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明
(蘇州相城區蠡口第二中學 215131)
化學課程的價值在于充分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關注學生的自身興趣、生活經驗,將生活經驗與化學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這有利于學生真正的走進化學世界,感受化學的無限魅力.如果學生根據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對生活情境創設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具體闡釋.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教師習慣于采用提問以前的知識來進行新課的學習,但是這樣的方式,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對新課的學習也會產生少許的影響.如果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同時可以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空氣是由什么組成
情境創設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就研究出了空氣的成分,他將少量的汞放在密閉容器中連續加熱12天,發現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粉末,此時容器內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發現這些氣體既不供給呼吸也不支持燃燒,他認為這些氣體是氮氣.拉瓦錫又將紅色粉末放在容器內加熱,得到了汞和氧氣.而且得到的氧氣的體積剛好等于密閉容器內氣體減少的體積.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其中氧氣體積約占總體積的1/5.
情境評析利用化學史引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學生通過傾聽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初步形成了對空氣中主要成分及其性質的認識,為后面學習空氣的成分內容作鋪墊.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教材中不用汞做實驗研究空氣的成分,從而引導學生判斷如何評價化學實驗的優劣.
在課堂教學進行到中間時間段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是一節課中教師要充分重視的一段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講授一些有趣的、能引發學生好奇心的且重要的知識,那么學生的注意力一定高度集中,課堂的效率一定會有所提升.
案例復分解反應-堿與鹽反應
情境創設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捉拿孟獲的時候,率軍南征至云南,適逢天氣炎熱,人馬就飲用了啞泉的水,然后都說不出話,后來得一位智者指教,讓他們再喝安樂泉的水,軍士們才得以獲救.
情境評析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初中化學中的重點內容,每一年中考題中都有涉及,但這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內容.教材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候,多用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但由于這部分實驗較多,給學生的記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此時學生剛剛學習了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接下來開始探索發生的條件.這時引入了一段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此時教師提問:為什么喝了啞泉的水后再和安樂泉的水,就解毒了呢?原來啞泉是硫酸銅的水溶液,而安樂泉是堿性水,它們反應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氫氧化銅沉淀.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通過實驗驗證一下,如果這樣處理,學生一定會對堿與鹽反應記憶深刻.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教師講課的時間而不斷變化,到最后快結束一節課的時候,學生的注意處在最低時刻,此時如果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有趣味性的探究活動或者有關化學方面的科技前沿的新聞,學生一定會不覺得枯燥.
案例硫酸銅的妙用
情境創設二戰期間,大西洋、太平洋上的海戰非常的殘酷.海戰中幸存的指戰員、士兵紛紛棄艦逃命,但他們仍然很難逃出死神的追殺,因為在海洋里還有很多饑餓的鯊魚.為了使官兵免遭鯊魚的圍攻、吞滅,美國政府號召全國有識之士都來研究防鯊的藥品,科學家和各界人士紛紛響應.著名的文學大師海明威,在自己熟悉的海域里圈起了一塊海面,做起了藥防鯊的實驗.通過實驗他發現鯊魚把不含硫酸銅的誘餌吃光,而含有硫酸銅的誘餌竟未發生任何變化.不久,美國海軍官兵們很快都配備起用這種硫酸銅制成的"護身符",來防鯊魚.
情境評析學生對硫酸銅這種物質并不十分了解,書上關于硫酸銅的介紹多數是硫酸銅與某些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這個教學情境出現在學生剛剛學過金屬與化合物溶液的反應,此時引入這個教學情境恰到好處.一方面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課題內容是初中化學中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本節課的教學以實驗為主.這個化學故事剛好可以緩解學生的視覺疲勞,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化學物質在生活中用途.
無論一節課設計的多么的精美,最終考察教師和學生的指揮棒都是試卷,是學生的成績,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練習.理科的學習一定是建立在多做題的基礎上,但是普通的習題,學生看見就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如果此時引入的習題都是有趣的,與生活相聯系的,那么學生一定會有興趣的.
案例酸和堿的中和反應
情境創設同學們,我們學習化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生活服務.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家里的水壺用久了,內壁就會長出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這些物質留在水壺里會導致水壺不易傳熱,浪費燃氣.那么家里我們是如何除水垢的呢?同學們,根據這節課的內容,你們可以想出什么呢辦法嗎?
情境評析這個情境出現在學生學習完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以后,這是一道與生活密切聯系的題目.水壺出現水垢是每一位同學都親身看到過的事情,但是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關于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通過分析就可以知道氫氧化鎂是一種堿,加入一種酸就可以與氫氧化鎂發生反應而除去.對于碳酸鈣,學生已經學過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以學生很自然的就可以想出加入一種酸,就可以與兩種物質發生發應而除去水垢,常見的就是鹽酸.此時再要求學生寫出這兩個化學方程式.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也復習了前面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一舉兩得.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家里沒有鹽酸,那么家里怎樣除去水垢呢?原來家里的醋中就含有醋酸,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向水壺中加入醋除去水垢.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醋酸與這兩種物質反應的方程式高中就會學習.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也從另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目前所接觸的化學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激勵他們繼續學習化學的信心.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有的習題會以“胃舒平”、“斯達舒”等胃藥為資料,考察學生對于氫氧化鋁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運用以上的方法開展生活情境化學教學一段時間以后,學生的學習狀態有了明顯的變化.以前化學課上總會有學生打瞌睡的現象發生.但自從實施生活情境化學教學以后,課上打瞌睡的現象顯著的下降,而且學生的注意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課后總會有學生圍著我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課堂上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J].教學參考,1994(4):11-15.
[2]王后雄.從生活經驗到科學概念:化學教學起點的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9(4):51-54.
[3]王娟.初中化學教學生活化嘗試 [N].學習方法報:理化教研周刊,2012(45):3.
[4]丁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