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平
(江蘇省運河中學初中部北校區 221300)
初一數學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學,多停留在概念和公式的表面,缺乏對概念、公式的深入、細心的學習,對概念、公式的本身實質把握不到位、不深刻,為以后的學習以及問題的解決設置了障礙,留下了缺口.如《代數式》的教學,學生們對于教材上的代數式的定義記憶不深刻,有的學生記住的是“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叫代數式”;有的學生記為“用字母和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這樣,給一些式子讓學生判斷是否是代數式,就會造成困擾,做題出現偏差.
其次,夯實基礎知識,還應與題目練習相聯系,在練習中學會運用.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時,先出示練習讓學生判斷是否是方程,如(1)1+2=3;(2)1+2x=4;(3)x+1+2;(4)x+2≥5;(5)y2-1=8等等.學生通過這五個問題是否是方程的判斷,再次熟悉“方程”的概念,進一步強化“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數學公式的學習更應該即學即用,在運用中強化公式的理解度.如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且等于底邊的一半”后,立刻給出△ABC的AB、BC、CA三邊的長分別是6cm、7cm、8cm,要求學生在△ABC中分別作出三邊的中位線,并求出三條中位線的長度.概念、公式的學習,只有在具體的練習中,才能真正內化和吸收,最后熟練運用.
以往教學中,對于知識的歸類、題型的歸宗,一直是教師做的事.教師針對一類題型、同題型等的問題進行分類訓練,比如開放性問題的訓練,教師分別就條件開放、結論開放、方法開放、變式問題等進行分類,每一類給出1-2個例子,再給出若干個大同小異的練習,旨在強化一類問題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利于學生掌握和運用.如此的總結和歸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學生仍然處于被灌輸狀態,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凸顯.整合相似的類型的題目,也應該要求學生自己去做,來培養學生對知識歸類、題型歸宗的習慣.
如“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問題,中考的試卷上年年有,可是出錯率也年年有增無減,雖然多以填空題出現,但是因為概念容易混淆,學生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和核心,所以屢做屢錯.如9的平方根是____,9的算術平方根是____,如果學生對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分不清,或者審題不清,9的算術平方根填上±3者不少見,如果學生平時學習時對這類題注意分析和歸納,這樣的題目就會全對.做題不在多,而在于“精”,總結和歸納是將題目做對的最好方法.
初一學生做題時,只追求做完、追求做題數量,作業不能夠精益求精,很少學生能夠養成整理錯題、不會做的難題,養成建立錯題集、難題庫的習慣.收集、整理錯題和不會做的題,建立錯題集和難題庫是打好基礎的關鍵,因為學生曾經做過的題,不論對錯,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解題方法上,會造成思維定勢,以后遇到類似的題仍然會錯.而如果學生建立錯題集,將曾經做錯的題抄寫下來,并說明錯的原因以及糾正的方法,學生以后再次見到,可以避免類似錯誤重犯.
如學習《代數式》時,一個簡單的填空題:一支鉛筆a元錢,一支鋼筆b元錢,買2支鉛筆和2支鋼筆一共____元錢.學生容易填出答案(a+b)×2,嚴格說這個答案不嚴密,代數式中有字母,也有數字的,字母在后,數字寫在字母前,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填2(a+b)或填(2a+2b).如果學生對于自己的錯題置之不理,或者認為是乘法交換律等,以后遇到這類題還會錯,因為這種解題思路在腦海中根深蒂固.如果學生在課后將這個題自己的做錯的答案,以及正確的答案鮮明地表達出來,并且注明錯的原因以及改進的方法,并經常翻閱錯題集,那么可以“懲前毖后”.
一位數學家說過:每一道錯題都是金礦.錯題集、難題庫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建立,是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這三點之外,夯實基礎知識,還必須引導學生善問、敢問.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者思維性比較嚴謹的習題,如果學生不問、不與同學討論而獨自“閉門造車”,或者聽之任之,以后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也是不斷掉隊的主要原因,最后對數學失去信心.教學中,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等活動的開展,學生善于交流的意識得到提高,從而獲得良好的靈感.教師應該讓學生將“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作為學習的座右銘,逐漸提高質疑意識,發展質疑能力.
夯實基礎是初一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夯實基礎的方法很多,在學習中應避免形式化、單一化,應追求實效.只有初一多措并舉,激發學生興趣,巧學于法、得學于基礎,夯實基礎,初二、初三將收獲滿滿,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