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治療癌性發熱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癌性發熱患者26例。中醫辨證分型:濕熱蘊結型6例、肝氣郁結型7例、熱毒熾盛型7例、毒瘀互結型6例。根據患者不同分型進行辨證論治,觀察患者療效。結果 不同辨證分型患者均治療效果顯著,總有效率96.15%,不同分型患者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中藥辨證論治癌性發熱優勢顯著,能夠迅速改善患者發熱癥狀,安全可靠,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癌性發熱;辨證分型;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2
癌性發熱是指由惡性腫瘤引起的發熱,多為持續性,包括不規則熱或弛張熱等,經檢查無感染征象,且經抗生素治療無明顯效果。現代醫學認為[1],癌性發熱可能與機體免疫反應、腫瘤組織壞死、腫瘤侵犯等因素有關。祖國醫學認為,癌性發熱屬于“內傷發熱”范疇,可分為濕熱蘊結型、肝氣郁結型、熱毒熾盛型、毒瘀互結型四型實證,以及血虛、氣虛、陰虛三型虛證。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采取個體化中藥治療,療效顯著。本文將觀察中藥治療癌性發熱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癌性發熱患者26例。原發疾病:肺癌5例,惡性淋巴瘤7例,肝癌6例,胃癌3例,乳腺癌2例,白血病3例。所有患者均已經過確診,表現為間歇性發熱,熱程幾天到數月不等,體溫一般在37.5~39.0℃之間,最高體溫40℃。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9.76±7.56)歲。中醫辨證分型:濕熱蘊結型6例、肝氣郁結型7例、熱毒熾盛型7例、毒瘀互結型6例。
1.2 方法
根據患者不同分型進行辨證論治,具體方法:(1)濕熱蘊結型:患者主要表現為身熱不揚、頭身困重、惡心欲嘔、大便黏滯等;主要病因為肝膽實火上炎,濕熱下注,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采取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藥用龍膽草、黃芩、梔子、車前子、木通、澤瀉、柴胡、生地黃等;(2)肝氣郁結型:患者主要表現為煩躁易怒、精神抑郁,以多熱或潮熱為主,與情緒波動關系密切;主要病因為氣郁日久、化火生熱,治療以解郁瀉熱為主;采取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藥用牡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白術、茯苓;(3)熱毒熾盛型:中高熱,體溫常高于39℃;患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赤紅、口干煩躁、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等;主要病因為正邪爭斗、熱入血分,治療以瀉火解毒為主;采取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藥用梔子、黃連、黃芩、黃柏等;(4)毒瘀互結型:發熱時間多為午后或夜間,局部疼痛或有腫塊;患者面色萎黃、口干少飲、舌質青紫等癥狀;主要病因為氣血瘀滯、毒瘀搏結,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采取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藥用桃仁、紅花、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枳殼、牛膝、柴胡等。
1.3 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體溫下降情況,治愈:用藥后6 d內,體溫恢復正常;顯效:用藥7日后,體溫恢復正常;好轉:用藥
7 d后,體溫下降≥1℃,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無效:用藥9 d后,體溫仍無改變。總有效率為前三者合計。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1.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不同辨證分型患者均治療效果顯著,總有效率96.15%;不同分型患者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 討 論
癌性發熱是一種非感染性發熱,抗生素治療無效,是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癥狀。據相關調查顯示[2],3/4腫瘤患者都曾出現癌性發熱癥狀。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發現中醫藥治療癌性發熱優勢顯著,作用持久,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
現代醫學認為,癌性發熱可能與腫瘤細胞自身產生內源性致熱源有關,引起機體免疫反應及炎性反應。同時,由于腫瘤生長迅速,可能出現缺血缺氧,導致組織壞死,或治療過程中腫瘤細胞壞死,釋放腫瘤壞死因子影響體溫調節中樞。此外,前列腺素E2合成能力增強、PGE2升高觸發、COX-2調節及表達,也可能引起癌性發熱[3]。祖國醫學認為,癌性發熱病因、病機復雜,主要包括虛實兩種類型,實證包括氣滯、血瘀、痰濕、熱毒,虛證為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單一病因可致病,多病因相互作用也比較常見,總體上可以分為虛證、實證、虛實夾雜證三種類型。目前,中藥治療癌性發熱主要包括“從瘀、毒論治”、“從濕熱論治”、“從陰虛論治”、“從陽虛論治”、“從寒熱錯雜論治”幾種方法。劉暢等人對清熱解毒劑治療癌性發熱的效果進行了分析[4],認為清熱解毒類中藥治療效果優于消炎痛片、消炎痛栓劑,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本次研究主要觀察了濕熱蘊結型、肝氣郁結型、熱毒熾盛型、毒瘀互結型四種實證的辨證治療效果,經過對癥治療,有效率分別為100%、100%、85.71%、100%,無明顯差異(P>0.05),總有效率96.15%,提示中藥辨證論治能夠幫助患者迅速恢復體溫,療效確切。熱毒熾盛型多見于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黃連解毒湯方中,梔子驅三焦火邪下行;黃連瀉心胃火熱,消腫解毒;黃芩清瀉肝膽之火,黃柏清瀉肝腎之火。對口干明顯患者,可加入石斛、白茅根、天花粉等,起到生津止渴功效。濕熱蘊結型多見于肝膽系統腫瘤,龍膽瀉肝湯方中,龍膽草清肝膽實火;黃芩、梔子、木通、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濕,驅濕熱邪氣下行;生地黃養陰;柴胡疏達肝氣。對小便量少患者,可加入茯苓、豬苓,利水通便。毒瘀互結型多見于盆腹部實質性腫瘤,血府逐瘀湯方中,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等,都是養血和血、活血祛瘀的良藥;配合牛膝通經祛瘀,引血下行;柴胡升達陽氣,與枳殼同用,開郁散結,行氣寬胸。對發熱嚴重患者,可加入白薇、牡丹皮等緩解發熱癥狀。肝氣郁結型多見于乳腺癌、卵巢癌、肝癌等,丹梔逍遙散是解郁瀉熱良方,牡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疏通肝氣,清熱瀉火;白術、茯苓補脾,當歸、白芍柔肝。氣郁較重患者可加入佛手、郁金,增強解郁效果[5]。
綜上所述,中藥辨證論治癌性發熱優勢顯著,能夠迅速改善患者發熱癥狀,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蓓,王 玲,李航森.中醫治療癌性發熱的臨床體會[J].光明中醫,2017,32(19):2853-2855.
[2] 呂倩倩,方文巖.基于頻數分析法及聚類分析法分析中藥治療癌性發熱的用藥規律[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7,39(03):45-48.
[3] 李 蒙,張培彤,吳玖斌.試從溫病營分證探析癌性發熱的治法[J].中國腫瘤,2015,24(03):218-222.
[4] 劉 暢,徐 萌.清熱解毒類中藥治療癌性發熱的Meta 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40):1-5.
[5] 段建華,王園園.癌性發熱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黑龍江中醫藥,2014,43(01):67-6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