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偉星
(浙江省諸暨市陳宅鎮中 311800)
在時代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由于數學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科學研究等重要領域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因此社會對高素質的數學人才需求量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把教育革新的重點放在了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希望通過在初中數學課堂中融入游戲教學法,切實有效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突破.游戲教學法以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歡和青睞,因為游戲教學法本身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而學生在初中階段還處在青春成長的啟蒙期,對周邊的事物和知識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潑好動,活力無限,這恰恰迎合了學生的口味.可以說,通過開展游戲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的課堂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提高自身數學素養和數學成績.下面對如何有效開展數學游戲教學法這一問題提出幾方面的對策建議和提醒.
在初中數學中有很多的知識和概念都是十分抽象的,對于心智不成熟,思維方式還在培養的初中生來說有時候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教師按部就班的對課本進行講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學業負擔,而且在長期的單一教學課堂中消磨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不利于學生在數學這門課科目上的可持續發展.而游戲教學法通過開展實際活動來讓學生親身參與,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能過通過游戲的趣味性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游戲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舉個例子,在介紹“三角形的相關定理”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示一個殘缺的三角形,只有兩個角和與兩個角所夾的一條邊是已知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復原這個殘缺的三角形,讓學生在黑板上或者是紙上進行圖形的補充,讓學生在獨立的完成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數學邏輯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也能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教師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游戲環節加深學生對特殊三角形的概念認識,比如畫完原來殘缺的三角形后,開始介紹等腰三角形,把其中一角和其中一條“腰”給畫出來,然后讓學生補充殘缺的部分,同樣是利用這種具有濃烈趣味性的游戲方式能夠鼓勵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更容易幫助學生持續提高自身的課堂注意力,從而讓教師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標.
一堂課是漫長的,因此很難避免學生會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分散注意力,由于對生性好動、貪玩的初中生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激情,但下面的學生卻已經是困得不行了,教師不注意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和把控,用單一的授課形式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倦”,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為此,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適時地加入游戲活動的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教學帶來的教學優勢,使得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課堂中來,能夠再次集中注意力.游戲教學法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舒緩內心的疲倦和厭煩感,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還能幫助學生在體驗游戲教學活動的同時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鞏固數學基礎知識,構建起知識框架,幫助他們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起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
傳統的課堂中一味地重復“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講、記筆記”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局面,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而在融入游戲教學法的初中數學課堂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認為學生才是數學課堂中的主人.教師要能夠正確認識到學生本身的重要性,通過合理、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能夠增加對數學學習的頻率,發揮出自身的活力潛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舉個例子,教師可以在在一些課堂中開展角色呼喚的教學活動,如《函數》這一課的介紹中,可以讓學生來擔任講師,而老師則在課下聽講,充當學生的角色.教師要事先安排學生對課堂進行信息的收集的教學方案的制定,學生在講課的過程中能夠收獲更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擔任講師的學生會對自己的教案更加了解,對這門課程會有更加細致的認識,把課堂交給學生,而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備課或者是講課時所表現出的不妥進行總結和修正,規范學生的行為,修正他們在數學知識方面的錯誤認知.這樣能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素質,一舉多得.不僅如此,在課堂中融入游戲教學法還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幫助他們發表自己的內心想法,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這樣才能構建出高效數學課堂,提高課堂的質量.
游戲教學法的運用是如今教學改革當中的一劑良藥,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競爭力的目的,幫助他們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映祥,余先倫.建構主義研究型教學中的教師觀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3(09).
[2]張玲.適應教學研究型院校發展科研工作改進探討[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