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修課《珠寶鑒賞》為例,就MOOCs的教學形式、考核形式、教學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闡述個人觀點與授課體會。
【關鍵詞】MOOCs 課程 教學 優勢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15-01
MOOCs指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大規?!保嘎犝n的人數多;“網絡”指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甚至還可以跨國交流;“開放”指課程對所有學生開放,只要注冊、驗證,就可以申請課程學習。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說,“‘MOOCs拆掉了大學的圍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更好地履行大學服務社會這一重要職能,不能期盼一切塵埃落定之后再采取行動。”在“MOOCs”時代,學校是開放的,不再以圍墻做邊界;教師是開放的,不再只來源于學校;知識是開放的,不再只由教師來構建。
智慧樹與同濟大學聯合開發的MOOCs《珠寶鑒賞》讓我感受到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開放教育的優勢。
1.MOOCs的教學及考核形式
MOOCs《珠寶鑒賞》課由網絡教學和面授兩部分組成。網絡教學將課程分成24章25個教學片斷,每章節后緊跟作業。每學期進行四次面授,有直播、學生討論、匯報演講、知識競答等教學環節。課前由老師設定可行的、有一定難度、富有創造性的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詢資料、討論,將結果以PPT的形式上交,并在面授課上派代表上臺演講;同時,要回答其它小組提出的問題。
考核分線上、線下、綜合作業三部分。線上成績包括章節作業和學習進度,由系統自動生成,占總成績的30%;線下成績包括PPT制作、匯報演講、回答問題等,占總成績的40%;綜合作業是學習結束后的一次性線上考試,占總成績的30%。
2.MOOCs教學的優勢
2.1靈活運用學習時間與空間
選修課是素質拓展類課程,很適合在MOOCs模式下展開教學。首先,學生選擇教師和課程;第二,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學生隨時收看教學視頻,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在課后練習中遇到問題,可隨時通過網絡查看課件,或在網上與老師交流;第三,MOOCs的聽眾容量大,不存在課堂紀律、進度管理等問題;另外學生之間不但不會相互影響,反而會促進交流;再者,MOOCs “時節”不固定,學習過程被分割成了多個“微課程”,具備零散性、隨時性特點,符合大學生思考和認知習慣。
2.2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面授環節中最精彩的是學生匯報。首先,學生們面臨的學習任務不是老師講解的知識,而是一個需要自己去理解或解決的問題;其次,學習的資源不是陳舊的教科書,而是通過網絡直接與數據庫發生聯系;最后,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是僅完成幾道習題,而是一個展現自己觀點的作品,還需要演講結論,并接受大家的質疑和評價。這種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會盡最大努力得出最令人滿意的作品。
2.3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MOOCs是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成員分工明確。面對同一問題時,他們的觀點會不同;不同小組的研究和討論程度會不同、其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個人勞動對小組成果產生影響也不同。因此,這種模式使學生真切體會學術競爭和團隊協作的意義。
2.4 促進學生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MOOCs模式提供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讓學生自主進行篩選、比較、綜合、概括,直到形成與自己原有知識相聯系的理解。學生經歷了專業研究者的思維和研究過程,與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相比,更整合了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的思想,促進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2.5 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MOOCs是一種信息環境下的網絡教學模式,學生要進行同步、異步交流,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網的作用,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3.MOOCs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MOOCs本身與教學系統、教學管理的融合問題
目前,MOOCs教學本身由高校教師完成,而教學系統由公司開發,教學管理和學生學習管理由雙方共同完成,這就需要一種強化的溝通,才能使高校教學理念與公司教學理念相一致。
3.2 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問題
《珠寶鑒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MOOCs教學模式中的實踐教學無疑是一個薄弱環節,實踐教學離開現場指導很難傳授操作要領;另外,學生的學習開放空間過大, 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自覺性和自學能力。
3.3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問題
MOOCs學習需要對學生獲得知識的行為過程、結構變化進行合理的評價,具體、明確的評價目標、成熟的、可操作的評價方式較難掌握。
參考文獻:
[1]袁松鶴,劉選.中國大學MOOC實踐現狀及共有問題——來自中國大學MOOC實踐報告[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4(總130):3-12.
[2]黃震.慕課(MOOCs)——中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R].北京: 2014中國大學MOOC發展論壇.
[3]湯敏.中國的慕課應該向何處去?[R].北京:2014中國大學MOOC發展論壇.
作者簡介:
余天桃,1962年生,女,漢族,江蘇邳州人,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從事科技史及精細化學品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