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洋
(江蘇省灌云縣侍莊中學 222200)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的質量,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怎樣打造活力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關鍵是要善于設計情境問題.作為教師應從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始,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營造求異問難的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種探究愿望,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興趣與愿望,激活思維.課堂上應把“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因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動力.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探究,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喜歡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面對問題時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推斷,學生的潛能才能被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才能充分展現、使課堂成為他們不斷思索的搖籃,煥發出新的活力.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性質和解題方法,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方法,設置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直觀的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題方法和過程.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學生的探究使問題得到解決.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用意識的增強,也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還有利于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在教學《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時.我讓學生自己當老板解決問題:兩家公司為員工定做工作服,一家公司到周林制衣廠定做56件工作服,花了5768元;另一家公司到振華制衣廠定做76件工作服,花了9120元.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會選擇哪家制衣廠呢?此時,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探究欲望,都投入到問題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探索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既獲得所學知識,又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
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動手操作,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才會更深,掌握得才能更牢固,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深刻,推理才能更嚴密.例如,在教學《圓面積的計算》時問:“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回答.我又問:“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圓可能轉化為哪些平面圖形來計算面積呢?”學生把自己的變換方法與老師同學交流.我又問:“怎樣把圓轉化為這些平面圖形?請同學們看手中的學具,可以把圓剪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并進行匯報.這個過程做到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供給學生動手操作和活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對知識理解和掌握,這是煥發課堂活力的基礎.
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一般是在課堂上通過設計問題情境探索研究而獲得的,但有些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調查和統計,對所需要的數據進行收集、研究和分析.例如,我在教學統計知識時,讓學生自主開展零花錢使用情況的統計調查,收集全班每個同學一周零花錢總數,并要求學生計算出每一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還可以,根據總數用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識計算,知道一項支出,去求另一項的支出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讓學生深切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教學情景的形式很多,小學數學的教學情景可以是圖表,圖片,活動場景,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數學學習的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在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示其思維方法和過程,能使學生樂于探究、發現、學習新知識,并在自學中自覺了解、思考、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求欲望,讓學生在探究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使學生的生命潛能獲得充分的釋放,也使課堂折射出更多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斷》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能認識全等三角形性質,就可以設置一定的教學情景,可以設置關于三角形邊與角關系的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用怎樣的圖形,可以把全等三角形的關系表示出來呢?讓學生認識到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和判斷的依據,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探究知識,在交流與討論中使課堂真正活起來.
教學情景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性,只有讓學生參與學習探究,才能使學生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也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更是課堂教學呈現信息的重組者.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煥發活力,這正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魅力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