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剛林
【摘要】我國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中,由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創新是唯一的途徑和手段。如何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能力的人才,是當代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現在大學生參與的創新創業比賽有不少,但比賽畢竟只是幾個點,如何帶大學生整體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融入“三創”的教學內容。本文以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課程——《智能卡與RFID技術》為例,探索日常教學中對學生“三創”能力的培養。只有對大學教育中的日常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當代教育需要,真正培養出具有“三創”能力的人才。
【關鍵詞】創新 課程改革 智能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37-01
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在大學教育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以湖南省長沙市高校學生參與的比賽有“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南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創業規劃大賽、長沙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等。這些比賽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大學生,但參與的人數與在校生相比,所占比重并不高。我校在2015年就開設了RFID技術相關課程,為了適應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對《智能卡與RFID技術》進行課程改革。
一、課程內容
傳統的智能卡課程內容主要有智能卡概述、卡片技術、讀寫器硬件技術、上位機編程、智能卡系統應用。智能卡是一個系統式的,內容多,前后聯系邏輯性不強,學生存在學到后面的忘記前面內容的現象。智能卡的理論知識深奧難懂,特別對于強調動手、弱化理論知識的高職類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很大。
我校對傳統的智能卡課程內容進行了徹底改革,班級學生沒有統一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從表1中自由選擇一個項目,每個項目只規定3個主要的內容,就是智能卡讀寫操作、智能卡讀寫器硬件設計、智能卡上位軟件編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完成其中一個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增加其它內容,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撰寫產品商業計劃書,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要求學生完成項目計劃書(計劃書包含項目進度時間表、成本列表、預期成果等),制作硬件電路,編寫上位機軟件,項目總結報告,產品商業計劃書。
二、教學方式
改變傳統教師上課一言堂的方式,采用翻轉課堂。由學生展示為主,教師答疑為附。三名學生為一個小組選擇一個項目。整個課程分為六個階段:
1.自助充電收費系統體驗。第一次課程,帶領學生參觀自助充電收費系統,讓學生對智能卡和智能卡系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解智能卡系統的基本組成。
2.制定項目計劃。學生選定項目任務后,要完成資料的收集、制定項目計劃,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計劃進行指導審核,確定計劃可行。
3.智能卡讀寫器硬件電路設計。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項目確定硬件電路,繪制出原理圖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討論,教師對電路中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解釋和原理分析。
4.智能卡上位機軟件編程。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確定上位機編程軟件,C#和JAVA任選一種作為編程軟件,并完成上位機軟件,教師對不同編程語言的小組進行分組答疑。
5.項目總結。項目完成后,分組在班級進行功能演示和成果收獲報告。
6.創業。小組對自己的成果制定產品商業計劃書,在班級進行展示,聘請企業專家對項目進行點評。
三、實訓條件
本課程只有60個課時,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辦法完成整個項目,本專業將實訓室設置成開放實訓室,由學生進行管理。學生隨時可以進入實訓室完成自己的項目。配備四名電子協會專業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輔導。實訓室配備PCB激光雕刻機,3D打印機免費提供給學生使用。
四、評價機制
評價以過程+結果的考核方式來確定每個學生的成績。計劃書(20分)+硬件電路(10分)+上位軟件(10分)+項目總結報告(10分)+產品商業計劃書(30分)+出勤(10分)+平時表現(10分)=100分。
五、結束語
要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教師必須退居二線,學生提升到一線,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由以前的主角轉變為幕后的協助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入企業資源,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一年的實踐,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思維更以前更開闊,創業能力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黃進,胡甲剛. “三創教育”論綱[J].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7).
[2]仇志海,李龍珠. 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三創”教育體系構建[J]. 教育與職業,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