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燕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玉田中學 352200)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結合實踐才能提升學生的素質,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以往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的主動性并沒有太多的關注,這就使得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這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極為不利.在新課改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生活中進行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鼓勵具有共同愛好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在生活的廣闊天地中進行探究、交流與合作,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帶領學生去大自然和生活中進行實地參觀,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生產現象進行生物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生的實地參觀和感受,不僅能將枯燥的生物知識和生活生產聯系起來,同時也能讓學生從生活的現象中挖掘出其中蘊含的生物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將生物教學知識和鄉土資源有機的銜接起來,讓學生通過對本地主要經濟作物、果木等動植物的研究,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生活的現象中分析其中蘊含的生物知識,掌握生物規律,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種子的萌發”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桃園資源,讓學生從家里或果園里找一些桃核,用水浸泡幾天,然后埋到濕潤的沙子中,等到春天的時候開始播種,讓學生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桃核播種要用水浸泡,而玉米、大豆直接將種子播種即可?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根據桃樹種子和玉米、大豆種子的形態,很容易就明白浸泡桃核是為了讓種子吸水,同時軟化桃樹種子外邊的硬殼,這樣更有利于種子的萌發.
“生活即教育”,初中生物知識大部分來源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知識和現象的提煉,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生物現象和規律,因此,生活生產現象是對教材內容的最好詮釋.初中生物教師要在生活中進行生活素材的收集,給學生進行直觀、形象的呈現,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也要給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生物知識的運用,建立起生物教學內容和生產生活的聯系,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教學內容,還能感受到生物知識的真實和貼切,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現象的研究,提升學生的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
通過生活生產中的現象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難點,既能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具體的現象中進行知識的理解,也能深化學生的認知,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植株的生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實地進行有關油奈、臍橙植株幼苗生長的觀察,并用問題引導學生:“油奈、臍橙幼苗根的那個部分生長最快,并讓學生仔細的觀察油奈、臍橙嫩芽的結構,思考一下,所有的芽都能發育成枝條嗎?”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更容易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掌握教學重難點知識.
生物也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規律都是通過生物實驗進行總結和驗證的.初中生物教學實驗大部分和生產生活有緊密的聯系,原理和方法都和生產生活有著高度的關聯,然而,由于初中生實際經驗比較單薄,缺乏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操作能力,這就使得學生的生物技能不能有效提高.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本土的生物資源,諸如:水蜜桃、油奈、臍橙等經濟水果,讓學生通過對這些經濟作物的生長的觀察和記錄,結合本地的氣候和管理因素,來進行課本中“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內容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結合鄉土資源,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材料進行生物實驗的探究,既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理解知識的發現和生成過程,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技能.
比如在進行有關“真菌”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香菇”栽培的實驗,首先引導學生用“組織分離法”制作香菇母種,然后讓學生將取出的香菇嫁接到PDA培養基斜面,在合適的溫度下進行培養;其次,教師讓學生準備鋸木屑、麩皮、碳酸鈣、蔗糖等材料,按照78∶20∶1∶1的比例將上述物質拌勻,加適量的水,讓后裝袋,高溫滅菌;最后,將香菇母種接入到料袋中,放置到20~25℃左右的環境中,同時保持濕度60%~65%,每周進行翻堆和篩選,將被雜菌污染的料袋挑出扔掉,一般35~45d左右菌絲就能長滿菌袋.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香菇的習性進行日常管理和觀察,并做實驗記錄,多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進行互動與交流,這樣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了有關真菌的內容,更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總之,初中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生產中進行知識的實踐,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進行應用和分析,結合當地的經濟作物,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