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霞
(江蘇省灌云縣實驗小學 222200)
在這樣的學生看來,做課外作業是為了應付老師或家長,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學習以外的負擔.因而,對做課外作業缺乏積極性,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這一類的學生或是貪玩,他們總是先玩個夠,然后再課匆匆忙忙地寫課外作業;或是懶散,他們在做作業時,一會兒找東西,一會兒上廁所,更有的邊看電視邊寫作業,最后是時間耽誤不少,作業完成不多.
許多農村小學教師對作業設計的觀念陳舊,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所布置的作業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針對導致學生不完成課外作業的種種原因,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以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完成課外作業.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學生不是為了別人而學習,同樣,做課外作業也不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課外作業是學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使我們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發展自身的數學能力,以便于將來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工作、生活當中.因而,必須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師所布置的數學課外作業.
課外作業作為學生每天回家必做的一項工作,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以幫助學生養成“先完成作業再玩”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既能專心地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又能在玩的過程中無所顧慮.
新課程背景下的現代教學,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布置作業的觀念,從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并具有思考、探索價值的數學課外作業,要讓學生做得饒有興趣,更要讓每名學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礎上得以提升.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控制好課外作業的數量.適量的作業能夠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認真地完成作業;過量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厭倦和逆反心理,最終出現不完成課外作業的現象就成了必然;過少的作業量則會使學生因為得不到及時的鞏固訓練,既不能提高教學效益,學生的能力也難以得到發展.
課外作業的形式不能總是停留在書面作業上,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作業布置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從而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1)實踐型作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可以打破傳統的靜態作業模式,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出發,設計一些具有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在嘗試、親歷、實踐的探索過程中,不斷地增加體驗,豐富經驗,同時使得學生所學知識得到拓展延伸.比如:學完“測量物體的體積”后,我布置學生回家動手測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體積.
(2)開放型作業.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要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因而,教師要積極發揮數學課外作業的功能,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開放型作業.開放型作業的形式包括:問題開放(根據條件可提出多個問題);策略開放(一題多解,要求學生融合所學知識,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結論開放(同一個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比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租車方案問題:某小學265名師生暑假中打算去南京游玩,決定租車前往,請根據表一中的數據設計租車方案填在表二中,并從中確定一套最佳方案,且說明理由.

表1

表2
學生在設計租車方案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認知、生活經驗,并發散了思維,學生獨特的想法、見解得以自由發揮.不僅解決了現實生活問題,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調查型作業.書本的知識量是有限的,但生活課堂的知識卻是無限量的,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社會調查型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步入社會,學習知識.如:學完“保護水資源”后,我布置學生回家到自己所在的村莊、小區,調查百姓用水情況,然后寫一份有針對性的“節約用水”合理化建議.這類調查型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還使得學生的個性見解得以自由發揮.
(4)生活型作業.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又回到生活當中去,讓學生“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用數學” .如果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他們會特別的感興趣,而且對相關的知識會理解得更深.比如:學完“元角分”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隨家長一起到超市(或菜場)去購物,并幫家長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很高興地完成了作業,這不僅使學生認識到了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數學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純粹是“信手拈來”、“拿來主義”,做完教材練習,再做資料中的,很多都是低層次的重復訓練,這樣的作業,叫學生如何想做?如今,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數學教師要跟上現代教學的步伐,就必須結合《數學課程標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針對教材重點、難點,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全面性、系統性,富有思維價值的作業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于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水平及能力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我們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間的這種差異,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分層次地設計課外作業,既要讓優生吃得飽,也要讓后進生吃得了,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在課外練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作為教師應時時刻刻、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只要我們精心設計高質量的課外作業,學生定會興趣盎然地完成課外作業.