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亮
女權思想理念在五四運動期間進入中國,源于二十世紀初歐美的社會理論和政治運動,其根本思想在于要求女性解放。起初,中國的女權主義主張由李大釗、陳獨秀等提出。在中國,英譯詞“Feminism”被翻譯成女性主義。由此看出:中國的女權運動是緩慢、保守而謹慎的,生怕激怒男性,認為當今社會是建立在男權體制基礎之上的,是女性主義的基本觀念。
在歷經近百年來的數次革命后,中國的新女性主義主張實用主義,不擅理論。常常墮入“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怪圈,缺乏遠景和規劃,缺乏有力的話語權,在眾多思潮中,往往以邊緣的、非主流的姿態呈現。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女權主義目前遇到新的問題:一些人陷入了道德真空,另一些人空談女權主義和性解放,實則道德缺失,是對女性主義本意的歪曲。因此,如何確保中國女權主義的健康發展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電視劇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今比較普及的大眾傳媒方式之一,是文化的傳播媒介。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視劇不僅會向觀眾傳遞劇情、聲音,也會將潛在的價值觀、社會規范、生活方式等信息帶給觀眾。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使受眾有效認同并接受作品所蘊含的主流意識形態。
在市場化運作下,為了提高收視率,電視劇創作者必須考慮到男性審美情趣下的女性形象包裝。創作者出于商業目的對受眾的審美做出一定的妥協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但如果一味遷就受眾的審美,甚至刻意迎合一些低俗媚俗的審美傾向,那么就會降低作品的社會價值,無形中迎合了男權思維,“物化”了女性角色,阻礙女性構建自身主體意識,固化兩性社會角色,不利于女性主義的合理傳播和發展。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此前熱播的電視劇,作為一種傳播力較強的媒體形式,擁有廣泛的受眾。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對該劇的教育屬性和商品屬性進行多元解讀,并結合內外因,提出如何有效應對影視作品的雙重影響。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一部仙俠劇,依據唐七公子的小說改編,與原文對照擁有較高的還原度。作為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視劇作,能有這么高的還原度,同時能將情感解讀得如此強烈,實屬不易。
雖然故事是純言情且本身虛幻,現實中有些更深刻復雜的情感現象并沒有得到反映,但對情感的演繹非常獨到。難能可貴的是,這部戲走出了以往宮斗的套路模式,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劇中對于女性和真愛的把握,諸多方面滲透了女性主義思想,超越了普通感情劇的局限,顯示了女性主義的雛形,值得喝彩。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運用敘事學的分析方法,分別從女性話語權、女性婚戀觀、母親形象和性別分工等多個方面展開闡釋。
1.女性形象的構建
女主人公白淺是個很灑脫的上神。她有自己的追求:女扮男裝,拜師墨淵;封印擎蒼,為保一方安寧。由此可以看出,她并不是生命的全部都熱衷于愛情,至少不像素錦和繆清那樣為了得到自己所愛的人不惜變得卑劣。這也正是本劇中這一主要女性形象的獨特之處。
同時,她也是四海八荒諸神中唯一的女性,上神兼女君。也正因為其輩分及地位極其尊貴,而被四海八荒眾神尊稱為“姑姑”。這一女性形象構建打破了常規形象塑造,認為女性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自我人格層面,不過是功能性的、從屬于男性的客體。
2.人物功能設置突顯女權與男權的抗爭
劇中,比人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對人物功能的設置,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根據情節展開意旨所決定的人物的行為。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少情節中通過人物功能設置體現了女權思維和男權思維的沖突。劇中天君的形象冷酷嚴苛、帝君高冷,將不怒而威的帝王氣韻展現得淋漓盡致,是典型的父權統治思維下的男性君王形象代表,讓人敬而遠之。無論是被夜華帶入天庭的凡人素素、后來恢復記憶的上神白淺還是靈心慧性的鳳九,因與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是具有追求自由、獨立思想的新女性,因此戲中體現分歧處比較突出。
(1)素素天君初次見面,出于門第之見,并未受到待見。起初素素并未攝于天庭威嚴,據理力爭,卻因在該劇虛幻仙境中的男權統治下,尤其面對夜華的隱忍,而忍辱暫求保全。
(2)素素跳下誅仙臺欲回凡間,看似出于對夜華感情的誤解,但實則體現了其不忍凌辱、追求獨立的內心,雖弱為一凡間女子,卻不惜以生命換取對自身命運的改變。
(3)鳳九忍痛斷尾,欲在三生石上刻下帝君的名字。兩人間的感情非無情,非負心,雖然虐心,卻較好地體現了新女性為追求愛情,不屈從命運安排,敢于抗爭的獨立精神。
盡管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女性面對愛情時是感性的,然而,作者在《三生三世》中塑造的素素與白淺的形象卻十分光輝。創作者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新時代女性、可以支配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的形象:我可以很愛你,但也可以不要你。即便是凡人素素的時候,她依然可以對太子夜華說,“我們既已對東荒大澤立了誓,是生生世世要成為夫妻的,你便生生世世不能對不起我,你若負了我,那些誓言便不算數了,我會棄了你,永不相見。”
重新成為白淺之后,她幾次三番遇見夜華身邊的女人也毫不在意,大度豁然地處之,恢復記憶后,僅是討回了自己的公道,一腔怒火卻并不狠狠地針對其他女人,而是發在了夜華身上,幾乎要再次離開他。究其原因,在于她是女君,即便深愛也不像素錦那般深深地依賴著夜華,半分都不能失去。
由此可見,白淺演繹的新時代女性愛情觀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愛男人、但不把自身命運交給男人,與男人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相互依靠相互支持。與白淺對比,素錦卻將自身的命運與嫁給夜華這個男人綁定在了一起。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源于骨子里認為只有男性才能改變自身命運的意識局限。
對比之前的一些作品,例如《甄嬛傳》,皇后被揭穿后哭喊著“臣妾做不到啊”,形象極其深入人心,似乎愛情就是不擇手段的爭奪,愛就必須卑微低賤地去求取,這已經成為言情劇的一貫套路,甚至形成了大部分劇作的某種共識:非“賤”不足以談情。只要是出于愛,再卑劣都情有可原。
劇中另一重要配角玄女因對魔界二皇子離鏡用情至深,不惜將自己容貌幻化成司音的替身,并且在被告知胎死腹中后,卻仍堅持要將孩子生下來,幻想著有朝一日的復生,自己將會因此而得寵,地位鞏固,這一形象的人格明顯是不獨立的。
相反,同為女性、身為母親的白淺深愛夜華,卻不依附。在四海八荒,努力實現自身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被挖眼后計劃跳誅仙臺回俊疾山,為了不對孩子有牽掛,從不抱阿離,不對孩子有太多感情,最終忍心離開。未恢復記憶之前,對團子的感情比較冷淡。恢復記憶后,也非在第一時間尋回自己的孩子,而是上天宮找素錦討回公道。這一形象的人格是獨立完整的。
西蒙·波伏娃認為,社會對女人的定位往往囿于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導致她們容易在婚姻、愛情等兩性關系上形成對男性的依附關系,因而不易喚起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并體現個體生存價值。不少女性將自身賭注完全押在孩子的身上。如果母親能在同社會群體關系中找到自身價值和意義,而不用通過孩子以尋求內心的平衡與完善,那么,女性的人格才是完整無缺的。
夜華白淺狐貍洞劇情中,兩人一起生火做飯。夜華思念素素感言:“她同你一般,只會在我做飯時燒火添柴。”劇中的男女性別分工刻意顛覆父權制社會倡導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更加和諧和平衡的生活狀態。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模式對兩性分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社會分工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這一轉變,不僅遏制了男女兩性關系的正常演進,也阻礙了社會效益的提高。太子夜華,作為天宮未來的繼承人,被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同樣,曾是天地共主的東華帝君,為了四海八荒把自己在三生石上的名字抹掉了。作為男性,他們不得不完成一定的社會期望,而所有這些,也許并非自身真正意義的渴求。
事實上,不應該把男女兩性的社會角色及職責職能完全割裂開來,男人也應該主動適應新的性別分工,卸下不必要的使命,和女性共筑愛巢。由此可見,男女兩性無論做出任何人生規劃都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共同體驗各種生活經歷,攜手共進。
影視作品對受眾的影響會通過作品作用于受眾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并進行再教育的過程。為了優化和提升影視劇作為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我們需要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入手,積極地應對影視作品的雙重影響。
一方面,影視創作者應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創作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可忽略外部環境外因的作用;另一方面,受眾面對完全迎合男權思維的文化產品,為避免錯誤的導向,要考慮如何提升受眾的影視素養水平,提高鑒別力及鑒賞水平,提高影視素養,盡可能地避免干擾。
1.培育受眾的影視鑒別力。影視鑒別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經驗、知識、思維、觀念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鑒別信息的真偽不僅包含事實判斷,而且包含價值判斷。因此,影視鑒別力的高低,取決于受眾人生閱歷的豐富程度,思維能力的個體差異,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分歧。因此,首先要堅持科學人生觀,增強對當代影視作品的政治鑒別力;其次要豐富人生閱歷,增強對影視作品的虛實鑒別力;再次要掌握辯證思維,增強對當代影視作品的優劣鑒別力,從而獲得影視教育水平整體上的提升和審美經驗水平的更新。
2.提高受眾的影視鑒賞水平。影視作品是極具價值及藝術表現力的文藝作品,可以從作品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提高受眾的鑒賞水平,進而實現擴大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受眾對當代影視作品思想主題、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的鑒賞水平;其次要提高受眾對當代影視作品畫面、聲音、藝術風格等表現手法的鑒賞水平。這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特定類型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及風格,從而有助于受眾鑒賞水平的提升。
1.正確創作方向的引導
文化創造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創作方向。它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影視生產,引導影視創作者樹立正確的創作觀念,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而服務,鼓勵并促進優秀影視作品的創作生產。
正確的創作理念是文化創作的關鍵,并直接關系到影視作品的品質。因此,在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的前提下,要引導影視創作者樹立正確的盈利觀、創作觀、受眾觀等創作理念,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娛樂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統一、尊重受眾和引導受眾的有機統一。
全面推進創作是文化創新的系統工程。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影視文化的領導,重視和完善影視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影視工作者的培訓。
2.加強管理和教育,優化影視作品的傳播環境
加強管理和教育,全面優化當代影視作品的傳播環境是重點。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完善監管規章制度;加快建設統一開發、競爭有序、和諧共贏的市場秩序;以加強互聯網管理為重點,整頓新媒體傳播環境;凈化影視作品傳播的社會環境。其次,學校教育作為有效補充,要將影視教育與對學生人生觀的指導相結合,優化校園傳播主渠道;加強校園影視文化建設,營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傳播主力軍的影視素養;優化當代影視作品傳播的校園環境。再次,要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營造作品傳播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因為家庭環境是作品的主要傳播場所,對受眾尤其是未成年受眾的影響尤為深刻,而且在未成年受眾的人生觀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此,家長作為“把關人”的素質提升、良好家庭影視氛圍的營造,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政府、學校、家庭三管齊下,才能實現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共同構建。
影視作品包含商品屬性和教育屬性兩個方面,不僅向受眾傳遞劇情和聲畫,同時還傳播文本中隱藏的價值觀、社會標準、倫理道德等,會對受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取向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女性主義視角上看,一部好的劇作,一定能將兩者兼顧。影視劇創作,要考慮男性觀眾的喜好,也不能擯棄正確的定位,尤其要避免虛假引導固化兩性的社會角色,損害女性受眾構建自己的主體意識,影響女性主義在大眾文化中的傳播和發展。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之高較好地體現了意識形態和商業娛樂的完美結合。雖然不乏對立的人物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父權思想和女性主義思想觀念的沖突,但有效實現了娛樂與意識形態的有機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尊重受眾和引導受眾的有機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唐少不愧為一個良心寫手。整部劇展現了女性成長中克服困難時的艱辛與掙扎,是影視劇成功轉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