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福建省福清第二中學 350500)
教育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環境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在互聯網的支撐下,現代教育技術以其豐富的資源、多元的途徑、便捷的信息慢慢滲入教學活動中,使互聯網在學校內得以普遍運用.在這個網絡環境中,數學課堂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逐漸從傳統向著現代發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現代式教學要體現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引發學生的獨立自主的特性,并且高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而信息網絡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滲入,能夠讓學生通過網絡課程、網絡課堂等進行自主學習.本文中將結合網絡背景下數學課堂的現狀,淺要論述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環境,優化數學教學質量.
通過分析現階段數學教學的情況,網絡的普及度雖然廣泛,但是應用程度一般是停留在使用PPT制作教案的水平上,教師雖然有意識地使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但是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卻仍有局限.其實,除了在課堂上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兌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之外,教師依然可以使用網絡和學生交流互動.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論壇、QQ群、微信群等建構一個課外交流的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為師生之情以及協調的同學聯系提供了很好的保證.教學過程一般包括課前、課堂以及課后,就課前準備環節而言,良好的網絡互動能夠督促學生提前預習,保證課堂上的教學效率.
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舉例,為了讓學生提前了解這一章節的內容,教師可以在網絡論壇、QQ群、微信群等網絡平臺上發一個公告,一是告訴學生下一節課的主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不同種類;如何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二是下發該節課的預習內容:閱讀教材認識直線與圓的方位聯系;獨立完成教材后的習題練習;整理疑難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預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將有關的教學材料下發到群里,讓有需要的同學自行下載.
通過網絡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搭建起的交流平臺,建構了互動式的師生教學關系.教師用網絡告知預習題目,學生也可以就學習中碰著的問題在網絡上與同學探討,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著重講解這一部分的內容.如此一來,教學面向學生的需求,便能有效提升教學工作效率.
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有效教學資源十分匱乏,教師只能依據教材和有限的教輔資料為學生提供資源,可是在當下的進修環境中,網絡供應的課余資源越來越豐碩.并且,網絡具有互動性強、獲取便捷、數據龐大以及開放流通等特征,對于推動數學教學模式改革、豐富數學課堂環境等具有重要性作用.那么,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教學資源優勢,打造一個豐富多元、高效有趣的數學課堂呢?
互聯網上教學資源豐富多樣,用于數學的資源也是數不數勝.這些教學資源主要分布在各種數學專題網站、教學機構網站、優秀教師教案集錦,包括專題教案、數學習題、教學課件、課堂實錄等資源.但這些網絡資源良莠不齊、龐大復雜、真假難辨,有些資源并不適合用于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很多時候并不具備區分和選擇合適資源的能力.在網絡環境下,由于教學資源眾多導致學生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而不是學習需求來選擇,而這些教學信息的好壞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必須由教師幫助辨別和引導,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數學資源.
互聯網的應用為數學課堂提供了多種樣式的教學資源,包括文字資料、視頻、音效、卡通效果等,可以營造課堂趣味,再現數學故事,將抽象邏輯的內容具體化,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借助網絡技術既可以創造豐富多元的氣氛,又可以通過多種情境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育學生的多向思維,擴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具體教學環節如下:
教師要確定自己的教學目的,讓學生通過教學工作的安排可以掌握重點的常識內容,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難點內容,教師在講課前要給學生合理地安排活動,烘托自己的講課氛圍,帶動學生的就學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探索靈感.首先,在引入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幾何畫板,以動畫的形式顯示出兩個三角形,并讓學生觀察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動畫,發覺這兩個圖形是可以重合的,教師并由此引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接下來,為了教學全等圖案的特性,教師可以借助電腦動畫顯示出圖形的各個變化,各個角的不同,然后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圖形角和圖形邊的聯系是三組邊相同、三組角相等.以動畫來顯示全等三角形的特性,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營造一種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中直接觀察、感受動畫中圖形的變化,能夠加強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體會和認識,從而深入了解和記憶全等三角形的特點.總的來說,利用網絡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教學工作效率,保證學生的就學質量.
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是素質教育大力推廣下對學生提出的教學要求,在網絡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中,教師更要看重利用網絡教育工作的優勢,充分突顯學生的主要地位,培育學生的自主探究思維,強調小組合作的有用性,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比如說在教學“頻數分布直方圖”一節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作為調查對象設計一個調查主題,小組討論之后選定一個調查方向并自行設計調查題目,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調查任務,并最終整理調查結果,使用計算機畫出一個結果圖.如此一來,學生在利用計算機完成調查任務的同時,既發展了自主探究能力,又培養了合作交流意識,強化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探究交流活動中,教師使用網絡信息技術烘托教學環境,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問題,同時提高教師的授課效率,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網絡授課模式要貫穿整個活動包括課前、課堂以及課后,尤其是在課后的鞏固復習階段.在這一段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是由學生自主完成.但由于每個學生的自學程度和數學能力不同,因此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給予學生一定的就學空間,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來選擇復習內容.比如說,教師可以把自己的講習內容發布到網絡上,讓同學們有選擇性地下載.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后察看教學資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的方式體現了網絡教學工作開展的自由性,每個學生都能通過網絡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除此之外,為了搜查學生的就學情況,過去教師會采用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通過批改作業來檢查每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如今,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教師可積極利用網絡來發放、提交、修改作業等.學生直接在線上進行答題,結束后將工作內容提交給老師,老師便在網絡進行評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課后輔導,能夠有效節約時間,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自主學習效率,通過這樣的授課形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給予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更好地去自主探索其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教師想要的授課效果.
綜上所述,在網絡技術全面覆蓋人類日常生活的今天,教育也要積極融入時機成長的潮流中,加大網絡技術的引入和滲透,為學校教學創建一個網絡教學環境.在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一定對自己的教育工作內容開始思考,針對出現的不同題目開展分析,可以吸取其他教師課上效果的長處,改善自己的工作缺陷,從而提高自己的授課質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就學.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網絡教學環境能夠幫助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豐富教學資源、活躍課堂氣氛、優化教學質量、促進合作探究、發展數學思維,對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有著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