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冬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226400)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學學科的知識點趨向多元化、發散化,學習難度不斷加深,學生逐漸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畏難情緒.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讓學生認識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知道化學學習是有趣而又實用的.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將生活背景、學生的生活經驗等現實的要素融入教學活動,賦予學生在教學環節的主體地位,進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化學教學的整個過程.“生活化教學”的核心要素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到生活需要使他們學習化學的重要目的,進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聚焦到化學學科,“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日常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現象、情境等,在探索這些現象或情境的過程中學習化學知識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完善知識儲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形成觀察生活、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引導者,其自身的觀念與行為對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有一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化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然而,不同職稱、不同年齡層的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教師對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接受程度越高,那么他的教學設計就會有更多的生活化體現,這樣的課堂會更加輕松,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少部分教師依舊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課本為絕對的主體,那么學生只能是學習有限的理論知識,化學的應用性、趣味性得不到體現,學生學習起來也缺乏樂趣,單純是當成一門課程來完成.
高中階段由于存在高考的壓力,教師與學生的時間都非常緊張,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優化教學策略,只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反復的習題訓練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學生也是如此,只能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系統地學習、練習,聽課、練習、考試,循環往復,無暇顧及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情景是學生學習的“引子”,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前奏”.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依托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展教學工作,創設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大大提升,課堂教學也會更具活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現象、社會事件、學生的生活經驗等.
比如,在講授 “膠體的性質及應用”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點一根煙,學生自然就會感覺難以理解,老師為什么會在教室抽煙,注意力也會集中過來.這時,教師可以拿出準備好的激光筆,讓光束通過煙霧,引導學生觀察激光光線的通路.這是學生就會認識到教師所為也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而不是違反學校規定.在這基礎上,教師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向學生講解氣溶膠丁達爾現象,讓學生對這一現象的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激發學生探究謎底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以實驗探究為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展開綠色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用化學實驗的“5R”原則來要求學生,即減少原料用量、循環利用材料、原料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拒絕使用不能循環利用、回收、或再生的材料.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榜樣,正確地演示實驗操作,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實驗習慣,樹立綠色化學觀念.
比如,在探究金屬鈉的性質時,需要進行氯氣與金屬鈉反應的實驗,可以對實驗裝置進行一定的改進:在發生器上連接一根玻璃管,玻璃管內放置吸凈煤油的鈉(大小約為黃豆粒),在玻璃管尾部塞一團浸有 NaOH 的棉球.操作時,先給金屬鈉加熱,等鈉熔融成圓球形狀時,停止加熱,并通入氯氣,可以看到鈉開始燃燒,生成大量白煙.
化學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但是由于化學學科的應用性與社會性,教師可以進行教學的場所就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生活中、社會上,到處都有可供教師使用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給定學生一個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給定的主題展開調查與研究.在實踐主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條件,評估可行性與安全性,保證實踐活動能順利、有效地開展下去.
比如,在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相關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探究活動,組織學生調查生活中的天然氣、石油和煤的使用情況,探究天然氣、石油和煤在燃燒時對環境的污染狀況,最后比較這三種化學燃料,對能源的使用展開科學探討,可以通過文字總結、課堂交流等形式進行匯報,培養學生正確的“能源消費”觀念與環境保護意識.
綜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對傳統高中化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發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