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摘要】目的 研究觀察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預防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按照抽簽法的原則選用在本院普外科接受治療的60例疾病患者,并給予這60例患者實施普外科手術后,其中30例在此基礎上加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30例按常規使用非負壓引流,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傷口感染發生率較對照組比較低(P<0.05)。結論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普外科手術后預防切口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能夠有效預防患者發生感染癥狀,進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此法是預防普外科手術后患者切口發生感染的最佳預防措施。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普外科三類切口手術;切口感染
【中圖分類號】R6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在普外科中有各種各樣的手術類型,而實施手術治療后的患者極易出現術后腹部切口感染,并且其發生的概率非常高,若是患者在醫治的過程中出現感染現象,發現比較晚且醫治無效的話,多數的患者的感染面積就會逐漸地擴大,甚至蔓延到全身,從而影響到患者的預后康復[1]。基于此,為了能夠有效防止患者術后切口發生感染。本研究通過探析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抽簽法的原則選用在本院普外科接受治療的60例腹部手術(三類切口)患者,并將全部的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即觀察組30例,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照組30例,行常規非負壓引流。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胃穿孔術后7例、腸穿孔術后6例、絞窄性腸梗阻術后8例、直腸癌術后9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5例;胃穿孔術后5例、腸穿孔術后7例、絞窄性腸梗阻術后9例、直腸癌術后9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甚小(P>0.05)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者手術完成后,常規安置引流管,觀察組將負壓源進行接通之后,其產生150kpa數值的負壓,并使其始終保持在這水平之內,有液體向往流出為準。對照組接床旁引流袋。
1.2.2 術后管理
觀察組給予患者進行間斷負壓引流的預防方案,1天實施負壓吸引的時間維持在16個小時,中間停止實施負壓吸引8 h,當患者進行醫治3~5天后拔管,對照組也在3~5天后拔管。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共有2例出現切口感染,發生率為6.67%,而對照組患者共有8例出現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6.67%。兩組數據存在差異(P<0.05)
3 結 論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技術能夠有效地調節患者機體內部的微循環,并且使得患者的局部水腫癥狀迅速痊愈,從而有效預防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后[2-3]。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的醫學專家表示,將患者的感染部位進行高負壓封閉措施能夠使得其內部存在的滲出液向外流出,同時也可以將其內部大量積累的壞死組織以及細菌清理出來等,其從點狀吸變化成面狀吸引,可以讓引流的位置范圍內呈現“零集聚”現象,迅速清潔創面的環境,避免患者術后切口發生感染[4-5]。而常規使用非負壓引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患者切口發生感染,但是相比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其防治效果會相對比較差。另外,觀察組患者共有2例出現切口感染,發生率為6.67%,而對照組患者共有8例出現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6.67%。兩組數據存在差異(P<0.05)。研究結果顯示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技術預防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技術運用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防治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明霞,楊 梅,李 霞,徐志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胸外科手術后胸壁切口感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4,21(03):421-424.
[2] 鄧新生,劉增亮,郄紅征,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腹壁疝無張力修補術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02):144-146.
[3] 胡慶霞,章小慶,林媛珍.改良式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腹部深部手術切口感染[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11):108-110.
[4] 潘 喆,王群敏,鐘紫鳳.高滲鹽敷料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處理腹部術后切口感染1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5,14(07):697-698.
[5] 辛小芳.術爾泰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用于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6):76-7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