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芳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第二中學 221600)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作業方式,無非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按照老師布置作業的順序,一個接一個地去完成任務,被動地去回憶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也不去思考自己哪些題目會做,哪些不會做,對已完成的內容也不管正確與否等等.甚至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學生半個小時就能完成,而有的學生卻要花費幾小時來完成.因此,在長期的積累中,就會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優劣差異之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也不能被貫徹.
一般來說,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最能發現學生在學習上有哪些不足,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存在哪些問題,然而就目前批改作業的現狀來看,還是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的.例如,教師們也習慣性地將批改作業作為應付上級領導的一項任務,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時,往往只看一眼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確,完全忽略了檢查過程的正確性,這很容易讓那些明明過程解法是錯誤的卻得到正確答案的學生誤以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是正確的,從而導致他們在考試的過程中加深對錯誤解法的認同;此外,還有些老師不太看重作業的批改,于是干脆找自己的課代表對照答案代為批改.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對于那些一題多解的題目,標準答案有可能給出的解題方法不全,代為批改作業的同學很可能就會將那些與答案不一樣的解法視為錯誤的解法.這樣不僅僅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讓學生代替老師批改作業,更是對其他學生學習成果的不尊重.因此,教師應當積極重視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很多教師談及學生作業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大多表示是學生自己不愿意去學,說了一次下次還是老樣子,他們也強迫不來,甚至于還把家長找來當面談話.在筆者看來,問題的出現都是雙方引起的,固然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是不對的,但作為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問題所在:首先,正如剛剛提到過的,教師對于作業批改的觀念是有待糾正的,倘若教師自己對學生的作業都不用心去批改,交給學生代為批改甚至有時都不要求上交批改,那么學生心里就會開始變得懶散,成天想著隨便寫幾個字應付作業或是抱著“反正老師也不收”的心態,大膽到不去寫作業.從這方面來看,教師應當足夠重視起收發批改學生作業這一教學問題.稍微好一些的是,有些老師每天都會批改學生的作業,但仍然還是會出現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問題,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剛剛提到的問題,教師批改作業只重視題目的答案是否正確而不考慮過程的解答是否正確.事實上,學生學習的關鍵就在于對過程的正確理解和正確解法,因為那正是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運用,體現出學生對題目本質進行了思考.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過程主體性,教師更應該重過程而輕結果.
教師布置課后練習和作業的內容僅僅局限于書本練習題,而書本上的題目題型單一,都是一些針對知識點設定的最基本的題目,沒有一點難度的挑戰,無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也不能幫助教師判斷學生對上課所學的知識點真正掌握了多少,還存在哪些不足,更不利于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大多數學校都只重視升學率的高低,認為學生只要多做練習,就能對知識點熟悉并掌握,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不斷地讓學生練習題目,讓學生的大腦超負荷運轉,只能事倍功半.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讓學生不斷的寫作業,就能讓學生不斷的學習,就能考得好成績,甚至覺得學生作業少或是沒有作業,就是沒有在認真學習,就是不務正業的表現.這種錯誤的觀點是很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
針對目前高中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學校應出臺相關的解決政策,加強日常監管制度,充分發揮作業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1)課時作業:分時段進行教學任務,教師在講完知識點以及例題后,劃出四分之一的時間,當堂檢測所學內容,并讓學生到黑板上演示解題過程,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2)預習作業:教師在每節課結束的時候,給同學們指出下節課所要講的內容,并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預習,充分準備,迎接下節課課前的提問 .
(1)教師及時收發、批改學生作業
對待學生次日完成的作業,教師應當及早收取,認真批改,將存在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在課堂上騰出時間,再次為同學們進行講解;對于拖欠作業或者抄襲別人作業的同學,教師有必要找其談話,端正這類學生的學習態度,勸誡他們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業.
(2)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如遇一題多解的題目,也要及時總結其他同學方便簡單的解題方法,以便在課堂上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3)學校應該不定時的抽查各班級的作業批改情況,狠抓力懲對學生作業胡亂批改的教師,抵制這種消極的教學風氣.
(1)教師在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之后,應當立即返還學生加以改正,還可以適當地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寫批注,以便幫助學生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2)在整個學期的后半時段,教師應當結合各學生的學習情況,重點輔導那些相對落后的學生,還可以考慮讓他們與那些學習相對輕松容易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在課堂和生活中討論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