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藝漫 李 輝
(班藝漫/李 輝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音樂學2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進步,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與時俱增。古箏藝術作為目前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學習古箏積極性愈演愈烈,為古箏教學帶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前景,但是,也給古箏教學迎來一個更高難度的挑戰。
20 世紀初期,有關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論著與刊物相繼出版,研究領域越來越寬廣,并利用在實際古箏教學中。相關期刊文獻如下:日本的馬淵明彥與杉本明合著了《即興演奏》。臺灣的謝鴻鳴撰寫了《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2006)。
作為現今流行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雖然進入我國三十余載,但并未做到很大范圍上的普及,通過對有關達爾克羅茲教學法資料收集情況來看,現今存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缺少具備專業合格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的教師,如何將體態律動教學法如何能更好地運用于具體的教學實際中還未進行深刻的研究。
達爾克洛茲認為:“身體也是一種樂器,可以再現音樂,通過律動,能喚起人天生的本能,培養對人極為重要的節奏感。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調運用人的肢體語言去感受節奏、律動,通過行走,跑步,拍手,轉動腰部等一系列肢體動作來展現音樂,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樂者更快速準確的把握節奏,領悟樂曲要領,通過做肢體動作引起大腦的直接反應,讓大腦通過肢體動作做出更加及時的節奏判斷。
音樂的節奏律動需要借助相應的體態動作表現,不同的節奏律動適合不同的動作方向、速度、幅度和組合方式來表現。體態律動中表現節奏更加強調肢體的運用,節奏不僅可以用拍律來表達,它更與人體肌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表現音樂時最直接感受到節奏的就是肢體,樂者嘗試用不同的節奏去行走,感受音樂的拍律,更好的培養樂感。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是對人們情感的反映,音樂是一種審美體驗的情感過程。采用合作啟發式教學,利用體態律動真正表現樂曲的意境。音樂本身就是動態的藝術,掌握好節奏的律動有助于演奏者形成良好的樂感。彈奏古箏過程中,要學會進行恰當的肢體語言的表達,根據樂曲的情感起伏,比如:柔和的樂段一般就表現的柔美一些,彈奏的舒緩一些,動作優美一些;氣勢比較磅礴的樂段就表現的有力一些。這些都不是刻意做出來的,而是在彈奏時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想做到這些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僅要注重琴上的訓練,更要加強琴下的練習,肢體語言就是最直觀的形象的表達載體,高興,悲傷,憂郁等等,這些細膩的感情色彩當我們用肢體表達時不僅要容易,更重要的是它更讓我們易于理解和鍛煉。體態律動就是要求我們注重琴下的練習,在聽到音樂時,自由的伸展不斷延伸自己的肢體,或者緊縮快節奏的運動拍打。再者,游戲式教學寓教于樂,使人在愉悅中接受教育是音樂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音樂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體現著審美樂段就表現的的趣味性。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中,引入游戲式教學,不僅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古箏演奏的內涵,而且在一種放松愉快的狀態中學習,更能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我們知道,單純的古箏教學是枯燥乏味的,而且教學效果欠佳,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失去興趣,領悟不了音樂的內涵,要想掌握好演奏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傳統模式需要改變,需要不斷創新,要與時俱進,用科學高效的方法跟進我們的教學模式。體態律動教學是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不斷促進聽覺、動覺、情感思維發展的音樂教育體系。在古箏教學中,我們可以一邊彈奏一邊律動,用自己的動作來體會樂曲的內涵,更深刻地理解樂譜。一場精彩的器樂演出會讓聽眾由內而外的感受到震撼,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迅速的讓聽眾投入進入到音樂情境中。
本文通過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研究得出,體態律動本身就是要求肢體的表達,而在我們傳統的器樂演奏中只注重琴技的練習,一味的追求高技能嫻熟的技藝,而對于樂器演奏來說,演奏者跟聽眾的溝通橋梁只有樂器,單純的依靠器樂聲有時并不能讓聽眾更加直接的領悟到音樂的內涵,而體態律動在這方面就顯得很有優勢,演奏者不僅可以通過高超琴技來展現音樂,還可以巧用肢體,將音樂與肢體語言相結合,更加準確形象的表現音樂。
[1]陳旭.達爾克羅茲法運用于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探索[D].蘇州大學,2014
[2]謝芳.古箏演奏及教學中的體態律動[N].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09(03)
[3]秦露.試論合唱表演的體態表情[N].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