞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不僅融合了各個時期、民族的特色,形成具有魅力的藝術形式,而且與人們的生產勞動、休閑娛樂、宗教信仰聯系密切。借助文化分層理論的視角,李亦園將文化劃分為:物質文化或技術文化(對自然)、社群文化或倫理文化(對他人)、精神文化或表達文化(對自我)[6]。對儺舞的文化進行分層透視,研究儺舞在物質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的表現,挖掘儺舞中蘊含的體育功能和價值。
儺舞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墟甲骨文時期。起初,儺舞的產生是來自于原始居民對于圖騰的崇拜。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經常遭受大自然帶來的各種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為了消除自然破壞帶來的恐懼和傷害,需要一種強大的力量來支撐。在人類自己力量單薄,難以對抗自然的情況下,象征勇猛的動物自然而然成為當時人們尋找幫助的依賴。人類開始觀察飛禽走獸的動作形態,在總結自然界動物動作形式的同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舞蹈形式。此時的儺舞主要是向大自然“獻媚”,祈求平安,獲得大自然的青睞,表演形式十分簡單,一邊跳,一邊嘴里不斷呼喊。到后來,人們將武術動作和一些戲劇表演的元素融入到儺舞的節目中,不僅豐富了儺舞的表演形式,而且促使儺舞漸漸向娛樂化、世俗化靠攏。從這一過程來看,儺舞這種表演形式逐漸凸顯出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儺舞,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它是各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這種物質文化得到大家一致認同。人們在參與和觀看表演的時候,能切身感受到儺舞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在整個過程中,對于儺舞的表演者來說,它具有祭祀祈福、娛樂功能,是對自我自然動作身體文化的不斷加工,需要表演者極力向眾神、觀眾展現身體動作美,頗有體育競爭性、文化性、功利性的特點。對于觀看者來說,除了需要融入與表演者相同的情感訴求外,他們甚至充當“裁判”的角色。儺舞表演者在他們的建議和鼓舞下,將儺舞的藝術美和身體美表演得愈來愈淋淋盡致。在共同的文化信仰、訴求下,儺舞成為了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身體活動,文化交流的載體,折射出人們對于體育娛樂意識的訴求。
儺舞表演的內容豐富、形式靈活,且多數表演者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人。雖然不受場地條件限制,但是在儺舞表演中,既有單純的動作要求,又需要舞者頭戴某個角色的面具。早期面具多為銅制,后來慢慢采用樟木或楊木進行雕刻而成。另外,不同種類的儺舞,面具的造型也各有千秋。以贛儺為例,現存有約400多種3000多個儺面具,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古樸渾厚的萍鄉儺面、夸張奇異的婺源儺面、色彩亮麗的南豐儺面。可以說,一場儺舞的表演需要駕馭的東西對于舞者來說是不小的考驗。通常在表演中還會有高難度的絕技演出,如踩刀梯、走火坑、撈油鍋等。有時也會在表演中參雜一些武術動作,或飄逸自然,或剛勁有力,提升儺舞表演難度的同時,又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感。這些表演讓人們對舞者贊不絕口,同時也促進了儺舞的傳播和發展。試想,在艱苦的勞動生產過后,選擇某個節日,進行一場儺舞表演,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讓勞累了許久的人大飽眼福,享受儺舞帶來的愉悅之感,所以人們都對表演者抱以極大的贊美和尊重。
儺舞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巫術屬性,是一種信仰、祭奠儀式、組織、制度、民俗活動。觀賞者只有具有同樣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活動熏陶,才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才會認同儺舞這種民俗的表演形式,激發出內心的情感。因而,對于儺舞的觀賞者來說,只有融入到他們的民俗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欣賞儺舞的魅力。
在過去,儺舞是祭祀祈福、驅鬼逐疫的體現。它是人們為了消除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向上天祈求的表現。每到指定的時期,就進行全民性的儺舞儀式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滿足自身的情感訴求。在不同的歷史朝代,每當遇到災害時期,在統治者的推行下,儺舞甚至起到了穩定社會的功能。參與儺舞儀式活動的人都有著很強烈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一方面可以推動儺舞在當地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一方面有些出于不良目的的聚集反而會對社會發展、和諧與穩定造成破壞。這從文化精神層面反射出儺舞的負面功能。當下,儺舞主要是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娛樂表演形式存在,進行儺舞表演的人能獲得一定的物質獎賞和榮譽。因此,這也促進了一段時間里儺舞的保護、繼承和發展。以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的江西南豐儺舞為例,在建國初期,挖掘、整理和創作了一大批節目。在南豐縣1955年儺舞大會公演過后,獲得極高的反響。多個節目還參加了全縣、全省、全國的文藝演出。促使到80年代,南豐就有130個儺班,2000余人從事儺舞表演。隨著時代發展,南豐儺舞又漸漸在全國舞臺上展現風采,10多次參加全國的文藝演出。而更令人稱贊的是,南豐儺舞也多次應邀到國外演出。但是,現如今,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脫離儺舞表演的舞臺。在大眾社會當中,人們對于儺舞的重視程度也始終不高。
儺舞盡管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遭受到越來越多不同因素的沖擊。從事儺舞表演的人也越來越少,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要繼承和發展儺舞文化,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
儺舞表演中許多動作如單腳跳、提膝、馬步都與體育運動中的動作相關,從中可以看出儺舞中包含的體育元素。不管是何種形式、種類的儺舞,在進行表演過程中,舞者的身體各個關節、肌肉、系統都能得到一定的鍛煉。當下,儺舞在中國處于一個不被重視的地位,大家對其蘊含的文化價值認識度并不高。然而,文化是一個事物得以持續發展的命脈。為此,我們只有轉變觀念,讓人們充分意識到儺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給儺舞應有的地位,儺舞的持續發展才會有一片好的土壤。傳統文化的發展從來不是依賴于政府的投入,而是需要我們大家都加入到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去。對于儺舞,人們的觀念都處于表面的認識階段,并沒有往深處挖掘儺舞的體育功能。儺舞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它的每一個動作都具有一定的符號意義和現實意義。大力提倡儺舞的體育功效,就是要吸引人們參加儺舞的活動,讓人們體會到儺舞帶給他們的不止只有快樂,還有健康。因此,轉變觀念,是儺舞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提倡儺舞的體育功效,是影響儺舞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人都意識到儺舞將帶給他們健康,那么儺舞的發展也會順水推舟。
傳承人是文化遺產的主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注重對傳承人的培養。眾所周知,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儺舞這種傳統的古老藝術形式,在新環境下受到了很大影響。儺班不斷減少,儺舞藝人也紛紛轉行,出現了儺舞傳承人面對無人可教的地步。鑒于此,對于傳承人的培養已刻不容緩。學校恰恰為儺舞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作為開展體育教學和活動的重要場所,越來越多的傳統體育項目走進了學校,他們的優勢也日益凸顯。(1)豐富了學校的體育課程體系,學校的體育課不在局限于傳統的體育項目;(2)激發了學生體育課的熱情。隨著越來越多的元素融入到體育課程中,學生對于體育課的態度發生了良好的轉變;(3)有利于培養新一代人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生在進行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中,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容易形成民族自豪感。儺舞本身具有一定的娛樂性、鍛煉性,不受場地條件限制,適合于各個年齡段學生學習。所以,將儺舞與學校體育結合起來,無論是對儺舞的發展,還是學校體育的開展,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適當開發少數民俗體育文化商業價值,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能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7]。適當開發儺舞市場,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迎合現代人們生活水平追求的需要。對儺舞市場的開發,既能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也能促使人們創作更多精彩的儺舞作品。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品,是體育與旅游結合的方式,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推崇。將儺舞納入到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可以實現儺舞傳承與旅游發展的共贏。使儺舞在旅游的大潮中獲得復蘇,甚至“新生”。現在,許多地方都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如武術、舞獅、龍舟等,在景點旅游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些傳統民族項目通過與旅游結合,利用自身項目的特點,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益。結合體育旅游,既能向人們展示儺舞的獨特魅力,使這項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下去,又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利于儺舞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曾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而且也是使我們擁有更滿意的智慧、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古老的儺舞自原始社會起,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更迭,相傳至今。其吸收了各歷史朝代中優秀的文化藝術特質,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財富。但是,在受到現代文明和相對來說先進文化的沖擊,儺舞的群眾基礎越來越薄弱,文化生命力也開始走向枯竭,對儺舞的保護、繼承、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毋庸置疑,通過挖掘儺舞的體育功能和價值,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到其具有的當代藝術價值。此外,與體育的結合也為儺舞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如提倡儺舞的體育功效、儺舞與學校體育互動發展和結合體育旅游都將會促使儺舞更好地發展下去。
[1] 庹修明:黔東灘戲攤文化發掘、保護與開發[C].廣州中山大學:“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24日.
[2] 曲六乙.儺魂[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2.
[3] 王兆乾,呂光群.中國儺文化[M].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1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427.
[5] Edward Tylor. Primitive culture[M].New York:Hamper&Row,1958(original1871):1.
[6] 載周星,王鳴鳴.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 陳永輝,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03):79.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uo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ANG Zhihua, XIANG Yong
Sports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Through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xorcist and religious folk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community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roug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study argues that, at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evel, exorcism shows the adaptability of people and the need for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At the level of community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demands of the participants for respect for the values of respect and viewers.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evel, sustenance of people's emotional demand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orcist dance: to change the concept and to promote the sports effect of exorcist da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heritanc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exorcism dance and school spor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orcist dance market with sports tourism.
Cultural anthropology; Exorcism danc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1007―6891(2018)03―009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26
G80-054
A
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