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健 賈清艷
摘要:在互聯網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建立大學英語教學個性化人才培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考試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建設與利用方面,旨在提高個性化人才培養,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改革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針對國內高等教育的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1月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對于各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工作起到指導作用[1]。在《課程要求》中,多次強調課程設置一定對于不同起點的學生給予考慮,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因材施教,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能根據個人情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教學模式朝著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并且,《課程要求》同時提出新的教學模式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英語教學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進行不受傳統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式學習。很明顯,課程要求的基點就是個性化學習,即不同水平的學校,考慮到不同基礎的學生,針對其基礎開設適合學生基礎和情況的課程,真正實現個性化人才的培養。
2015年7月,針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的行動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的應用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互聯網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它既進一步推動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也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大學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轉變大學英語課程的傳統教學和評估體系,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既需要有效銜接基礎階段英語教育,又要充分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建立完整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大學英語教學要能夠培養學生了解世界先進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這是教育要與現代化、與世界、與未來接軌的體現。當今國際化人才要求具有基本功扎實的語言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熟練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深厚的專業知識等一系列素質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要求必須建立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加強組織,才能充分發揮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在總結前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在以下四個方面對大學英語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學模式改革
在總結現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校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大學英語分層模式。并且精心組織分層教學、完善教學管理,其中包括分層管理和分流管理。
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一刀切”的分班機制往往很難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來進行教學,英語底子相對較好的同學覺得教師講課進度過慢,而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卻跟不上教師講課的步伐,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提高學生的成績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針對學生由于整齊劃一的課堂組織而感覺“吃不飽”或“吃不了”的狀況,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借鑒其他院校“分級教學”的做法,在總結前期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實施了“分層教學、動態管理”的課堂教學形式,即學生在入學后進行一次摸底考試,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和摸底成績進行分層教學,分A(前20%)層、B(中間40%)層、C(后40%)層三個層次組織課堂教學。然而,學生的分層教學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進行正確的分流管理。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對于進步很快、滿足一定條件的學生可轉入更高層次的學習;相反,即使學生在較高的A層或B層,但是那些學習上有困難、難以跟上教師講課內容的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更低層次的學習。而且,在分層教學側重點方面,較低英語水平的學習者,在提供更多口語訓練之前進行更多的聽力學習,進行專門的聽力指導,這可以大大激發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習者的潛能;同時,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習者,在口語交流上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學內容。總之,分層、分流教學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同程度學習需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更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利于個性化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體系改革
大學英語基礎課程設置。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一刀切”課程體系,學生不再沒有區別性的學習《21世紀大學英語》。在課程設置上,除開設基礎課程外,我校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人發展需要等因素,有針對性地為(提前)達到要求的學生開設了個性化教學的英語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根據學生各個階段的要求,參照TOEFL、IELTS、CET-6、考研英語等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置國內、國際語言測試課程。例如,在大三和大四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對于想要考研的同學開設考研英語,對于想出國留學的同學可以設置TOEFL和IELTS,對于已經考過大學英語四級的同學,可以開設大學英語六級課程,其目的是實現大學英語基礎教學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相銜接,培養學生可持續性語言發展能力,來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此外,設置大學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大學專門用途英語不同于雙語課程,雙語課程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傳授專業知識,而大學專門用途英語以專業知識為教學載體培養專業語言能力。專業教師與語言教師可以其各自專業知識、語言能力之長實現合作互補,滿足學生專業與職業發展對英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需求。
三、考試方法改革
針對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存在的問題,如教學評估中形成性評估形式過于單一,主要是書面作業、課堂活動和期中考試等,缺乏多樣性。針對這些問題,實現課程學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利用好網絡資源以及實訓平臺資源,增加評價的信度與效度。傳統教學中,往往采用測驗和期中或期末考試等終結性評估方式,來獲取學生學習情況,并且對教學進行監測和評估。但是學習是一個過程,終結性評估經常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努力程度、學習方法和存在的問題。因此英語教育者不應該單純采取終結性評價,而需要強調形成性評價在評估體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當前互聯網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評估內容不僅包括課堂教學,也應該分利用課程網絡資源,包括學生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和教師基于網絡計算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件制作等。
四、教學資源建設與利用
健全網考系統,完善實訓平臺的資源建設,建立大學英語知識能力競賽機制。在互聯網普及之前,學生學習英語往往是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里,及其缺乏音像教學資料,閱讀成為語言輸入的主要源泉,因此教學正確的方式只能是強調閱讀。但互聯網給現在的聽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革新,聽說讀寫都成為語言輸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客觀上已經具備了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條件。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另一個原因是與閱讀能力的提高相比較,聽說能力的提高更困難。聽說要比讀寫更難以掌握。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在國內學習外語,聽說外語的機會少,聽說能力很自然地成為外語習得中的薄弱環節,因而在外語教學中從加強聽說能力入手,怎樣強調也不為過分”(章振邦2003)[2]。而現在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健全網絡考試系統,完善實訓平臺的資源建設,并引進大學英語知識能力競賽機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通過競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最終更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我校以互聯網迅猛發展為契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完善教學資源建設。針對我校大學生英語口語和聽力比較薄弱的情況,語音室專門引進了基礎英語、大學英語教材、大學英語四級、大學英語六級等一系列視聽說內容,并且對學生聽說內容進行點評,難度從基礎到較難的口語聽力不等,使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練習,鼓勵學生大膽聽說。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英語競賽。諸如鼓勵學生參加“2017年百萬大學生外語聽說大賽” (北京全球語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翻譯協會等外語教育相關機構共同推出的全國性外語競賽),我校2017屆共3523名學生參與了此次大賽,通過選拔賽,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參加這次比賽,學生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到的鍛煉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得以大大提升。在學生寫作方面,我校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完善實訓平臺的寫作資源建設,教師在布置寫作任務后,學生登錄實訓平臺,在電腦上完成寫作任務,提交后,網絡資源根據學生用詞、句、語法等情況,給出相對應的分數,并且針對這些情況給出具體的改正意見,指導學生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在這樣的反復練習下,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高。教師運用課程網絡資源及實訓平臺資源,不僅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督促學生完成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還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考試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建設與利用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具體狀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打的進行解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之通過對學習的反思,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模式,最終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大學英語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8.
[2]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J].外國語,2003(4).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