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舟
摘 要:為了促使網絡貸款更加科學安全,在闡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后,指出了校園網貸主要在講課形式、講課方式、講課內容資源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意義:升級觀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加強滲入,有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公共課與專業課的教學中;強調實踐,有利于建成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資源;高校
一、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教學策略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在教學策略上實施隱蔽性教育。從現象出發,在高校里看似找不到以“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的科目,或者在高校開設的專業科目中也沒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但這并不能說明高校不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出發,高校也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運用的方法很隱蔽。教學策略的隱蔽性還體現在高校教師團體上面,高校的教師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內容結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意識形態。而隱蔽的教育策略恰恰避免了讓學生強制正面學習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產生的抵觸心理,高校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二)教育資源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也非常注重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社會資源傳播中國文化。通過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宣傳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我國更是把互聯網當作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國家從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入手,在各地保護和修建數量可觀的紀念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基礎設施,以此宣傳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學校更是積極鼓勵大學生實地去參觀瀏覽,讓學生切身實地感受到自己國家的文化。
(三)課堂教學具有滲透性的特點
在中國高校的所有課程教學中,高校都是有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其中,試圖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塑造價值觀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不知不覺學習本國的意識形態。如學生學習人文社科類的知識時,教師會向學生講授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而且是最有活力的,所以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學生學習專業課時,教師會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前思考幾個問題,這個課程代表的領域有哪些歷史?它會涉及哪些經濟問題以及道德問題?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會聯系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自己的價值觀,同樣也達到了傳播我國價值觀念的效果。
(四)教育方式具有實踐性的特點
教育家認為公民教育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行為上,他們所提倡的教育不單是重視學生的課堂知識,并且也非常注重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第一,教師運用課堂討論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注意力。在課堂上,教師會將當前的政治問題或者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參與活動,并發表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第二,高校社團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中國高校社團組織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學校的執行符合規章制度的統一性,實施社會組織的自治管理,體現了管理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第三,學生可以通過服務社會活動體驗實踐。
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比較少,一是體現在講課形式上,在中國高校的公共必修課中,公共必修課課程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修夠這三科學分。大學公共課的特點表現在教室空間大、學生人數多,教師顯然在講授時力不從心,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之學生自制力較差,上課效果欠佳。二是表現在思政課教師在講授新課時還是以傳統的說教為主,幾乎很少讓學生參與互動,所以造成教師講自己的課,學生上自己的課,兩者似乎毫無關聯。三是高校欠缺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意識較差,社會主人翁意識薄弱,這是因為高校缺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用于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相比較美國而言,我國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較少,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途徑單一,我國的國情、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我國還是很難普及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給大學生。
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意義
我國非常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青年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教育部為各高校設定了專門的思政課程,每位大學生必須修夠課程學分才能畢業,而學校也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每個學校也都會培養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為社會服務。但近幾年思想政治課課堂效果欠佳現象漸漸嚴重起來,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積極性不高,思政課教師授課沒新意,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已不再符合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思想政治課重講授輕實踐,這種顯性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兩國雖然在社會性質、社會核心價值觀、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但仍要借鑒美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法。
(一)升級觀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顯性與隱性相結合
第一,要明確表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模式上的比重,尋找符合國情的顯性與隱性相結合教育模式。第二,從課程名稱出發,避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緒。第三,從教材編寫中出發,現今青年受互聯網影響,其閱讀習慣早已發生改變,所以要改變傳統教材的編寫方式,減少文字,增加漫畫、圖片等形式多樣的編寫方式。第四,從教學方式出發,教師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既要重視對理論的傳播,還要加強學生理論的應用。
(二)加強滲入,有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課與專業課的教學中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由專業的思政課教師講授,但對于學生的專業課中思想政治知識缺乏探究精神。其實,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內容涵蓋在各個科目中,并且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遠大于公共思政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應在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課內容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知識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沒有抵觸情緒的情況下深入思政教育層面,這樣成效會更顯著一些。基于此,我國高校應加強在專業課教學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滲入,在專業課的教學中以及教材的編寫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蓋。加強對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培訓,每位專業課教師都應有責任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
(三)強調實踐,有利于建成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傳統的講解為主,很少涉及教育實踐或教育見習等活動,缺乏教學體驗,亟待改革。第一,改革當前公共思政課的課時安排,應加大對社會實踐的投入,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社會服務時間上,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核心思想意識心態指導自身實踐,可以加大大學生的志愿者服務和公益服務。第二,結合國家重大紀念日、重大事件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價值澄清教育。第三,利用好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僅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得到熏陶,也要幫助學生在社會種實現自我認識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滄山.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4).
[3]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楊學義.美國大學道德教育的現狀[J].高校理論戰線,2009(11).
[5]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