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教學模式是信息化時代教學的重要資源,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以問卷和訪問調查的方式,結果表明,初中生物課堂中運用微課教學的外在條件充足,學生對微課的支持率高,學習效果明顯。進而提出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應用策略,為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 初中生物 課堂 有效運用
【課題來源】2017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生物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JSJYYB-04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53-02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傳統教學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生活與學習的接軌對他們而言更具有吸引力。微課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學模式是用電腦和多媒體等多種教學設施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環節和重難點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學習形式是以視頻為載體,對知識進行片段化的在線[1]。微課教學模式作為信息化時代教學的重要資源,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在學生之間具有實用性、為教師提供優秀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增強師生互動性。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使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節約課堂學習時間、便于對學生因材施教[2]。
一、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
通過教育實驗法,在七、八年級的四個班級課堂上使用微課教學。在課堂上,主要是把微課視頻插入PPT課件中的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微課教學。調查方式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同時以訪問調查為輔。
(一)微課教學的外在條件
具備上網的條件與否決定了微課是否可以進行的關鍵,通過對班級的學生進行統計發現,學生擁有手機、電腦等移動上網設備條件的比例得出圖1所示,其中有80%的學生擁有上網條件,11%的學生具備購買能力,9%的學生不具備上網條件。在各個學校,教室里也基本都具有完善的放映設備和電腦設施。調查結果顯示:微課的實施基本不受外在條件的阻撓。
(二)學生對微課的認可程度
通過對七八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對微課授課支持率得出圖 2所示的結果。有87%的初中生喜歡教師使用微課教學,還有12%的學生認為微課的使用與否無所謂,另有一些學生不贊成微課在課堂中的使用。再對不同態度的學生進行訪問調查,發現對微課持肯定態度的學生,在班級里或課堂上的表現往往比較活躍。他們認為微課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拓大腦思維、提高學習動力等。對微課持一般態度的學生是那些在班級里比較文靜且自己能夠自主學習的學生,他們認為微課使用與否都不影響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對于微課持否定態度的學生,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自控能力,不能夠很好的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同時自己不能把知識點串起來,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從總體上來說。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上的使用,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學生普遍較喜歡。
(三)微課教學的學習效果
微課教學在課堂上使用之后效果如何呢?在實習后期我做了一個橫向的比較,發現使用微課教學的班級在每次的月考和階段考試中,就生物這一學科而言,班級的名次普遍的在前面,學生階段考試的成績與之前的成績相比,總體相對有所提升。通過調查得出圖3所示的結果。經過兩個月在課堂上使用微課教學的授課,七年級的學生有55%的學生成績提高明顯,還有一些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八年級的學生提高得更快,有72%的學生成績提高明顯。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處于不同的階段,學習的效果明顯是有差別的。七年級的學生對微課學習的效率明顯要低于八年級。但是總體上來看,微課在課堂上的使用對于初中生生物的學習效果是可觀的。
二、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一)設置有趣情節
學習者對于微課的使用主要是以視頻的方式在網絡上互傳學習。通過微課形式,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有趣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防止傳統教學的講解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也阻止了課堂成為教師一個的演講。例如在學習《人的生殖》這節內容時,讓學生觀察播放精子、卵細胞排出及受精過程的微視頻,使學生完全了解了精卵結合的全過程,再進行講解,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應用于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性學科。生物課本基本上每一節課程中都會涉及一個實驗,有些小型、可操作的實驗,但也有一些不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驗,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實驗,老師很難通過實際的實驗操作帶領學生學習。這是,老師使用微課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影視觀看這些不具有實際操作可能的探究性試驗,使得學生能夠清晰明了的學習。生物實驗課程中需要實驗器材,比如七年上冊生物教材,第二單元的生物與細胞,第一節是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網絡手段教學,以短視頻和動畫的形式放映出來利用視頻播放的形式,再給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則可以詳細的認識顯微鏡的整個結構以及功能。
(三)師生互動
微課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弊端的填補和修復,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傳統的課堂上老師只能按照自己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工作,班級里面的所有學生只能適應每個老師的教學模式,而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有趣味性的學習。在傳統的教育模式課堂上,全班幾十個學生進行統一的授課,教育出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智力都相差甚微。微課對知識點的講解具有多變性,則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加以區分,對學生應因材施教[3]。微課的應用打破教學中教材的局限,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生動的學習到綜合性較強的內容,學生的知識能力得以提高,生物學習的基礎更堅實。
(四)鞏固學習效果
初中生在生活學習上還是以形象思維學習為主。微課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使用,教師以互動的教學模式與學生與之間增強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師生有效的互動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增長知識的途徑之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微課的使用突破了課堂的限制,使學生打下厚實的基礎,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技能。零碎的知識點通過剪接也可以形成連貫性的知識系統,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點進行各個擊破,最終得以提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跟上步伐,教師應積極提升專業素養,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及時關注并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前沿動態[4]。微課的個性化以及情景化深受師生的喜愛,能夠促進師生互動,突破課堂限制,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宋文玲.淺談微課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0(6):127.
[3]陳崇貞.論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6,22(5):112.
[4]王波.例談微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4,4:22-23.
作者簡介:
韓艷婷(1981-),女,博士,信陽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生物學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