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露順 安仕偉 朱琪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電視臺播出之后,收視率一路走高,于2017年4月27日達到了收視率峰值6.695。與之相得益彰的是網絡播放量的攀升,到2017年5月17日,在騰訊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達到了58.9億次。新浪微輿情的數據顯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播以來便成為網友討論的熱門話題。2017年4月20日19時,全網相關數據量高達462.6萬條,其中微博信息達到421.9萬條,占全部信息的91.2%,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高達19.5億,呈現出網臺聯動的劇作狂歡和話題討論熱度火爆的“雙一流”。
就電視劇本身而言,《人民的名義》在內容題材上的獨特性,在制作上的精良性,演員在表演中的“入戲走心”,是其能夠取得收視、話題雙豐收成果的重要保證。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主流媒體與自媒體達成的雙向互動也同樣起到了重要的宣傳營銷作用。而這些內容最為契合的則是時下受眾的觀劇心理。《人民的名義》最為關鍵的“會心一擊”則在于適應受眾心理的信息得以實現充分傳遞并衍生出更多契合受眾趣味取向的文化產品。
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分析《人民的名義》由播出到受眾接收到再生產整個過程的輿情,將傳播環節置于完整場域的視角下加以剖析,闡明當下電視受眾心理的變化。
《人民的名義》內容文本的傳播從劇情創作、電視劇制作、平臺放送再到最終的受眾傳遞生產,是其作為信息產品的第一輪傳播過程,這是一個通暢順延式的過程。與此同時,圍繞該主線,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因素的影響不斷進入,并在時間維度上體現出自前而后地左右著其傳播走向和效果。置于不同的進程考量,眾多信息的加入和混雜,實際上形成了信息之間產生反應作用的非物理的空間,即信息場域。基于場域研究視角下對原有傳播過程進行觀照,能夠充分體現出眾聲喧嘩時代中輿情發展的復雜性,并從中把握場域之中的核心進行向外擴散式研究,這是場域研究視角的獨特性,也是將布迪厄的場域論向傳播領域的積極引入的研究價值所在。
在布迪厄的理論研究中,“場域”這個概念并沒有一個確證的學術定義,只是“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①在此基礎上,場域理論進而被用來描述社會領域中經濟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正是在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們強加于占據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之上的決定性因素之中,這些位置得到了客觀的界定”。②也就是說,在布迪厄的經濟場域理論中,作為場域重要組成部分的“因素”,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位置是固定生成的。至于場域理論的邊界和驅動力,布迪厄概括為“場域的界限位于場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③以及“一個場域的動力學原則,就在于它的結構形式,同時還特別根源于場域中相互面對的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系”。④基于這樣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布迪厄將場域理論推向了藝術場域、法律場域、權力場域以及居民住宅建設的場域等眾多領域。
之所以將場域理論引入輿情傳播領域,最大的共通性在于就“場域”這一虛構模擬空間而言,其中的因素之間存在著關系牽連。這些關系牽連能夠形成節點化的傳播網絡,在網絡基礎之上可以形成一個獨屬于信息傳播之間的傳播場域。置于這樣一個場域之中,能夠研究不同信息內容作為重要組成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信息發生作用的空間界限。這樣就能夠充分區分場域內部的輿情發展過程,也能夠將這一傳播場域與其他話題內容的傳播場域區分開來。只是由于信息本身特征的特殊性,場域之間的作用并不單單依靠雙方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系”⑤,更是話題內容的相關性和輿情本身內容的獨特性。
就受眾需求層次而言,暴力、血腥、沖突等內容在作用吸附上更為強烈,而缺乏這些因素的內容則表現為吸附作用弱相關。場域因素之間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也是有限的,更可能成為“曇花一現”“火爆一時”的瞬間輝煌,難以持久。在《人民的名義》的傳播過程中,便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內容不斷被挖掘被解讀的時候,所謂的“大尺度”描寫等特點搬上了公眾輿論場域之中,其傳播效果則更為突出。
新浪微輿情數據顯示,2017年3月21日—2017年5月5日這個研究時間段與“人民的名義”相關聯的信息量達到了7063257條,平均熱度值達到了50.7,居于第一位的關聯詞是劇中的主要人物達康書記(關聯度14.13%)和陸毅(劇中角色侯亮平扮演者,關聯度11.75%)。這在總體上展現了《人民的名義》的傳播輿情:圍繞劇情和劇中人物,《人民的名義》在網絡媒體上得到了充分的話題討論量。而這基于三個輿情傳播過程:電視劇內容的傳達過程、電視劇相關的媒介營銷過程以及受眾之中的群體傳播過程。
電視劇由單純的媒介文本轉化為受眾可接收的信息內容主要經歷以下環節:原著文本內容→電視文本內容→受眾眼中的電視劇信息群像。
因為電視文本內容難以進行抓取,所以這一過程的研究基于原著文本內容和最終受眾眼中的電視劇信息群像的直接轉化而展開。基于TF-IDF模型對原著文本內容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原著內容表達的側重點在于通過人物之間的聯系展現當下黨和政府在反腐上的決心,以正面人物為典型和人物關系的融合(如“同志”這一稱呼的頻繁出現則體現了黨內上下層級之間的壁壘弱化)來烘托出黨和政府的正面形象,是集體表達的一種體現。而在對抓取的44538條豆瓣劇評樣本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觀眾更為關注的是劇情設置、人物演技以及劇情內容因涉及中國官場政治生態而體現出來的大尺度。前后對比可以發現,在這一傳播過程中體現出的輿情特點是,觀眾更能捕捉并引發其積極討論表達的是基于表面題材內容而體現出與其他電視劇相異的內容特質,從而不自覺地弱化背后主題意義表達的內容。作為主旋律電視劇的代表作,在潛移默化中,通過達成觀眾對劇中人物的喜愛及典型形象構建,實現了正面宣傳的傳播效果。
從《人民的名義》原著到電視劇前后傳遞過程的特殊性,可知其為單向場域。所謂單向場域,是信息場域的類型之一,指的是信息流之間的作用存在著明確而統一的指向性,而且整個場域處于相對封閉式的狀態,有著較為明確的邊界,信息流之間存在排他性。具體而言則是,在整個《人民的名義》由原著向電視劇的轉化過程中,制作方對電視劇制作意圖的把握,再到電視文本內容最終傳遞給受眾的過程,受眾結合自身的體驗對電視劇形成自我獨特的理解,成為了這一場域之中更加凸顯的因素。兩個因素以信息流的形式對電視劇由制作再到傳遞這一主線產生相互作用,最終促使了受眾眼中的電視劇信息群像的產生。而與其關聯度不高的信息對這一過程并不產生強烈的作用甚至是沒有作用,則被排斥在場域空間之外,不形成相互作用。
在當下網臺融合和多屏互動的趨勢下,熱點話題的形成和討論不單單局限于第一媒介,而更多地在多種媒介形式的相互配合和融通下實現話題不斷地被翻炒、被更新,話題點接二連三地被制造。人們在消費話題點的同時也不斷溯及話題源——《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本身。由此一來,通過不同媒介對話題點的營銷制作而實現多次多層式傳播。針對研究時間段多達27744條微信推送的分析,由其傳播指數分布可知分列在前的微信公眾號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1.以《人民日報》、《南方周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為典型代表的主流媒體,積極就《人民的名義》的內容及傳達的正能量主流價值觀進行宣傳,將其作為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桿加以弘揚,就其所表現的黨和政府在反貪腐倡廉潔上的努力以及政府機關人員在反腐一線中所呈現出來的正面形象進行深度探討,關注點涵蓋內容創作、臺詞信息、形象塑造等多方面。多維度的宣傳使得熱點能夠借助于這些具備強輻射、廣覆蓋特性的主流媒體向更廣受眾進行傳播。于電視劇而言,其提供了主流媒體進行正面輿論塑造的素材,也借助于主流媒體的宣傳得以更廣發展,也更為持久。
2.以頭條新聞、華商韜略、正和島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則處于“蹭熱點”和自我向外表達之中。一方面,它們對主流媒體所傳達的內容予以認可,并以此作為自我再度向外表達的素材,是對主流媒體宣傳的積極性反饋。另一方面,它們對這一文本內容進行自我再度解讀以吸引大眾關注。最終向外表達的內容在取得眾多關注之后又再次為主流媒體所關注并繼續進行改造,再度進行了話題的醞釀和重塑。最為典型的案例是“達康書記表情包”系列話題的炒熱,這是自媒體向主流媒體的成功輸出。
由此,主流媒體和自媒體之間形成了雙向性的互動營銷,也使得這一傳播過程形成了雙向場域。相比于單向場域,雙向場域的邊界并不清晰,一是因為場域范圍更廣,傳播網絡更加細密;二是因為該場域處于媒介社會這樣一個大型的傳播環境之中;三是因為場域自身的特性,對外界信息的不排斥或少排斥能夠豐富注入場域之中的信息流,從而激發更多的內容生產。而整個場域不斷產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則是形成了公眾輿論。該雙向場域通過補入的信息流形成話題討論,并最終成為人類群體性關于需求、意圖及人際關系的認識,實現了向公眾輿論的轉化。
電視劇文本內容基于自身制作水平和媒介話題營銷的傳遞過程能夠吸引大批觀眾成為電視劇的忠誠受眾。但是,這一過程繼續深度延伸之后則是受眾作為傳播節點進行自身向外的拓展傳播,無論是通過自媒體發生抑或是簡單地實現對周圍人員的推薦,都是群體傳播中的一系列表現形式。而這一傳播所基于的是電視劇本身能夠契合群體之間的共同心理需求。通過之前過程的分析,這一共同心理需求被概述為對電視劇本身制作的要求,對電視劇內容題材的要求,以及對電視劇表現主題的要求。根據豆瓣劇評的數據,公眾所關注的點在于演技、劇情以及大尺度。前兩者可以概括為電視劇自身的制作水平,而后者則是基于受眾心理層面的表述。“大尺度”表達的背后反映了當下受眾心理的改變,切合了話題傳播的本身屬性。
基于場域理論視角下對《人民的名義》這一內容進行研究,可以根據傳播的不同階段和過程劃分為單向場域、雙向場域及多向場域。但就電視劇而言,核心的傳播過程在于文本內容能夠抵達受眾個體并形成集群效應,從而形成廣泛熱度。所以,單向場域、雙向場域及多向場域三個各具特征的場域內在層面同樣蘊含著聯系,其統一性在于最終場域的作用是服務于受眾傳遞這一關鍵環節的,在于不同類型的場域能夠相互產生吸引或者排斥的作用。依據話題的內容歸屬,同性相吸異性相斥。單向場域和雙向場域則能夠內嵌在多向場域之中成為單個傳播因素。考究到場域之間的聯系,才能在涉及整個復雜的社會傳播大環境的前提下基于更加完整的視角對其進行詮釋和研究。
注釋:
①②③④⑤[法]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