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自影視誕生以來,科學技術為影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藝術上的提升均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革新。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出現了一大批新型的媒體終端,以即時、海量、互動、個人化、融合等傳播優勢躋身于大眾傳播媒介中,使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民化、共享化、立體化、多元化的全媒體時代。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對影視傳媒行業提出了全新的人才需求。
影視藝術的綜合性體現為科學技術與藝術理念的高度綜合,科技為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在移動終端、大數據、云存儲的發展趨勢下,3D全息、VR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媒體技術在廣告、電視節目、電影、新媒體等影視創作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顛覆了傳統二維空間,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滿足了全媒體時代多元的觀賞需求。縱觀當下,全國傳統媒體有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傳媒公司有上萬家,然而據業內人士統計我國每年需求大約15萬的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由此可見,全新媒體環境下的專業人才既要熟知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擁有“互聯網+”思維,又能掌握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為戲劇與影視學下設的二級學科,重點培養能夠將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新聞傳播等基礎理論素養運用到媒體創作實踐中的應用型全能人才。從技術層面來看,廣播電視編導要求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后期剪輯技術、攝影攝像技術等多項技術;從審美層面來看,要求掌握光線審美、造型審美、色彩審美、構圖審美等多方面審美;從綜合能力來看,要求掌握集編輯、策劃、導演、美術、錄音、剪輯等能力于一體的綜合實踐能力。而在當下融合發展的全媒體時代,較多的媒體人僅掌握單一技能,真正全面掌握技術和審美能力的人屈指可數,故而亟需應用型全能人才的涌現。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之間不斷深入融合的發展背景之下,目前高等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還存在著實踐化教學偏少、攝像設備投入不足、新媒體課程稀缺、教師實戰經驗不足等問題,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亟待結合媒介的發展實際對培養目標作出及時調整,改革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和手段,以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重點來滿足全媒體人才培養需求。
通過對好萊塢創作模式進行研究發現,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自好萊塢誕生之初便根深蒂固,好萊塢把一部電影的創作過程等同于一臺汽車的生產流程,在劇本創作中依據創意策劃、情節編織、撰寫對話等創作環節精確地把創作人員分成相應的生產部門:首先由創意策劃部門選好故事題材,然后交給情節編織部門撰寫主要故事情節,最后由撰寫對話部門添加人物對話組成完整的劇本。將好萊塢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引入到高校影視教育中進行本土化創造,從而形成一套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成果的教學方法和體系,為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帶來質的飛躍。
流水線式的創作模式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十分適用的。以安陽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在紀錄片創作、藝術創作、電視節目制作等實踐創作課程中,常規創作形式是將五十個人組成的班級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實踐,組內人員分成導演、編劇、攝像、剪輯等職務,有些學生身肩數職使自己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責任分散效應,組內有些學生參與能動性較低,甚至創作后期不再參與組內實踐。但如果把好萊塢流水線創作模式引入課堂就會破除以往的弊端,實行以授課教師為中心的“制片人制”,按照電影創作的不同分工并結合學生興趣或特長,將班級分成導演組、攝像組、剪輯組、編劇組、道具組、燈光組等創作單元,不僅能深入挖掘學生興趣、提升實踐參與度,還能使學生通過實踐詳細了解不同工種的協調關系,更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實踐創作能力。
好萊塢創作模式的引入革新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課程實踐中改善了學習氛圍,彌補了傳統實踐課程學生能動性差的缺陷,增強了創新性和實踐性,使學生未出校門就能親身參與大量的實踐,不僅提升了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畢業后對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為社會輸出優秀的實踐應用型傳媒人才。
全媒體的傳播平臺伴隨著媒體技術的革新和融合不斷在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尤其以電腦、手機、ipad為代表的移動終端以迅速、便捷的特點成為受眾捕獲資訊、交流情感、參與社會活動的絕佳平臺,日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說引入好萊塢的創作模式是“人才的產出”,那么依托全媒體的傳播平臺就是最佳的“作品的產出”渠道。
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使人類擁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而新媒體則給了受眾人手一只“麥克風”,即依托博客、微信、微博、論壇、APP等傳播形式公開發表言論。當下的學生大多是在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具有較強的媒體感知度,喜歡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所以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調動學生實踐參與的積極性與濃厚興趣。以劇本創作和藝術創作為例,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微博、微信、視頻網站上注冊用戶,將好萊塢模式影響下創作出來的作品發布到視頻網站和微博客戶端,從而憑借新媒體互動性特點,與受眾進行溝通交流,形成互動討論,通過大數據統計出觀看流量和點擊率,作為期末成績的參考。
依托全媒體平臺將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一方面契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了他們的創作和參與熱情;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在讀屏時代對畫面語言的選取、數字技術的掌握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創作能力,為求職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當下的媒介生態體系被互聯網新媒體不斷重構與重建,面對新媒體全新的發展態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必須改革傳統教學內容,認真思考如何在媒體全新發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
針對高校教育中傳統課程居多、新媒體課程稀缺的情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設置就必須在傳統課程和新媒體課程中進行新的轉變: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向新媒體方向傾斜,在原有傳統理論課的基礎上增加“新媒體概論”“新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理論性課程,使學生能夠從宏觀上對新媒體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認識,從微觀上掌握媒介生態中受眾地位、傳播方式、發展趨勢等新的變化;在課程結構設置上突出實踐重點,培養新媒體應用能力,如在好萊塢模式的基礎之上邀請身處傳媒一線的媒體人,進入學校為學生講授最前沿的新媒體技術,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均能同媒體發展與時俱進。
新媒體發展態勢之迅速要求高等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探究人才培養發展新模式,不斷完善課程結構,與新媒體發展接軌,從而突出新時代、新背景下的全新培養目標。
在全媒體時代下,實踐和理論對學習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而言就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高校人才培養應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終極目標,以提升實踐創作能力為主線,以拓展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以適應媒體發展為基本原則,不斷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瓶頸,秉持創新理念,探索出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企業需要、符合藝術教學規律的廣播電視編導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給廣大受眾提供有品質有品位的精神產品,傳遞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優秀影視作品。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楊一帆.打造影視編導核心能力——論項目化教學模式在影視編導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0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