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禮麗
(重慶彭水中學 409600)
研究性學習包括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探究性方法把每門科目聯系起來;而狹義的學習則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社會生活的特點去選擇研究專題,用科學的方式去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都是廣義的,都是根據高中知識體系設計的探究學習活動.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為教學重點,提升素質教育的效果.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是建立在其他學習模式基礎之上的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需要老師幫助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課前,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家中留意洗衣機的工作流程,讓學生記錄新奇的事情,并合作整理出觀察結果.老師可以分成小組交流活動的結果,將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課堂比賽,看哪個小組得出的現象多,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更有趣.學生通過這個活動,對物理學習更充滿興趣,熱情高漲,都積極的參加活動.課上,老師可以結合每個小組的報告,對一些有趣而又驚奇的實驗現象進行總結.通過討論,班級合作歸納后得出以下物理問題清單:1.洗衣機的滾筒為什么會有凹凸不平的表面呢?2. 洗衣機在洗滌過程中,為什么可以排滲,沖刷?3.洗衣機為什么在工作時可以左右滑動甩動?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可以發展許多問題,然而這些卻只是具有共同探究意向和一些共性的問題.老師在這個階段,必須聯系生活問題,從物理的角度選擇適當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主動觀察,獨立總結,提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說:“在過去如果一個人可能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那么到八十年代后,特別是信息社會的到來,沒人們的共同合作參與,就不會有任何重大的發明創造.”高中的物理課程表明了高中物理的課程性質,包括“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關注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等,都引起大多數物理老師的高度關注,并注重合作意識.現階段,合作已成為人們能力發展的重要品質.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老師要以學生的研究課題為主,并利用合作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通過調控式研究,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合作,明確分工,明確學生的研究主體,把老師看做問題的指導者,而不是給予正確答案的解題人.課堂中,合作性研究方式有幾種常見模式:分工學習模式,小組競爭模式,小組討論,辯論模式以及扮演角色模式等.教學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分工合作學習,激勵學生進行團隊協作,共同克服困難.例如,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輻射技術這個課題時,老師可以把課題簡化成:同位素的主要來源;如,在示蹤技術和檢測等方法的應用,以及在輻射技術方面的應用(射線照相法、合成化學藥品、加工塑化木材和種子變異等).讓學生分組合作對部分內容進行研究,之后相互交流討論,合作解決問題,最終完成課題研究.小組分工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我們知道,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研究性的實驗課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去研究實驗,最后去演示實驗.例如:在教學《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時,就讓學生用心做好這個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研究實驗中了解物理,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怎么樣研究物理,也是高中教學中對物理課程進行研究的好素材.高中物理教學在研究和組織時,都結合了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顯示實驗優勢,是研究性學校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務實的態度.課堂中,老師必須盡可能地向學生展示實驗模型,讓學生觀看物理實驗過程,并讓學生一起參與實驗,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總的來說,高中生都具備了獨立的思考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然而,物理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物理的解題思想和增強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可以用物理題目中描述的真實過程去真正理解題目中的物理知識,并學會應用.通過這樣的實驗展示,讓學生有更深的了解,一道物理實驗題就是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事實,從而更深地感知實驗的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欲望去激勵參與實踐,并親身體驗物理知識帶來的便利.所以,在物理教學實驗中,老師可以根據很多物理題目所描述的情境演示一些實驗,并通過演示過程,讓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到探究物理問題的答案,并學會自主地用實驗思想去探索問題,而不是像數學問題一樣去思考.
綜合上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教學中針對某一個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與社會熱點問題息息相關,也與生活和學習緊密相連.作為老師,對學習物理的切入點應該對物理研究性學習選擇相關的課題,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對趣味性的物理課題去探索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通過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達到與物理基礎性學習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