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濤
(貴州省大方縣第二中學 551600)
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只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中物理雖建立在初中物理的基礎之上,部分內容有所交叉,但其所涉及到的知識的難度和范圍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即使初中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高中的學習也不一定就順風順水.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下面我將結合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談談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改進策略.
物理是同學們上了初中才剛剛接觸的新學科,以前對這門課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加之物理知識本身復雜深奧,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使得很多同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許多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需要學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這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漸漸喪失信心,甚至產生了一種抵觸心理.
不少教師錯誤的認為,只要做大量的習題,不停的做題,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普遍的采用題海戰術,鼓勵學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還有部分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之下,也選擇了購買大量的習題,也不經過仔細的挑選就盲目去做.這樣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有些習題質量不高,不適合以考題的形式出現;有些習題構思不嚴謹,存在漏洞,經不起仔細推敲;還有一些題形式老套,已經不符合當今考題的要求.
課堂提問毫無成效也是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顯著問題.部分教師設疑時沒有抓住課堂知識的重點,有時甚至脫離了教學目標,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重點知識,學習效率低下;部分教師提問時過于依靠標準答案,排除求異的思維,僅僅依靠標準答案來評判對錯,對于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和錯誤的回答,要么中途打斷,要么置之不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有部分教師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無法參與進來,致使課堂上出現冷場的尷尬氣氛.
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緊張,學習任務繁重,不少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私自減少甚至取消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時間,取而代之的是由教師直接公布正確答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缺乏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能力.
物理知識嚴謹抽象、邏輯性強,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不少同學在面對物理習題時總是愁眉苦臉,一籌莫展,效率低下不說,久而久之學習熱情便會消耗殆盡.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物理學習效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學習熱情,以積極的、飽滿的心態來面對物理學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學生不應該總是一味地抱怨,而是應該知難而進,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地思考解決方法.每次考試過后,也不應過分的在意成績,不要因為好成績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表現不好垂頭喪氣,而是學會在考試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找準自己的弱點,并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力求完善知識體系.
學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不應沉淪于此,而是要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可以獨立思考,可以找同學討論,可以積極尋求老師的幫助……只有時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才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應該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目標,善于從知識結構出發,設置有針對性、啟發性強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教師還應該善于傾聽每位同學的觀點,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來,提倡求異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充分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動能定理》時,為了及時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我就向學生提問了以下問題:
(1)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2)動能定理的應用;
(3)如何利用動能定理求解變力做功問題;
(4)如何用動能定理求位移、力、速度等.
在一次做題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個斜面靜止在地面上,傾角為53°,質量為1千克的小物塊,從距地面2.7米處沿斜面由靜止開始下滑,求物塊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我也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來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同學們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1)對小物塊進行受力分析,再用牛頓第二定律F=ma來解;(2)根據小物塊機械能守恒列方程求解;(3)運用動能定理來求得物塊在斜面底端的速度.這樣不僅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更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物理的學習可以說是對一些物理現象進行探究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的依賴老師的講解,更應該養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對這些物理現象進行自主探究.只有學會了自主進行物理學習,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至少也能在考試中拿到一個相對不錯的成績.例如我就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做實驗,來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我讓學生重復做了幾次.學生選擇了點跡較為清晰的一條紙帶,舍掉了開始比較密集的點,然后從便于測量的地方取了一個點o,每隔五個間隔取一個計數點,標好字母,測出相鄰點之間的距離.根據實驗所得的數據,求出每一個計數點對應的瞬時速度,再用逐差法求加速度,還可以用任意相鄰的兩個位移來求加速度,最后在坐標圖中畫出時間與速度的圖像.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加強了他們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總之,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尋有效的方法策略,優化教學模式,來順應教育發展的趨勢,使高中物理步入新課改的正確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